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茱萸(學名Tetradiumruticarpum,原名Euodiaruticarpa),別名吳萸、茶辣、漆辣子、臭辣子樹、左力純幽子、米辣子等。通常分大花吳茱萸、中花吳茱萸和小花吳茱萸等幾個品種。小喬木或灌木,高3-5米,嫩枝暗紫紅色,與嫩芽同被灰黃或紅銹色絨毛,或疏短毛。生于平地至海拔1500米....--詳細介紹
溫中,止痛,理氣,燥濕,厥陰頭痛,臟寒吐瀉,脘腹脹痛,經行腹痛,五更泄瀉,高血壓癥,腳氣,疝氣,口瘡潰瘍,齒痛,濕疹,黃水瘡。
①《本經》:主溫中下氣,止痛,咳逆寒熱,除濕血痹,逐風邪,開腠理。
②《別錄》:主痰冷,腹內絞痛,諸冷實不消,中惡,心腹痛,逆氣,利五臟。
③《藥性論》:主心腹疾,積冷,心下結氣,疰心痛;治霍亂轉筋,胃中冷氣,吐瀉腹痛不可勝忍者;療遍身頑痹,冷食不消,利大腸擁氣。
④《本草拾遺》:殺惡蟲毒,牙齒蟲匿。
⑤《日華子本草》:健脾通關節。治腹痛,腎氣,腳氣,水腫,下產后余血。
⑥王好古:治痞滿塞胸,咽膈不通,潤肝燥脾。
⑦《綱目》:開郁化滯。治吞酸,蹶陰痰涎頭痛,陰毒腹痛,疝氣,血痢,喉舌口瘡。
嫩果經泡制涼干后即是傳統中藥吳茱萸,簡稱吳萸,是苦味健胃劑和鎮痛劑,又作驅蛔蟲藥。其性熱味苦辛,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嘔之功,用于治療肝胃虛寒、陰濁上逆所致的頭痛或胃脘疼痛等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