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熾明 副主任醫師
擅長:泌尿系腫瘤、泌尿系結石、前列腺疾病的微創腔鏡診治....[詳情]
小兒腦癱為腦性癱瘓的簡稱,是指小兒因多種原因引起的腦實質損害,出現非進行性、中樞性運動功能障礙而發展為癱瘓的疾病。腦癱患兒越早發現根治治療效果傲慢好,所以我們要及早發現小兒腦癱的癥狀,及時采取措施治療。
小兒腦癱有哪些常見癥狀?
1、姿勢異常
專家稱,腦性癱瘓患兒異常姿勢有多種多樣,與肌張力異常及原始反射延遲消失有關。俯臥位嬰兒時期(3~4個月以后)表現為俯臥位時屈肌張力明顯增高,四肢屈曲,臀部高于頭部或不能抬頭,雙上肢不能支撐軀干,肩部著床,臀部高舉;仰臥位頭后仰,下肢伸直,有時呈角弓反張姿勢。四肢肌張力低下,仰臥位時腕、肘、肩、髖、膝、踝關節等均可同時平置于床面,呈青蛙仰臥狀。
2、肌張力異常
小兒腦癱有哪些常見癥狀?專家指出,肌張力異常也是小兒腦癱的常見癥狀之一。肌張力是安靜狀態下肌肉的緊張度,通過被動地屈伸、搖晃四肢肢體,了解其肌張力。張力低時搖晃手足時手足甩動的范圍大,張力高時活動范圍小。專家表示,肌張力的發育過程表現為新生兒時期屈肌張力增高,隨著月齡增長肌張力逐漸減低轉為正常。所以一些不太嚴重的痙攣型腦性癱瘓,在6個月以內肌張力增高并不明顯,有時造成診斷困難。但一些嚴重的痙攣型腦性癱瘓患兒仍可在6個月以內表現出肌張力異常增高。
3、反射異常
專家指出,腦癱患兒神經反射常表現為原始反射延緩消失、保護性反射減弱或延緩出現。
4、運動發育落后、主動運動減少
專家表示,小兒腦癱的運動發育落后表現在粗大運動和精細運動兩方面。判斷運動發育是否落后的指標很多,正常小兒3個月時能抬頭;4~5個月時能主動伸手觸物,兩手能在胸前相握,安靜時能在眼前玩弄雙手;6~7個月時會獨自坐在較硬的床面不跌倒,8~10個月時會爬,爬時雙上肢或下肢交替向前移動;1歲時能獨自站立;1~1歲半時能行走。腦性癱瘓患兒在上述年齡階段一般都不能達到正常小兒水平。
小兒腦癱的按摩手法:
小兒具有臟腑嬌嫩,形氣未充,生機蓬勃,生長發育迅速的生理特點和免疫力低下,容易發病,傳變較快,易趨康復的病理特點,手法宜輕快柔和,平穩著實。常用的手法有以下幾種。
1、推法術者以指、掌、拳、肘、足等部位著力于患者體表一定部位或經絡上,做前后、上下、左右直線推動。小兒常用拇指平推法。
2、揉法以中指或拇指指端或掌根或大魚際定位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作柔和的旋轉動作。
3、拿法用指或全手合力相扣,提拿肌肉或穴位。小兒常用指拿法。
4、摩法手掌附在體表一定部位做環形或往返而有節奏的輕柔摩動,使局部產生溫熱舒適感,有止痛作用。
5、擊法以拳、指、掌或背等做拍打或捶擊,須用輕柔的指勁或腕動。
6、攘法用手背或腕部附著于一定部位,往返連續滾動,適用于肌肉豐厚處。
7、撥法以指端側面置于肌肉或肌腱的一側,做橫向或垂直方向的刮動或撥動。
(責任編輯:張琴琴 )
文章關鍵詞:
作為較常見的致殘性疾患,小兒腦癱嚴重影響小兒日后的生活,所以要及早做到預防。這就需要家長要懂得小兒腦癱的癥狀及治療方法。詳細>>
推拿與按摩療法是治療小兒腦癱的重要療法之一,是經絡調節的主要內容,也是祖國醫學對小兒腦癱的主要康復治療手段之一。推拿與按摩手法熟練與否將……詳細>>
小兒腦癱較為突出的癥狀是什么?家長必需提高警惕,要提前了解腦癱的癥狀以便早期認識腦癱,如果早點發現孩子的癥狀及時送到醫院就診。下面聽聽上……詳細>>
推拿與按摩療法是治療小兒腦癱的重要療法之一,是經絡調節的主要內容,也是祖國醫學對小兒腦癱的主要康復治療手段之一。推拿與按摩手法熟練與否將……詳細>>
隨著社會的發展,小兒腦癱的發病率逐漸升高,小兒腦癱要想做到更有效的治療,需要做好各方面的工作,小兒腦癱的飲食是不容忽視的,小兒腦癱的飲……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