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肚臍周圍突出且腸道結氣如何診治
天主要癥狀:肚臍為中心呈橢圓形兩邊較突出經常使勁(一副難受的樣子臉和手脹得通紅)睡不著易醒(偶爾也有睡很長時間醒來看樣子比較舒適)大便次數較多偏稀.母乳喂養.發病時間:出生至今.化驗檢查結果:做過一次B超檢查類別:肝膽囊膽管胰脾腎腹部腫塊腹腔積.結果:胰腺因上腹部大量腸腔氣體干擾顯示不清;腸腔內見大量氣體強回聲其他正常報告單提示為腸道結氣醫生看后認為我兒子的癥狀是較嚴重的.曾經治療情況和效果:未治療過.醫生又建議我去上級市兒童醫院診斷是否為巨結腸我想咨詢下我兒子的情況是否有其他保守療法譬如說按摩或飲食上該如意注意看了網上對于巨結腸的介紹我比較害怕但癥狀又和我寶寶不大吻合所以在這麻煩各位經驗醫師能給個比較對我寶寶舒適的診斷治療方案謝謝~~~想得到怎樣的幫助:能給個對我寶寶舒適的診斷治療方案不想自己寶寶受到任何痛苦^_^()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谷魁廣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新生兒出現以肚臍為中心呈橢圓形兩邊突出、經常使勁、睡眠不佳、大便偏稀且腸道結氣的情況,可能與多種因素有關,如胃腸功能不成熟、喂養方式、腹部著涼、腸道菌群失調、先天性疾病等。 1.胃腸功能不成熟:新生兒的胃腸功能尚未發育完善,消化和吸收能力較弱,容易出現腸道氣體積聚。可通過腹部按摩,沿順時針方向輕輕按摩,促進胃腸蠕動。 2.喂養方式:母乳喂養時,母親的飲食可能影響乳汁成分。母親應避免食用易產氣的食物,如豆類、洋蔥等。 3.腹部著涼:注意寶寶腹部保暖,可適當增加衣物或使用溫暖的毛巾覆蓋。 4.腸道菌群失調:必要時可在醫生指導下補充益生菌,如雙歧桿菌、嗜酸乳桿菌、酪酸梭菌等。 5.先天性疾病:如先天性巨結腸,需進一步檢查明確。若確診,可能需要手術治療。 總之,對于新生兒出現的這些癥狀,家長要密切觀察,注意護理。若癥狀持續不緩解或加重,應及時帶寶寶到正規醫院兒科就診,進行詳細的檢查和治療。
2024-12-26 19:13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郭立軍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你好!從你的描述來看孩子的情況不象是先天性巨結腸因為孩子能自行排便而先天性巨結腸的患兒通常無法自行排便而且在出生不久就會出現了.而孩子腸腔里有積氣提示消化不好的可能性大.可給孩子用食母生乳酶生胃蛋白酶口服液等促進消化也可用嗎叮啉促進胃腸蠕動.并每天給孩子做腹部按摩以促進腸蠕動.生活護理:建議乳母的飲食以有營養清淡易消化為主不要吃得過于肥膩也不要吃柑桔橙西瓜葡萄等生冷之品.如果乳母的胃腸功能也不好如有腹瀉便秘等口服常樂康或培菲康調整腸道的菌群平衡對孩子的恢復是有幫助的.
2015-11-21 08:55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劉浩慶 醫師
肇慶市大旺開發區醫院
一級
全科
-
你好,大便次數多不會是巨結腸的,孩子小是容易脹氣的可以輕輕按摩幫助排氣.需要加維生素D和鈣.不要系褲帶
2015-11-21 06:35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楊東銀 醫師
安都衛生院
一級
內科
-
你好!從你的描述來看孩子的情況不象是先天性巨結腸因為孩子能自行排便而先天性巨結腸的患兒通常無法自行排便而且在出生不久就會出現了.而孩子腸腔里有積氣提示消化不好的可能性大。可給孩子用食母生乳酶生胃蛋白酶口服液等,促進消化也可用嗎叮啉促進胃腸蠕動.并每天給孩子做腹部按摩以促進腸蠕動.生活護理:建議乳母的飲食以有營養清淡易消化為主不要吃得過于肥膩也不要吃柑桔橙西瓜葡萄等生冷之品.如果乳母的胃腸功能也不好如有腹瀉便秘等口服常樂康或培菲康調整腸道的菌群平衡對孩子的恢復是有幫助的。
2015-11-20 22:54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
-
Q: 先天性巨結腸患者需注意什么 -
Q: 先天性巨結腸是由什么原因導致的 -
Q: 孩子三天未排便會是先天性巨結腸嗎 -
Q: 如何準確區分寶寶便秘與先天性巨結腸 -
Q: 先天性巨結腸如何應對? -
Q: 先天性巨結腸手術的注意事項有哪些 -
Q: 先天性巨結腸是怎樣形成的? -
Q: 先天性巨結腸屬于常見病嗎 -
Q: 先天性巨結腸一定要做手術治療嗎 -
Q: 先天性巨結腸的成因有哪些?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
什么是先天性巨結腸? 先天性巨結腸癥(congenital megacolon)又稱腸管無神經節細胞癥(aganglionosis).因Hirschsprun首先對本病做詳盡的描述,故也稱為Hirschsprung病(簡稱HD)。是一種神經峭細胞源性疾病和多基因遺傳病,是新生兒期低位腸梗阻的常見原因之一。其發病率在1/2000~1/5000,男女為4:1。本病有家族性發生傾向,有報道為4%。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