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皮釀皮是在麥面中摻和一定數量的蓬灰和敷料,用溫水調成硬面團,再幾經揉搓,等面團精細光滑后,再放入涼水中連續搓洗,洗出淀粉,面團成為蜂窩狀物時,放進蒸籠蒸熟,這叫“面筋”,再將沉淀了淀粉糊舀在蒸盤中蒸熟,這便叫“蒸釀皮”。蒸熟了釀皮,從盤中剝離,切成長條,配上面筋,澆上醋、辣油、芥茉、韭菜、蒜泥.--詳細介紹
釀皮除有“蒸釀皮外”,還有“餾釀皮”。餾的釀皮,金色發亮,薄細柔脆;而蒸的釀皮,色褐沉著,渾厚肥大,兩者色形各異,而味道基本一致。釀皮雖是小吃,但可作主食充饑解餓,也可當菜肴,充當下酒冷盤。冷熱均宜,四季可食。 釀皮 若論及西北的特色小吃,“釀皮”是首選之一。吾鄉人讀“釀”作“讓”音。然而,進了陜秦之地,稱做“面皮”;入了嘉峪關,又道“涼皮”。其實無論是哪一種稱法,都只概括了這種美食的一個方面。 在蘭州的市面上,有著不同流派的釀皮,蘭州釀皮如筷子粗細,除了放醋、鹽、味素、辣椒油外,還要多放芝麻醬,吃起來別有風味,叫做麻醬釀皮;還有很有名的高擔釀皮,因最初的賣主挑著高高的擔子叫賣而成名,口感酥軟,少韌性,英國攝影家博雅斯基1875年到蘭州拍攝時,對蘭州的地方特色小吃高擔釀皮子產生了興趣,的確,產麥地區的面食精品釀皮子是全城獨一無二的大眾食品,形如軟玉,半透明又顫抖悠長的形象加上多彩的調料,外形絕妙稀奇,食者就地而吃津津有味,方便快捷,對西方人而言實在是難得的民俗風情景觀,攝之入鏡而冠名“蘭州街頭的流動快餐”;而甘肅武威用小麥面加大量蓬灰做成的釀皮,呈茶色,條狀粗大,風味獨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