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濕熱該怎么治療?
奶奶幾天前就開始身體不適,后來才去衛生所看了一下知道是患了風濕熱,但是由于村落的醫療設備與藥物都很少,所以在衛生所開了藥,吃了一個星期仍然不怎么見效,可是我們又沒有時間陪奶奶去看,想知道有一些什么方法可以治療。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孫占娟 主治醫師
連云港市第一人民醫院
三級甲等
風濕免疫科
-
您好,一般治療風濕熱活動期必須臥床休息若明顯心臟受損表現在病情好轉后控制活動量直到癥狀消失血沉正常若有心臟擴大心包炎持續性心動過速和明顯心電圖異常者在癥狀消失血沉正常后仍需臥床休息3~4周恢復期亦應適當控制活動量3~6個月病程中宜進食易消化和富有營養的飲食祝你健康,希望回答能對你有幫助。
2018-11-22 08:11
-
-
回答6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劉保福 主治醫師
威縣常屯衛生院
一級甲等
婦產科
-
一般治療風濕熱活動期必須臥床休息若明顯心臟受損表現在病情好轉后控制活動量直到癥狀消失血沉正常若有心臟擴大心包炎持續性心動過速和明顯心電圖異常者在癥狀消失血沉正常后仍需臥床休息3~4周恢復期亦應適當控制活動量3~6個月病程中宜進食易消化和富有營養的飲食。不行就去醫院做個具體的檢查。
2015-11-21 14:52
-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楊東銀 醫師
安都衛生院
一級
內科
-
抗風濕治療常用的藥物有水楊酸制劑和糖皮質激素兩類.對無心腦炎的患者不必使用糖皮質激素,水楊酸制劑對急性關節炎療效確切. 水楊酸制劑 是治療急性風濕熱的最常用藥物,對風濕熱的退熱,消除關節炎癥和血沉的恢復正常均有較好的效果.
2015-11-21 12:33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張俊相 住院醫師
威縣婦女兒童醫院
二級甲等
外科
-
風濕病是現在人們常見的一種疾病,這種疾病給很多患者帶來很大的影響,特別是在天氣不好的時候他們的關節部位就會很難受,那么真的兒童性風濕熱該怎么治療呢?這個可能有很多人不太清楚,那么下面就一起來了解一下。 一、根據病情臥床休息及控制活動量 在急性期宜臥床休息,一般至風濕熱臨床癥狀消失,血沉近于正常,可逐漸起床活動。但恢復期也應限制活動量,一般無明顯心臟癥狀者約一個月,心臟受累但不擴大者2-3月,有心臟擴大或伴有心力衰竭者約需5~6月方可逐漸恢復正常活動。 二、飲食 應給容易消化,富于蛋白質,糖類及維生素C的飲食。重癥風濕熱病例可額外供給維生素B:及維生素C。有充血性心力衰竭者可適當地限制鹽及水分的攝入。為防止胃部膨脹壓迫心臟而增加心臟負荷,可采取少量多餐。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的患兒亦應適當限鹽。 三、控制感染 原來的感染灶炎癥尚未完全消退者,應用青霉素40~80萬單位/日,肌肉注射,進行徹底治療風濕熱。一般應用2周,亦可根據病情及咽拭子培養持續陽性適當延長,有人主張可用至6周。如不能應用青霉素時,也可考慮用紅霉素,劑量一般為30毫克/公斤/日,分3~4次口服。
2015-11-21 08:07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趙蕾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般治療風濕熱活動期必須臥床休息.若明顯心臟受損表現,在病情好轉后,控制活動量直到癥狀消失,血沉正常.若有心臟擴大、心包炎、持續性心動過速和明顯心電圖異常者,在癥狀消失,血沉正常后仍需臥床休息3~4周.恢復期亦應適當控制活動量3~6個月.病程中宜進食易消化和富有營養的飲食.中醫藥治療 急性風濕熱多屬熱痹,宜用祛風清熱化濕治法;慢性風濕熱則多屬寒痹,宜用祛風散寒化濕治法.糖皮質激素、水楊酸制劑等輔以中醫藥治療,可能取得較好療效.針刺療法對緩解關節癥狀也有一定效果.
2015-11-21 06:15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華卿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中醫科
-
風濕熱一旦確診,即使咽拭子培養陰性應給予一個療程的青霉素治療,以清除溶血性鏈球菌,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持續存在或再感染,均可使風濕熱進行性惡化,因此根治鏈球菌感染是治療風濕熱必不可少的措施.一般應用普魯卡因青霉素40~80萬單位,每天一次,肌肉注射,共10~14天;或苯唑西林鈉(苯唑青霉素鈉)120萬單位,肌肉注射一次.對青霉素過敏者,可予口服紅霉素,每天4次,每次0.5g,共10天.
2015-11-21 05:42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
什么是風濕熱? Bouillaud綜合征(Bouillaud syndrome)異名:風濕熱。是一種常見的反復發作的急性或慢性身性結締組織炎癥,主要累及心臟、關節、中樞神經系統、皮膚和皮下組織。6~15歲為高發年齡。本病發病與A族乙型溶血性鏈球菌的感染相關,故發展中國家的發病率較發達國家高。一年四季均可發病,冬春多見,遍及世界各地。我國各地發病情況不一,風濕熱總發病率約為22/10萬,其中風濕性心臟病患病率為0.22‰ 。以風濕性心臟病為例,20世紀80年代,中、小學生發病率北方為0. 11‰~1. 09‰,南方為0.37‰~3.6‰。首次發病年齡多為6~15歲,3歲以下少見,近年來發病年齡有向后推遲的趨勢。發病率無性別和種族差異。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