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任立存 主治醫師
淮北口腔醫院
其他
內科
-
乳腺小葉增生是乳腺增生性疾病中較為常見的一種,多因內分泌失調等引起。利幫平消片可能對乳腺小葉增生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但治療效果因人而異。治療乳腺小葉增生的方法多樣,包括調整生活方式、藥物治療、心理調節等。 1. 疾病原理:乳腺小葉增生主要是由于體內雌激素和孕激素比例失調,導致乳腺實質增生過度和復舊不全。 2. 藥物治療:常用藥物有逍遙丸、乳癖消片、小金丸等。這些藥物能起到疏肝理氣、活血化瘀、軟堅散結的作用,但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3. 生活方式:保持規律作息,避免熬夜;減少攝入高脂肪、高糖、高雌激素的食物;適度運動,有助于維持內分泌平衡。 4. 心理調節:長期的焦慮、緊張等不良情緒可能加重病情,要學會自我調節,保持心情舒暢。 5. 定期復查:建議每 3 - 6 個月進行一次乳腺超聲檢查,以監測病情變化。 總之,乳腺小葉增生患者應綜合多種方法進行治療和調理。若癥狀持續不緩解或加重,應及時就醫,在醫生的指導下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
2024-12-18 19:11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強 醫師
濰坊市人民醫院
三級甲等
普內科
-
乳腺小葉增生是一種最為常見的非腫瘤、非炎癥性的增生性病變,是婦女最常見的乳房疾病.可能發生于青春期以后的任何年齡.病變是以腺體小葉和乳腺導管末梢擴張、增生和囊性改變為主的病理過程.它的發生和發展與卵巢內分泌功能紊亂有關,多由于孕激素分泌不足和雌激素相對或絕對過多,致使月經周期中乳腺組織的增生和復舊過程發生紊亂而罹病.而不良精神刺激導致的郁郁寡歡、孤獨焦慮則是乳腺小葉增生的“催化劑”,多見于25~40歲月經不太規則、經量少、經期短、未婚、未育、或未哺乳和哺乳不良的婦女.主要表現為乳房疼痛,多發生在月經前,一側或雙側乳房有輕重不等的疼痛、脹痛、刺痛或刀割樣痛,疼痛可向胸前區、側胸和腋下放射,直到月經來潮后,疼痛銳減或消失.少數為無周期性的乳房持續疼痛,有時連衣服磨擦、胸罩壓迫都會引起劇痛,尤其在上肢用力后更加明顯.乳房內有散在或局限于某部分(以乳房外上方多見)的米粒樣、豆樣小結節,結節可融合成片狀、條索狀或無清晰邊界的腫塊,質韌而不堅,可以推動,而與皮膚和深部組織無粘連,隨著月經的到來,脹、痛、結節消失.有時乳頭有溢液,或有頸部和腋前淋巴結輕度腫大,這一過程是月經周期中乳房的正常生理過程.以往認為乳腺小葉增生是癌前期病變,目前認為這種看法不恰當.國內外學者均認為:大多數乳腺增生癥是安全的,只有少部分可能有發展成乳腺癌的危險.單純的小葉增生并不會發生癌變,而臨床上小葉增生中95%為單純的小葉增生,只有導管上皮高度增生及不典型增生者才可能會發生癌變.所以目前認為小葉增生伴有導管上皮的重度不典型增生是癌前期病變,而絕大部分的小葉增生并不是癌前期病變.女性患者良好的乳腺自檢習慣和正規的體檢相結合,是早期發現乳腺癌的最佳途徑.一般情況下,20~40歲的女性每3年、40歲以上者每年應作一次乳腺檢查,50歲以上者每年還應拍一次乳腺X線片.且一旦出現下列征象應引起高度重視,如乳腺增生癥經藥物治療不能改善、不隨月經周期變化的乳腺局部性增生、40歲以上出現的乳腺增生變化及更年期后又出現乳房癥狀. 目前,對乳腺小葉增生尚無有效的治療辦法.一般只需用胸罩托起乳房,對癥處理,口服常用的藥物以中藥為主,如逍遙丸、乳癖消、乳增寧等,西藥以3苯氧胺為主.多數患者在發病數月至一、2年后能自行緩解.如不見好轉,應密切隨訪.單側乳房病變范圍局限者,應每3個月復查一次,以了解有無迅速增長或質地變硬的單個腫塊出現.病變嚴重,不能與腫瘤鑒別的患者則需手術治療,并作病理檢驗,以排除惡變
2015-11-12 17:28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