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劉浩慶 醫師
肇慶市大旺開發區醫院
一級
全科
-
皮肌炎患者出院后受涼發熱,可能與感染、病情活動、免疫紊亂、藥物反應及其他因素有關。治療需綜合考慮,包括對癥處理、抗感染治療、調整免疫治療方案等。 1. 感染:可能是細菌、病毒或支原體感染。需進行血常規、C 反應蛋白、病原學檢查等明確。若為細菌感染,可使用阿莫西林、頭孢呋辛酯、左氧氟沙星等抗生素;病毒感染可用利巴韋林、阿昔洛韋等。 2. 病情活動:皮肌炎本身病情活動也可導致發熱。需復查相關自身抗體、肌酶等,可能需調整激素用量或加用免疫抑制劑,如環磷酰胺、甲氨蝶呤等。 3. 免疫紊亂:患者免疫功能異常,可使用免疫調節劑,如胸腺肽、轉移因子等。 4. 藥物反應:某些治療藥物可能引起發熱,如部分生物制劑。需評估是否停藥或換藥。 5. 其他因素:如環境因素、心理因素等。應保持室內適宜溫度,避免緊張焦慮。 皮肌炎患者出院后受涼發熱需要綜合判斷原因,并采取相應治療措施。患者應注意休息,多喝水,密切觀察體溫變化,如有異常及時就醫。
2025-01-06 01:17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史東岳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皮肌炎.(dermatomyositis,DM)又稱皮膚異色性皮肌炎(poikilodermatomyositis),屬自身免疫性結締組織疾病之一,是一種主要累及橫紋肌,呈以淋巴細胞浸潤為主的非化膿性炎癥病變,可伴有或不伴有多種皮膚損害,也可伴發各種內臟損害.多發性肌炎(polymyositis,PM)系指本組疾患而無皮膚損害者. 在無腫瘤并發的病例,皮質類固醇治療有效,一般成人劑量相等于潑尼松60~100mg/d,約為1mg/(kg·d),重癥病例或開始劑量無效,可增至1.5mg/(kg·d);兒童劑量通常較成人劑量增加些,為1.5mg/(kg·d).癥狀輕者可用較小劑量.根據臨床癥狀,尿肌酸排出量和血清肌漿酶測定值作為應用皮質炎固醇增減劑量的參考指標,一般肌力恢復較肌漿酶和尿肌酸排泄量好轉遲緩數周.近年來重癥病例采用大劑量甲基潑尼松龍沖擊療法(即靜脈滴注1g,連續3天,以后再改用潑尼松600mg/d).約1/3病例對皮質類固醇治療效應不佳.免疫抑制劑特別是氨甲喋呤靜脈滴注合并皮質類固醇治療尤其對改善肌力有一定療效,環磷酰胺和硫唑嘌呤也可應用.其他非甾體類抗體炎藥物,蛋白同化激素如苯丙酸諾龍,抗瘧藥物(如氯化喹啉)和維生素E等亦可輔助試用.重癥病例可靜脈補給復方氨基酸注射液,三磷酸腺苷,輔酶A和能量合劑.近亦有應用環胞菌素,血漿透析等獲得一定效果.此外物理療法,在急性期嚴重炎癥時進行被動運動防止軟攣縮,每日二次,不鼓勵主動運動;在恢復期鼓勵進行速度緩慢主動運動.其他可酌情采用按摩,推拿水療,透熱電療等以防止肌肉萎縮和攣縮.對功能消失患者進行康復治療訓練. 在成人特別是40~50歲以上患者,必需詳細地檢查有無腫瘤的伴發,如果發現腫瘤需予以徹底治療,可改善和緩解皮肌炎癥狀.如果當時未發現,亦應每隔3~6個月定期隨訪甚為必要. 對小兒皮肌炎患者,需盡量去除一切可疑病灶,并采用抗生素合并皮質類固醇治療,可獲良效.發熱的原因主要有兩個:1,皮肌炎活動;2,繼發感染.去除原因才可能退燒,只是建議供參考,歡迎來診,病情復雜
2015-11-23 05:51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張建國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中醫科
-
皮肌炎的病變主要系及橫紋肌,皮膚和結締組織.多發性肌炎是以多種病因引起骨骼肌間質性炎性改變和肌纖維變性為特征的綜合征,病變局限于肌肉,累及皮膚稱皮肌炎.皮肌炎DM的發病率兒與成人相仿,成年女性多見,兒童兩性發病率相同.肌無力與相似,皮炎改變涵常先肌炎,有時同時出現,病程2-周伴血清CK輕度升高(2)與肌炎相比皮炎病變較重,眼瞼,眼周淡紫色皮疹及關節伸面紅色皮疹是PM的臨床特征.典型表現為雙頰部和鼻梁旱蝶形分布的淡紫色皮疹,上瞼部和眼周常見,可伴癢感,期為紫紅色充血性皮疹,逐漸轉為棕褐色,后期出現脫屑,色素沉著和硬結.眶周,門角,顴部,頸部,前胸,肢體外側,指節伸側和指甲周圍可見紅色皮疹和水腫,皮膚損害常累及關節仲側皮膚,表現為局限勝或彌漫性紅班,斑丘疹,脫屑性濕疹及剝脫性皮炎.皮質類固醇是一線治療藥物.免疫球蛋自對PM的治療有益,0.4g/(kg•d),靜脈滴注,連用5日,每月一次,根據病情可連用數月.可減少免疫抑制釗的用量,但缺乏臨床對照試驗證實血漿置換療法可在免疫抑制劑無效時采用,去除血液,.細胞因子和循環抗體,改善癥狀.
2015-11-22 19:49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郭立軍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您好!皮肌炎.(dermatomyositis,DM)又稱皮膚異色性皮肌炎(poikilodermatomyositis),屬自身免疫性結締組織疾病之一,是一種主要累及橫紋肌,呈以淋巴細胞浸潤為主的非化膿性炎癥病變,可伴有或不伴有多種皮膚損害,也可伴發各種內臟損害.多發性肌炎(polymyositis,PM)系指本組疾患而無皮膚損害者.治療措施 在無腫瘤并發的病例,皮質類固醇治療有效,一般成人劑量相等于潑尼松60~100mg/d,約為1mg/(kg·d),重癥病例或開始劑量無效,可增至1.5mg/(kg·d);兒童劑量通常較成人劑量增加些,為1.5mg/(kg·d).癥狀輕者可用較小劑量.根據臨床癥狀,尿肌酸排出量和血清肌漿酶測定值作為應用皮質炎固醇增減劑量的參考指標,一般肌力恢復較肌漿酶和尿肌酸排泄量好轉遲緩數周.近年來重癥病例采用大劑量甲基潑尼松龍沖擊療法(即靜脈滴注1g,連續3天,以后再改用潑尼松600mg/d).約1/3病例對皮質類固醇治療效應不佳.免疫抑制劑特別是氨甲喋呤靜脈滴注合并皮質類固醇治療尤其對改善肌力有一定療效,環磷酰胺和硫唑嘌呤也可應用.其他非甾體類抗體炎藥物,蛋白同化激素如苯丙酸諾龍,抗瘧藥物(如氯化喹啉)和維生素E等亦可輔助試用.重癥病例可靜脈補給復方氨基酸注射液,三磷酸腺苷,輔酶A和能量合劑.近亦有應用環胞菌素,血漿透析等獲得一定效果.此外物理療法,在急性期嚴重炎癥時進行被動運動防止軟攣縮,每日二次,不鼓勵主動運動;在恢復期鼓勵進行速度緩慢主動運動.其他可酌情采用按摩,推拿水療,透熱電療等以防止肌肉萎縮和攣縮.對功能消失患者進行康復治療訓練. 在成人特別是40~50歲以上患者,必需詳細地檢查有無腫瘤的伴發,如果發現腫瘤需予以徹底治療,可改善和緩解皮肌炎癥狀.如果當時未發現,亦應每隔3~6個月定期隨訪甚為必要.
2015-11-22 16:16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