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先天低鈣脾胃不好疳積,該如何治療
歲先天低鈣,一周歲醫生說是脾胃不好疳積,在我們這有個中醫診所研制的小兒建脾消疳湯吃了許久,還有別的中醫開的小中藥也沒少吃,直到現在一年半了,始終斷斷續續的在吃,總是好幾天犯幾天,犯的時候人消瘦的較快,鬧人,臉色不好,現在長的比同齡孩子較小目前一般情況:吃飯正常,水果不太愛吃,人消瘦請問專家我還該帶孩子去哪里看,我該怎么辦,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谷印亮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理療科
-
孩子先天低鈣且脾胃不好有疳積,治療需綜合考慮多方面,包括飲食調整、藥物治療、中醫調理、適當運動、心理安撫等。 1. 飲食調整:保證孩子飲食均衡,增加富含鈣、蛋白質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魚肉等。鼓勵孩子多吃水果,可將水果制成有趣的形狀或搭配其他食物,以提高孩子的興趣。 2. 藥物治療:可在醫生指導下使用葡萄糖酸鈣口服液、龍牡壯骨顆粒等補充鈣質。對于脾胃調理,可選用醒脾養兒顆粒、小兒健脾丸等。但用藥務必遵醫囑。 3. 中醫調理:除了之前的中藥方劑,還可考慮小兒推拿,如捏脊等手法,有助于改善脾胃功能。 4. 適當運動:讓孩子多進行戶外活動,適當曬太陽,促進鈣吸收,增強體質。 5. 心理安撫:孩子患病期間可能情緒不穩定,家長要多陪伴、安撫,營造輕松愉快的家庭氛圍。 孩子的康復需要家長的耐心和細心,密切關注孩子的癥狀變化,定期復查,按照醫生的建議進行治療和調理。
2025-01-06 01:17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劉保福 主治醫師
威縣常屯衛生院
一級甲等
婦產科
-
疳積是小兒時期,尤其是1~5歲兒童的一種常見病證。是指由于喂養不當,或由多種疾病的影響,使脾胃受損而導致全身虛弱、消瘦面黃、發枯等慢性病證。
2015-11-22 21:40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谷魁廣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小兒疳積系指小兒脾胃虛損,運化失宜病程較長的慢性疾患。多發于3歲左右的嬰幼兒,其它年齡小兒亦可發生。臨床上有不同程度的形體干枯贏瘦,頭發稀疏、精神疲乏、腹部脹大、飲食異常為特征。臨床表現1.面色無華或蒼白,疲乏無力,體重逐漸減輕,皮下脂肪逐漸消失,肌肉松弛,毛發干枯,重者智力發育差。2.有母乳不足或喂養不當及慢性病史。現代醫學所說的“小兒營養不良”與疳證的臨床表現相似西醫治療1.維生素B,每日3次,每次1—2片。2.濃縮魚肝油滴劑,每日15—30滴,分3—4次口服。3.鈣劑:葡萄糖酸鈣片,每日2次,每次1~2片。多維鈣片,每日2次,每次2—3片。4.乳酶生片,每次2—4片,每日3次。或食母生,每日3次,每次4—5片。中醫治療1.湯藥2.中成藥:如肥兒丸,參薈白術丸,香砂六君子等。3.捏脊,4.刺四縫療法5.食療(1)糾正喂養缺點:如喂養不規則和不按時增加輔食,偏食等應及時糾正。母乳不足應用牛奶、羊奶及代用品混合喂養。(2)選擇適合患兒的易消化、高熱量、高蛋白、低脂肪、足量維生素的飲食。重度患兒對食物耐受性差,初起增加食物品種,力求簡單,先稀后干,先少后多為原則。平日護理應該注意:1.室內空氣流通,清潔,溫度要適宜,要經常接觸陽光。2.冬季要注意保暖,護理時要細心。對重癥患兒,要密切觀察體溫、呼吸、脈搏等,發現異常,應及時去醫院看病。3.治療期間,注意忌口,如蠶豆、花生、黃豆、玉米、肥肉等。4.經常保持口腔與皮膚衛生。勤換尿布、衣服,勤洗澡。
2015-11-22 21:28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王慶松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小兒疳積消疳化積 疳積是小兒時期,尤其是1~5歲兒童的一種常見病證。是指由于喂養不當,或由多種疾病的影響,使脾胃受損而導致全身虛弱、消瘦面黃、發枯等慢性病證。疳證與麻疹、驚風、天花并稱為兒科四大證。但古代所說之“疳積”已與現代之“疳積”有了明顯的區別,在古時候,由于生活水平的限制,人們常常饑飽不均,對小兒喂哺不足,使脾胃內虧而生疳積,多由營養不良而引起,也就是相當于西醫所講的“營養不良”。而現在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且近來獨生子女增多,家長們又缺乏喂養知識,盲目地加強營養,反而加重了脾運的負荷,傷害了脾胃之氣,滯積中焦,使食欲下降,營養缺乏,故現在的疳積多由營養失衡造成。 為什么小兒時期易生疳積呢?這是由于嬰幼兒時期臟腑嬌嫩,機體的生理功能未成熟完善,而生長發育迅速,對水谷精微的需要量大。因此,產生了生理上的“脾常不足”。而很多家長生怕孩子吃不飽,就像填鴨一樣喂哺飲食尚不能自節的嬰幼兒。俗話說:“乳貴有時,食貴有節”絕不是吃的越多就能長的越好。孰不知,哺食過早,甘肥、生冷食物吃得太多,會損傷脾胃之氣,耗傷氣血津液,就會出現消化功能紊亂,產生病理上的脾氣虛損而發生疳積之證。 那么小兒病患疳積,都會出現哪些癥狀呢?又應如何進行治療呢? 小兒面黃肌瘦,煩躁愛哭,睡眠不安,食欲不振或嘔吐酸餿乳食,腹部脹實或時有疼痛,小便短黃或如米泔,大便酸臭或溏薄,或兼發低熱,指紋紫滯,此為乳食積滯的實證。治療應用消乳消食,導滯和中之法。方藥可用砂仁3g,神曲10g,生麥芽10g,陳皮6g,萊菔子6g,白術6g,茯苓6g等藥物治療,中成藥可用化食丸、消乳丸等。簡單的方是指由于喂養不當,或由多種疾病的影響,使脾胃受損而導致全身虛弱、消瘦面黃、發枯等慢性病證。疳證與麻疹、驚風、天花并稱為兒科四大證。但古代所說之“疳積”已與現代之“疳積”有了明顯的區別,在古時候,由于生活水平的限制,人們常常饑飽不均,對小兒喂哺不足,使脾胃內虧而生疳積,多由營養不良而引起,也就是相當于西醫所講“營養不良”。而現在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且近來獨生子女增多,家長們又缺乏喂養知識,盲目地加強營養,反而加重了脾運的負荷,傷害了脾胃之氣,滯積中焦,使食欲下降,營養缺乏,故現在的疳積多由營養失衡造成。 為什么小兒時期易生疳積呢?這是由于嬰幼兒時期臟腑嬌嫩,機體的生理功能未成熟完善,而生長發育迅速,對水谷精微的需要量大。因此,產生了生理上的“脾常不足”。而很多家長生怕孩子吃不飽,就像填鴨一樣喂哺飲食尚不能自節的嬰幼兒。俗話說:“乳貴有時,食貴有節”絕不是吃的越多就能長的越好。孰不知,哺食過早,甘肥、生冷食物吃得太多,會損傷脾胃之氣,耗傷氣血津液,就會出現消化功能紊亂,產生病理上的脾氣虛損而發生疳積之證。 那么小兒病患疳積,都會出現哪些癥狀呢?又應如何進行治療呢? 小兒面黃肌瘦,煩躁愛哭,睡眠不安,食欲不振或嘔吐酸餿乳食,腹部脹實或時有疼痛,小便短黃或如米泔,大便酸臭或溏薄,或兼發低熱,指紋紫滯,此為乳食積滯的實證。治療應用消乳消食,導滯和中之法。方藥可用砂仁3g,神曲10g,生麥芽10g,陳皮6g,萊菔子6g,白術6g,茯苓6g等藥物治療,中成藥可用化食丸、消乳丸等。簡單的方膚提起一次,每天一次,連續六天為一療程,休息一天再作第二療程。此種方法適宜在每日上午操作,因上午太陽漸升,陽氣漸旺,中醫認為人的脊柱部位屬督脈主一身之陽,捏積正是通過應用手法達到振奮小兒陽氣的作用,此外,捏積之后禁忌用手上下揉摩,否則將抵消已作的捏積手法的作用。 另外家長應注意疳積的預防和護理,喂養小兒要按其個體需要定質、定量、定時,糾正貪食、零食、偏食,饑飽不均等不良的飲食習慣。對乳幼兒盡可能給予母乳喂養,對嬰兒按時添加輔食,一般應從4個月以后添加易消化的食品,添加時應掌握先稀(菜湯、米湯、果汁)后干(奶糕、蛋黃);先素(菜泥、豆制品),后葷(魚泥、肉末);和先少后多的原則,較大兒童應注意食物的新鮮清潔,不宜過食生冷、肥膩之品。并應注意經常帶小兒到戶外,呼吸新鮮空氣,多曬陽光增強體質。小兒蟲癥殺蟲養胃蟲癥是指寄生在人體內的各種蟲類引起的疾病。小兒蟲癥則是指小兒感染了寄生蟲后所患的病。由于小兒不知講衛生,飲食常常不干凈,故非常容易發生腸道寄生蟲病,如蛔蟲、蟯蟲、囊蟲、鉤蟲、姜片蟲等等。這里僅講較常見的蛔蟲和蟯蟲的治療方法: 一、蛔蟲病 蛔蟲是寄生在人體內最大的線蟲之一,它形似蚯蚓,成蟲的長度可達到15~25厘米,蛔蟲主要寄生在人的腸道。蛔蟲無論男女老幼都可感染,但兒童的感染率最高。從發病地區來看,農村的發病率明顯高于城市。環境衛生差的地區明顯高于環境衛生好的地區。所以說,講衛生、愛清潔是減少蛔蟲發病率的重要措施。 蛔蟲的傳播途徑是糞——口傳播,人們誤食了被蛔蟲卵污染的食物、水等,就可能造成蛔蟲病,人們體質較弱是產生此病的重要內因,飲食不潔則是感染蛔蟲的條件及誘因。而飲食不潔正是小兒最大的弱點,因為小兒容易吸吮手指,飯前不洗手,頻繁吃零食,手到處亂抓。也喜歡在地上亂爬,喜歡玩土、玩沙。所以蛔蟲卵非常容易被小兒吃進口中繁殖。另外夏天生吃瓜果,喝生水,吃生涼拌菜和泡菜,也是造成夏季蛔蟲病多發的主要原因。 蛔蟲病的主要臨床表現,是陣發性臍周腹痛,痛無定時,反復發作,疼痛時,喜揉按腹部。部分患兒可伴見偏食,異食,甚至有人喜吃爐渣、土塊、火柴、紙片等。也有的小兒喜歡挖鼻孔。夜間咬牙。還可出現惡心、嘔吐、腹瀉、便秘等癥狀。 對于蛔蟲的治療,西醫多主張對癥治療。目前較流行的是服用腸蟲清、安樂士等西藥,中醫治療蛔蟲,可分為安蛔、驅蛔,調理脾胃三個階段; ①安蛔法: 當蛔蟲在腹內肆瘧,腹痛劇烈之時,不能使用驅蛔殺蛔藥,否則可能促使蛔蟲更蠕動、腹痛愈加劇烈。中醫經數千年摸索,得出蛔蟲“聞酸而靜,遇辛得伏,得苦則下”的特性。因此,要安蛔須用酸性的藥物,最簡單的方法是在蛔蟲腹痛時,喝食醋20—30m隔1小時服一次。就可使蛔蟲安定下來,腹痛即可減輕或停止。方藥可選用經驗方: 烏梅log川椒10g細辛3g黃連10g 黃柏10g黨參10g當歸10g附子6g 干姜3g桂枝6g 水煎服。 ②驅蛔殺蛔法 驅蛔是治療蛔蟲的主要方法,對于蛔蟲病人可使用使君子、苦楝根皮單方治療即可。將使君子炒至焦黃色、嚼服、小兒每歲1—2粒,每天分3次服用,一天最多不超過20粒。也可以將使君子研細末與大黃粉面伴勻,1歲1g,口服3次,連服3天為一療程。苦楝根皮15—10g水煎,每日早晨空腹一次服下,或將苦楝根皮研細末,每次服1g,日服2次。 ③調理脾胃 脾胃功能失調是小兒產生蟲證的基礎,所以在驅蟲的同時,要給小兒調脾胃。驅蟲之后,同樣也要調理脾胃,只有脾胃功能好轉,才真正清除了產生蟲證的土壤。調脾胃的方法很多,常用經驗方: 山藥10g白術10g茯苓10g炒薏米10g 炒扁豆10g檳榔10g神曲10g 水煎服。中成藥可選用:健脾丸、啟脾九等。 二、蟯蟲病 蟯蟲是一種小線蟲,長約2—10厘米,它是一種寄生在人體內的腸道寄生蟲,男女老幼都可以感染蟯蟲病,但多見于小兒,尤其是在托幼機構常因相互傳播而反復感染。 臨床常以會陰部及肛門附近瘙癢,夜寐不安為癥狀特征,重者,肛門奇癢難忍,因為蟯雌蟲,在夜間乘小兒熟睡之時,向肛門移行,并在肛門外大量產卵,此過程刺激皮膚而引起瘙癢,所以肛門會陰部出現瘙癢,而造成小兒夜寐不安。蟯蟲病的癥狀,除肛門奇癢外,還可伴見煩燥、體瘦,面黃乏力,納食不香等癥狀,部分小兒會有尿頻,遺尿等癥狀。 蟯蟲的治療常常選用內外同治的治療方法。內服常選用:驅蟲粉或百部粉內服。驅蟲粉中含有使君子、大黃二味中藥,按6:1的比例研末調勻,1歲小兒每次服0.6g,2歲服0.9g,3歲服1.2g,一日服三次,連服七天為一療程,百部若干研末每次服1g也是連服七天為一療程。外用法,可用蟯蟲栓,將使君子、百部研末裝入膠囊。每晚將一枚膠囊,塞入肛門,令其逐步溶化,連用7個晚上,或用醋加水煮沸,在沸醋水上方,半蹲熏肛門及會陰部,當醋水溫度下降到可洗皮膚時,可用手以醋水洗肛門及會陰部。連洗7天。或用百部30g煎水外洗肛門或灌腸,每療程為10—12天,此外也可用大蒜水灌腸。 治愈蟯蟲病的關鍵是打斷蟯蟲生存循環,肛門——手——口循環,如果打斷了這個循環,不服藥也可治愈蟯蟲病。平時還要改變小兒不洗手吃東西的壞習慣,教育小兒不吸吮手指,并要勤曬被,常煮內褲等。 總之,講究個人衛生,注意環境衛生習慣,才能有效地預防蟲癥。
2015-11-22 14:12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許宗彥 主治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簡單點,整腸生
2015-11-22 07:30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