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熾明 副主任醫師
擅長:泌尿系腫瘤、泌尿系結石、前列腺疾病的微創腔鏡診治....[詳情]
泄瀉的病位主要在脾胃和大小腸,其中主臟在脾,其致病原因包括感受外邪,飲食所傷,情志失調,脾胃虛弱,脾腎陽虛等。其主要致病因素為濕,即《難經》所謂“濕多成五泄”。該病不宜久拖,否則后果嚴重。以下有幾種方法可以治療泄瀉。
1。寒濕停滯:(1)證候瀉下清稀,嚴重時如水樣,腹痛伴有腸鳴,痞滿,脘腹脹悶,食少,或者兼有外感癥狀既惡寒發熱,鼻塞頭痛,肢體酸痛等癥。舌薄白或白膩,脈濡緩。(2)治則芳香化濕,疏表散寒。(3)主方藿香正氣散加減。
2。濕熱壅滯:(1)證候腹痛即瀉,瀉下急迫,勢如水注,或瀉下不爽,糞色黃褐而臭,煩熱口渴,小便短赤,肛門灼熱,舌質紅,苔黃膩,脈濡數或滑數。(2)治則清熱利濕。(3)主方葛根芩連湯加減。
3。暑濕壅滯:(1)證候發于盛夏之時,腹痛泄瀉,瀉下如水,暴急量多,糞色黃褐,伴見發熱心煩,胸悶脘痞,泛惡納呆,自汗面垢,口渴尿赤。(2)治則清熱化濕。(3)主方黃連香薷飲加減。
4。飲食停滯:(1)證候腹痛腸鳴,瀉后痛減,瀉下糞便臭如敗卵,夾有不消化之物,伴見脘腹痞滿,噯腐酸臭,不思飲食。(2)治則消食導滯。(3)方藥保和丸加減。
5。肝氣乘脾(1)證候腸鳴攻痛,腹痛即瀉,瀉后痛緩,每因抑郁惱怒或情緒緊張而誘發,平素多有胸脅脹悶,噯氣食少,矢氣頻作。(2)治則抑肝扶脾。(3)主方痛瀉要方加減。
6。脾胃虛弱(1)證候大便時溏時瀉,反復發作,稍有飲食不慎,大便次數即多,夾見不化水谷,伴見飲食減少,脘腹脹悶不舒,面色少華,肢倦乏力。(2)治則健脾益胃。(3)主方參苓白術散加減。
7。腎陽虛衰:(1)證候每于黎明之前,臍腹作痛,繼則腸鳴而瀉,完谷不化,瀉后則安,伴見形寒肢冷,腹部喜暖,腰膝酸軟。(2)治則溫腎鍵脾,固澀止瀉。(3)主方四神丸加減。
8。中氣下陷:(1)證候多由久瀉或大病或久病導致的久瀉不止,甚者脫肛,伴見小腹墜脹,納呆,少氣懶言,體倦肢軟,渴喜溫飲,消瘦等。(2)治則升陽舉陷止瀉。(3)主方補中益氣湯加減。
9。上熱下寒:(1)證候腸鳴下利,干嘔嘔吐,伴見心下痞滿,口渴喜飲,偶有口苦,心中煩悶,小腹喜溫等。(2)治則和胃開脾止瀉。(3)主方半夏瀉心湯加減。
其他療法
1。針灸分型治療
(1)急性泄瀉①治則除濕導滯,通調腑氣。以足陽明、足太陰經穴為主。②主穴天樞、上巨虛、陰陵泉、中脘。③配穴寒濕者,加神闕;濕熱者,加內庭、曲池;食滯者,加中脘、梁門。④操作毫針瀉法。神闕用隔姜灸法。
(2)慢性泄瀉①治則健脾溫腎,固本止瀉。以任脈及足陽明、足太陰經穴為主。②主穴天樞足三里,大腸俞三陰交。③配穴脾虛者,加脾俞、太白;肝郁者,加太沖,太沖;腎虛者,加腎俞、命門、關元。④操作神闕用灸法;天樞用平補平瀉法;足三里、公孫用補法。配穴按虛補實瀉法操作。
2。穴位注射法
選天樞、上巨虛。用黃連素注射液,或用維生素B1、B12注射液,每穴每次注射0.5~1毫升,每日或隔日1次。
3。耳針法
大腸、胃、脾、肝、腎、交感。每次以3~4穴,毫針刺,中等刺激。亦可用撳針埋藏或用王不留行籽貼壓。
4。拔火罐
(1)取穴天樞關元大腸俞小腸俞。
(2)方法留罐10分鐘,日二次。
(責任編輯:吳玉琪 )
文章關鍵詞:
傷食泄瀉是指逢年過節,常會因貪吃而傷食,傷食會出現腹瀉,中醫稱之為傷食泄瀉。傷食泄瀉的一般癥狀是腹痛腸鳴,瀉下糞便臭穢,瀉后腹痛減輕,伴……詳細>>
傷食泄瀉是指逢年過節,常會因貪吃而傷食,傷食會出現腹瀉,中醫稱之為傷食泄瀉。傷食泄瀉的一般癥狀是腹痛腸鳴,瀉下糞便臭穢,瀉后腹痛減輕,伴……詳細>>
傷食泄瀉是指逢年過節,常會因貪吃而傷食,傷食會出現腹瀉,中醫稱之為傷食泄瀉。傷食泄瀉的一般癥狀是腹痛腸鳴,瀉下糞便臭穢,瀉后腹痛減輕,伴……詳細>>
傷食泄瀉是指逢年過節,常會因貪吃而傷食,傷食會出現腹瀉,中醫稱之為傷食泄瀉。傷食泄瀉的一般癥狀是腹痛腸鳴,瀉下糞便臭穢。詳細>>
傷食泄瀉是指逢年過節,常會因貪吃而傷食,傷食會出現腹瀉,中醫稱之為傷食泄瀉。傷食泄瀉的一般癥狀是腹痛腸鳴,瀉下糞便臭穢,瀉后腹痛減輕,伴……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