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病的影像檢查方法
現代醫學技術的精細化和專業化,需要醫技人員掌握更多的心血管疾病和放射學技術交叉學科的知識。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我國目前的培訓系統在交叉學科知識的訓練存上在很大的不足。技術的進步要轉變成病人的獲益,關鍵的環節在于應用技術的醫療技術人員,即醫生和技師。有專家指出,如何使心血管科醫生對心臟中的影像知識更加清晰、讓放射科醫生對影像中的心臟色彩更加斑斕,已成為我國心血管影像技術發展面臨的問題之一。那么心臟病的影像檢查方法有哪些呢?下面讓小編為你解答。
心血管疾病已成為本世紀影響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其發病率、致殘率和死亡率之高已名列各類疾病之首。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急速提高,心血管疾病的威脅在我國也日益凸顯。本世紀是醫學飛速發展的時期,在心血管疾病領域的診斷與治療,各種技術手段層出不窮、日益更新。特別是影像技術在最近十余年發展更甚,包括多層螺旋CT及其三維重建、高場強磁共振成像(MRI)、單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成像(SPECT)及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成像(PET/CT)等影像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并不斷應用于臨床,極大地拓展了心臟影像診斷與治療的信息量和信息深度。
CT檢查心臟病
以64層螺旋CT(MSCT)為代表的高分辨率CT開創了冠狀動脈無創性檢查新紀元,直到今天已應用到臨床的640排CT,讓很多患者因此避免了有創性導管法血管造影。但是作為專業工作者,我們必須客觀地正視其陰性預測值高和陽性預測值低的現實,不能盲目地擴大適應證,應當正確的幫助和引導臨床醫師和(或)患者進行合理的選擇。
專家介紹,值得注意的是,心臟CT在心功能評價有了一定的進展,近年來有作者報道了MSCT在二尖瓣和右心功能中的應用。但我們必須正確地認識到,超聲心動圖仍然是評價瓣膜功能最優先選擇的方法,MRI能更準確地評估左右心功能,而CT時間分辨率的限制和X線的輻射損害,使其不應該作為一線檢查評估心功能。心臟CT評估心肌灌注和心肌活力等亦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專業工作者對此必須有客觀的認識,沒有必要盲目追求所謂的“一站式”檢查。事實上,CT單憑密度而缺乏組織分辨率的缺陷無法與核素和(或)MRI相比擬。
心臟MRI
心臟MRI的臨床應用越來越廣泛。與CT單因素成像和單一層面掃描方法不同,MRI系多參數、多序列和任意層面成像,但MRI必須結合心血管疾病的臨床特點,有針對性地選擇合適的掃描序列,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達到臨床應用目的。因此放射科醫師需充實自己的臨床知識,這也是為什么心臟MRI在國外應用更為普及,而在國內難以全面推廣的重要原因。國內同行如不能盡快地認識這一狀況,若干年后心臟MRI被心內科收編,絕非危言聳聽。當然,就技術特點而言,MRI空間分辨率不及CT,檢查耗時較長,所以幫助臨床醫師認識心臟MRI的核心價值也是至關重要的。
專家強調,MRI是判斷心內結構和功能的“金標準”,其大視野、高度的組織分辨率以及無輻射的特點賦予了它越來越廣泛的臨床應用,對各類心肌病包括左心室心肌致密化不全和應激性心肌病等可謂獨具優勢;對臨床特征和病理生理學改變十分相近的限制型心肌病和縮窄性心包炎,其“一站式”掃描能夠從解剖、功能以及組織學定性等方面提供診斷和鑒別診斷的相關征象。對先天性心臟病,特別是復雜或復合畸形,MRI能有效補充心血管造影的某些不足和限度,如房室連接、心室大動脈連接以及心外畸形等。但由于無法提供準確的血流動力學信息,目前仍不能作為一線首選檢查方法。
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大大地推動了醫學影像學的發展,目前以CT和MRI為代表的無創性新技術徹底地改變了過去以X線平片和心血管造影為主體的普通心血管放射學的診斷模式,顯著地提高了心血管的診療水平。從簡單的投影到二維的截面圖像,從二維到三維,從結構到功能,從解剖到組織和分子顯像,人們仿佛置身在真正的“透視”時代。
影像學技術的發展又進一步促進了臨床醫學的全面提升,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以冠心病為例,冠心病的不同類型,甚至不同病期及相關的病理和病理生理變化,對診治有不同的要求。醫生們若能正確地選擇影像學檢查方法,不僅能夠全面把握病變的發生和發展階段,而且影像學提供的某些重要信息,又可指導、修正治療方案,選擇不同或更有效的方法。所以說,現代醫學影像學已經成為臨床診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責任編輯:鄒華振 )
專家答疑
前列腺炎患者不可以吃什么食物
2024-10-25怎么判斷是否陽痿早泄
2024-10-25有乳腺增生的話還能吃紅豆嗎
2024-10-25甲減患者適宜多碘還是少碘
2024-10-25甲減病會不會導致肌肉酸痛、渾身乏力?
2024-10-25亞臨床甲減會發展為甲減嗎
2024-10-25哪些甲狀腺疾病可能會有遺傳性
2024-10-25甲減病會一直發胖嗎
2024-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