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參根呈圓柱形或短圓柱形,下部有分歧狀枝根,長1.5至9厘米,直徑0.5到3厘米,外表淡黃色或土黃色,有密集的細環紋。質硬脆,斷面淡黃白色吸棕色或棕黃色環,氣微香,味苦、微甘。帶須根者習稱“全須西洋參”。以條勻、質硬、表面橫紋緊密,氣清香,味濃者為佳。西洋參按生長的環境,又可分為為野生、半野生及人....--詳細介紹
西洋參根呈圓柱形或短圓柱形,下部有分歧狀枝根,長1.5至9厘米,直徑0.5到3厘米,外表淡黃色或土黃色,有密集的細環紋。質硬脆,斷面淡黃白色吸棕色或棕黃色環,氣微香,味苦、微甘。帶須根者習稱“全須西洋參”。以條勻、質硬、表面橫紋緊密,氣清香,味濃者為佳。西洋參按生長的環境,又可分為為野生、半野生及人工栽植三種,其中的野生和半野生洋參均不多見,目前市面上常見的,大多為人工栽植的產品。主產于美國、加拿大及法國,我國亦有栽培。于秋季采挖生長3-6年的干燥根,除去分枝、須尾、曬干。噴水濕潤,撞去外皮,再用硫黃熏之,曬干后,其色白起粉者,稱“光西洋參”,挖起后即連皮曬干或烘干者,為“原皮西洋參”。濕潤后切片,曬干入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