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熾明 副主任醫師
擅長:泌尿系腫瘤、泌尿系結石、前列腺疾病的微創腔鏡診治....[詳情]
中醫針灸有哪些注意事項?我們都知道中醫針灸不是胡亂針刺,它不僅講究穴位,還講究角度、方位以及下針力度,這些你是否都了解呢?
針刺的角度
針刺角度,是指進針時針身與皮膚表面所構成的夾角。其角度的大小,應根據腧穴部位、病性病位、手法要求等特點而定。針刺角度一般分為直刺、斜刺、平刺三類。
1、直刺:即針身與皮膚表面呈90^角,垂直刺入腧穴。直刺法適用于針刺大部分腧穴,尤其是肌肉豐厚部的腧穴。
2、斜刺:即針身與皮膚表面呈45^角左右,傾斜刺入腧穴。斜刺法適用于針刺皮肉較為淺薄處,或內有重要臟器,或不宜直刺深刺的腧穴和在關節部的腧穴,在施用某種行氣、調氣手法時,亦常用斜刺法
3、平刺:又稱橫刺、沿皮刺,即針身與皮膚表面呈15^角左右,橫向刺入腧穴,平刺法適用于皮薄肉少處的腧穴。如頭皮部、顏面部、胸骨部腧穴,透穴刺法中的橫透法和頭皮針法、腕踝針法,都用平刺法。
針刺的深度
針刺深度,是指針身刺人喻穴皮肉的深淺。掌握針刺的深度,應以既要有針下氣至感覺,又不傷及組織器官為原則。每個腧穴的針刺深度,在臨床實際操作時,還必須結合患者的年齡、體質、病情、腧穴部位、經脈循行深淺、季節時令、醫者針法經驗和得氣的需要等諸多因素作綜合考慮,靈活掌握。正如《素問·刺要論》指出:“刺有淺深,各至其理,……深淺不得,反為大賊”,強調針刺的深度必須適當。
1、年齡《靈樞·逆順肥瘦》說:“嬰兒、瘦人,淺而疾之;壯士、肥人,深而留之”;老年體弱,氣血衰退;小兒嬌嫩,稚陰稚陽,均不宜深刺。青壯之齡,血氣方剛,可適當深之。
2、體度患者的體質、體形,有肥瘦、強弱之分。《素問·三部九候論》云:“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調其氣之虛實”,張志聰亦說:“知形之肥瘦,則知用針之深淺”。可見,對形瘦體弱者,宜相應淺刺;形盛體強者,可適當深刺。
3、部位凡頭面和胸背部腧穴針刺宜淺,四肢和臀腹部腧穴針刺可適當深刺。
4、經絡經絡在人體的分布和屬性是有深有淺,屬陰屬陽之不同。古代文獻認為經脈較深,刺經可深,絡脈較淺,刺絡宜淺;陽經屬表宜淺刺,陰經屬里宜深刺。如《靈樞·陰陽清濁》所云:“刺陰者,深而留之;刺陽者,淺而疾之”。大凡循行于肘臂、腿膝部位的經脈較深,故刺之宜深;循行于腕踝、指蹠部位的經脈較淺,故刺之應淺。
5、病情《靈樞·衛氣失常》指出:“夫病變化,浮沉深淺,不可勝窮,各在其處。病間者淺之,甚者深之,間者小之,甚者眾之,隨變而調氣”,《靈樞·終始》亦說:“脈實者,深刺之,以泄其氣;脈虛者,淺刺之,使精氣無瀉出,以養其脈,獨出其邪氣”,說明針刺深淺必須根據病性病機辨證而施。
6、手法《醫學人門》云:“補則從衛取氣,宜輕淺而針,從其衛氣隨之于后而濟其虛也;瀉則從榮棄置其氣,宜重深而刺,取其榮氣迎之于前而瀉奪其實也”,《難經》指出:“刺營無傷衛,刺衛無傷營”,均說明針刺手法中的深淺要心中有數,有的放矢。如當深反淺,則未及于營而反傷于衛;當淺反深,則誅伐太過而損及于榮。
7、時令人體與時令息息相關,針刺必須因時而異,《素問·診要經終論》說:“春夏秋冬,各有所制”。在針刺深度上既要根據病情,又要結合時令。《靈樞·本輸》說:“春取絡脈諸滎大經分肉之間,甚者深取之,間者淺取之;夏取諸輸孫絡肌肉皮膚之上;秋取諸合,余如春法;冬取諸井諸輸之分,欲深而留之”。一般認為春夏宜淺刺,秋冬宜深刺,這個規律是根據《難經》所說的“春夏者,陽氣在上,人氣亦在上,故當淺取之;秋冬者、陽氣在下,人氣亦在下,故當深取之”。如果不按時令規律,那么就要像《素問·四時刺逆從論》指出的“凡此四時刺者,大逆之病,不可不從也。反之,則生亂氣相淫病焉”。
8、針感施針時針下痠麻脹重感應大、出現快的,以及精神緊張、俱怕針刺的患者,針刺應當淺些;感應遲飩或感應小的患者,針刺應當深些。
針刺的方向
針刺方向,是指進針時和進針后針尖所朝的方向,簡稱針向。針刺方向,一般根據經脈循行方向、腧穴分布部位和所要求達到的組織結構等情況而定。針刺方向雖與針刺角度相關,如頭面部腧穴多用平刺,頸項,咽喉部腧穴多用橫刺,胸部正中線腧穴多用平刺,側胸部腧穴多用斜刺,腹部腧穴多用直刺,腰背部腧穴多用斜刺或直刺,四肢部腧穴一般多用直刺等。但進計角度主要以穴位所在部位的特點為準,而針刺方向則是根據不同病癥治療的需要而定。
僅以頰車穴為例,若用作治療頷病、頰痛、口噤不開等癥時,針尖朝向顳部斜刺,使針感放射至整個頰部;當治療面癱、口眼歪斜時,針尖向口吻橫刺;而治療痄腮時,針尖向腮腺部斜刺;但治療牙痛時則用直刺。
中醫針灸取穴有訣竅
1、肘膝關節以下,屬于經脈的根部和本部,是“特定穴”比較集中的地方,特定穴的臨床意義很大,奧妙無窮,針灸文獻中不乏記載,茲不贅述。
2、頭面部屬于經脈的結部和標部,是交會穴比較密集之處, 全身103個交會穴,位于頭面部即有38個之多。這一特點提示了該部穴位主病范圍的廣泛性。有人說:頭面部穴位能治它處病證者多矣。例如:水溝、素髎治厥脫;眉沖、攢竹治噦;晴明、天柱療腰腿痛;風池、風府治卒中;迎香治蛔厥;下關療跟痛;翳風起足痿;聽宮除三痹;通天宣鼻竅;玉枕治目疾;神庭治癲狂;百會舉陷氣等等。驗之臨床,都有得心應手之妙。近些年來比較盛行的頭針、耳針、眼針、鼻針、面針等療法,在臨床上所積累的新經驗,也說明頭面部經、穴在主病范圍方面有著很大的潛力。
3、頸部是全身經脈通達頭部的橋梁,此處的穴位也很重要。尤其是天突、人迎、扶突、天窗、天柱、大椎、天鼎等穴位,均能起奇疴大病。天突治噎隔、氣厥、咳逆、暴喘;人迎治胸滿氣逆,中風偏枯;扶突治暴喑、氣哽、瘦癭、瘰疬。天窗治口噤、竅閉、耳疾、頰腫,天柱治肩背腰痛,頭重腳輕;大根治病、癲、高熱、諸節腫痛;天鼎治頭項難顧、肩臂痛麻等等,臨證都有確實療效。
4、任、督兩脈是軀干部經脈的綱維,總括一身陰陽,其中也有幾個主要穴位,療效各有千秋。長強治癲狂、痔疾;中樞治胃脹、脊強;至陽治膈塞皖痞;神道治驚悸、失眠;氣海、水分治腹脹痛泄;巨闕、中脘治心胃之恙,關元、神闊,扶陽固脫甚效;膻中、鳩尾,理氣寬胸最靈。
5、奇穴是經穴的補充和發展,臨床價值亦不可低估。例如:印堂治驚風;太陽治頭痛;百勞治咳嗽;腰奇治癲癇,鶴頂治膝冷;十宣治厥、熱;四縫治疳積等等,臨證都很有效。此外,華佗夾脊穴察足太陽與督脈之氣,治療內臟疾病有獨到之功。其主病范圍,可參照同水平之背俞穴掌握,而其療效及針刺的安全性,卻又較背俞穴為優。
6、以門、海、沖、關、池、泉、溪、谷命名的穴位,針感一般比較明顯,療效也較突出。
7、醫家各有玄機術,專病常靠專穴醫。關于這方面的經驗,歷代針灸書籍,尤其是針灸歌賦中,載述十分豐富,值得深入研習。
8、臨證點穴,雖有文獻可考,但也不宜過分拘泥。揉按體察,指下有空軟或突起之感,而患者自訴舒適或酸痛,此處是穴。于此下針,容易得氣和行氣;一旦氣至病所,多能獲效。
9、穴位配伍,應該本乎陰陽。下為陰,上為陽;右為陰,左為陽;腹為陰,背為陽;里為陰,表為陽。無論任何疾病,究其根源,不外陰陽失和;針灸治病,也總不離調和陰陽。因此,臨證配穴,除要考慮經脈的本經循行、相關脈象、所主病候、標本根結、別絡所屬、經筋皮部,及經脈之間的表里聯系、同名聯系、交接聯系、生克聯系;氣銜聯系、奇正聯系之外,充分注意到陰陽配伍的原則,對于提高臨床療效是很有幫助的。譬如臨證擬取二穴,則最好按照一上一下,或一左一右,或一腹一背,或一表一里的原則去選取最恰當的穴位。這樣可以充分發揮穴位局部、鄰近、遠端及全身的治療作用,因而可以取得最好的臨床療效。
針灸的講究非常多,建議非專業人士不要自己下針。
(責任編輯:鄧瑩瑩 )
現在有很多人不管是看病還是養生,都愛采取中醫方法,因為中醫療法的副作用是比較小的,而且能功效相當不錯。中醫針灸就是很常見的中醫療法,也就……詳細>>
中醫是我國一項博大精深的醫學,有著各種各樣的治療方法,其中針灸就是最為常見的一種,針灸是中醫特色的治療方法,可以單獨治療很多疾病,也可以……詳細>>
針灸是中醫眾多治療方法中的一種,針灸也是中醫治療方法的一大特色,通過針刺局部穴位,刺激人體的經絡,從而疏通氣血,調節臟腑,達到治療疾病的……詳細>>
中醫針灸的作用有很多,根據不同的穴位就有不同的養生作用。小編要提醒大家的是,針灸養生要找對穴位才能起到作用哦。同時,有很多人有這樣的疑問……詳細>>
中醫針灸減肥是怎么回事呢?現如今,針灸減肥已成為了很多想要瘦身人群關注的方法之一。不過,你是否了解這種減肥方法的原理呢?想要針灸減肥更加……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