頸部多處淋巴結腫大應如何治療
在兩耳下靠頸部處可用手觸摸到多個淋巴結塊,近日發現靠兩耳后的頸處各有一結塊腫大,無疼痛感,去醫院作了如下檢查:(一)血液學化驗:血紅蛋白濃度105(參考值110—140);RBC壓積0.337(參考值0.38—0.50);平均RBC體積75.6(參考值82—100);平均RBC血紅蛋白含量23.5(參考值27—34);平均RBC血紅蛋白濃度312(參考值320—360);中性粒細胞比值0.296(參考值0.50—0.70);淋巴細胞比值0.704(參考值0.20—0.40);淋巴細胞絕對數5(參考值1.0—4.9);涂片分類中性分葉核細胞29(參考值50—70);涂片分類淋巴細胞68(參考值20—40);其余項目的測定值均在參考范圍內。(二)CR檢查:兩肺、心膈未見異常。(三)彩色超聲檢查:[超聲描述]雙側頸部探及多個低回聲實性光團,呈串珠狀排列,右側最大約18X10mm,左側最大約16X9mm,邊界清,內見淋巴門結構,CDFI:內見較豐富點狀血流信號。[超聲提示]雙側頸部多發淋巴結腫大,請結合臨床。請問上述病例該怎樣治療?懇請專家賜教,不勝感激。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希弘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頸部淋巴結腫大的治療需綜合考慮多種因素,包括病因、癥狀、檢查結果、患者身體狀況以及治療方法的選擇等。 1.病因診斷:首先要明確導致淋巴結腫大的原因。常見原因有感染(如細菌、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腫瘤等。需要進一步檢查,如淋巴結活檢等。 2.癥狀觀察:關注淋巴結的大小、質地、活動度、有無壓痛等。如果短期內迅速增大、質地變硬、活動度差或伴有疼痛,要警惕病情變化。 3.感染治療:若是細菌感染,可使用抗生素如頭孢呋辛酯、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等;病毒感染則以對癥治療為主。 4.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療:如系統性紅斑狼瘡等,可能需要使用糖皮質激素(如潑尼松)、免疫抑制劑(如環磷酰胺)。 5.腫瘤治療:如果是惡性腫瘤轉移導致,需根據腫瘤類型和分期進行綜合治療,包括手術、放療、化療等。 總之,頸部淋巴結腫大的治療需要明確病因,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患者應及時到正規醫院就診,遵循醫生的建議進行治療。
2025-01-08 02:58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尹君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耳鼻喉科
-
應該是淋巴結腫大,淋巴結腫大多提示在腫大淋巴結周圍有慢性或急性的炎癥或感染,通常見于細菌、病毒、炎癥,上火、結核等原因所致。
2015-11-24 16:46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
什么是中性粒細胞增多? 中性粒細胞增多定又為外周血中性粒細胞絕對計數增加,比正常人群平均值多2個標準差以上,年齡大于1個月的兒童和各年齡組成人中性桿狀核和分葉核粒細胞計數大于7.5×10^9/L ,小于1個月的嬰兒大于26×10^9/L 。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