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薛祖洋 醫師
冠縣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兒科
-
腳踝和腳面腫的原因較多,如外傷、關節炎、心腎疾病等。一般來說,艾灸可能對部分原因導致的腫脹有一定輔助作用,但不能單純依靠艾灸來治療。 1. 外傷:若因扭傷等外傷導致腫脹,早期應冷敷,后期可熱敷或理療,包括艾灸,但需在損傷恢復一定階段后進行。 2. 關節炎:如類風濕關節炎、骨關節炎等,需藥物治療(如塞來昔布、美洛昔康、甲氨蝶呤),同時注意休息和保暖,艾灸可作為輔助。 3. 心源性水腫:常見于心衰患者,治療重點是改善心功能(如使用呋塞米、螺內酯、地高辛),艾灸效果有限。 4. 腎源性水腫:如腎炎等,要治療原發病,控制血壓、利尿消腫(如氫氯噻嗪、依那普利),艾灸通常不是主要治療手段。 5. 營養不良:缺乏蛋白質等營養物質也可引起,需補充營養,調整飲食結構。 總之,腳踝和腳面腫應先明確原因,再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艾灸可在醫生指導下作為輔助治療手段,但不能替代正規治療。建議及時就醫,在專業醫生的診斷和建議下進行治療。
2025-01-07 21:20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
什么是艾灸? 艾灸分為艾炷灸、艾條灸和溫針灸。是指點燃艾炷或艾條在體表的一定部位進行熏灼,給人體以溫熱性刺激以防治疾病的一種療法。艾灸的應用范圍比較廣泛,尤其適用于慢性虛弱性及風寒濕邪為患的病證。艾灸有溫經通絡、行氣活血、祛濕散寒、溫補中氣、回陽固脫、消瘀散結、解表散寒、溫中止嘔、清熱解毒、溫腎壯陽等作用。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