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熾明 副主任醫師
擅長:泌尿系腫瘤、泌尿系結石、前列腺疾病的微創腔鏡診治....[詳情]
什么是放血拔罐?放血拔罐,又稱“針刺放血療法”,是用針具或刀具刺破或劃破人體特定的穴位和一定的部位,放出少量血液,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
古時候,人們在勞動實踐中發現用銳利的石塊——砭石,在患部砭刺放血,可以治療某些疾病。砭刺的工具隨著科學的發展,產生了金屬針,以后又根據醫療實踐的需要,出現了專門用來作放血治療的“鋒針”。本療法最早的文字記載見于《黃帝內經》,如“刺絡者,刺小絡之血脈也”:“菀陳則除之,出惡血也”。并明確地提出刺絡放血可以治療癲狂、頭痛、暴喑、熱喘、衄血等病證。相傳扁鵲在百會穴放血治愈虢太子“尸厥”,華佗用針刺放血治療曹操的“頭風癥”。唐宋時期,本療法已成為中醫大法之一。《新唐書》記載:唐代御醫用頭頂放血法,治愈了唐高宗的“頭眩不能視癥”。宋代已將該法編入針灸歌訣“玉龍賦”。金元時期,張子和在《儒門事親》中的針灸醫案,幾乎全是針刺放血取效,并認為針刺放血,攻邪最捷。衍至明清,放血治病已甚為流行,針具發展也很快,三棱針已分為粗、細兩種,更適合臨床應用。楊繼洲《針灸大成》較詳細地記載了針刺放血的病案;葉天士用本療法治愈喉科疾病;趙學敏和吳尚先收集了許多放血療法編入《串雅外編》、《理瀹駢文》中。近代,尤其在民間仍廣泛地應用放血療法。其價值漸為人們認識和接受。
我們具體看看放血拔罐是怎么樣?
臨床常用的放血方法有刺絡法和劃割法兩種。
(1)刺絡法:該法又分點刺、挑刺、叢刺三種刺法。點刺有速刺(對準放血處,迅速刺入1.5~3毫米,然后迅速退出,放出少量血液或粘液。該法運用較多,大多數部位都宜采用)、緩刺(緩慢的刺入靜脈1~2毫米,緩慢地退出,放出少量血液,適用于腘窩、肘窩、頭面部放血)之分;挑刺是針刺入皮膚或靜脈后,隨即針身傾斜,挑破皮膚或靜脈放出血液或粘液,適用于胸、背、耳背靜脈等處的放血;叢刺是用集束針在一定的部位作叩刺,刺數多、刺入淺,以有血珠滲出為度,適用于扭挫傷、脫發、皮膚病等。同時還經常配合拔罐療法。
(2)劃割法:多采用小眉刀等刀具,持刀法以操作方便為宜,使刀身與劃割部位大致垂直,然后進刀劃割。適用于口腔內膜、耳背靜脈等處的放血。
放血拔罐有什么注意的事情:
1。患有血小板減少癥、血友病等有出血傾向疾病的患者以及暈血者,血管瘤患者,一般禁止用本療法。
2。貧血、低血壓、孕期和過饑過飽、醉酒、過度疲勞者,不宜使用本療法。
3。首先給患者作好解釋工作,消除不必要的顧慮。
4。放血針具必須嚴格消毒,防止感染。
5。針刺放血時應注意進針不宜過深,創口不宜過大,以免損傷其他組織。劃割血管時,宜劃破即可,切不可割斷血管。
6。 一般放血量為5滴左右,宜1日或2日1次;放血量大者,1周放血不超過2次。1~3次為一療程。如出血不易停止,要采取壓迫止血。
7。 如本療法僅為對癥急救應用,待病情緩解后,要全面檢查,再進行治療。切不可濫用放血療法。
(責任編輯:林銀珍 )
文章關鍵詞:
放血療法,又稱“針刺放血療法”,是用針具或刀具刺破或劃破人體特定的穴位和一定的部位,放出少量血液,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詳細>>
皮膚病是一種非常讓人累心的疾病,尤其是一些頑固性皮膚病總是反反復復的發作,讓人煩不勝煩。皮膚病有許多治療方法,除了西醫治療方法之外,中醫……詳細>>
放血療法的作用是什么呢?在中醫里有放血療法的養生方法,這種方法是具有危險性的。因此,放血療法一定請專業的醫生來操作才行。下面為大家介紹一……詳細>>
中醫放血療法是一種怎樣的治療方法呢?這是中醫養生治病中較為古老的一種,并且至今仍然適用。今天,為大家科普的是中醫放血療法的須知和禁忌,快……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