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熾明 副主任醫師
擅長:泌尿系腫瘤、泌尿系結石、前列腺疾病的微創腔鏡診治....[詳情]
魚是進補的好水產食品,魚肉的味道不僅鮮美而且營養價值也很高,其蛋白質含量為豬肉的兩倍,且屬于優質蛋白,人體吸收率高。魚中富含豐富的硫胺素、核黃素、尼克酸、維生素D和一定量的鈣、磷、鐵等礦物質。魚肉中脂肪含量雖低,但其中的脂肪酸被證實有降糖、護心和防癌的作用。魚肉中的維生素D、鈣、磷,還能有效地預防骨質疏松癥。因此魚肉非常受大家的喜愛,每周吃1~2次魚有益身體健康已成為各國營養專家的共識,這一結論也得到了眾多研究的支持,但對某些人來說,吃魚非但不能有益健康,反而會傷害身體。
多吃魚有很多的益處,但是這五類人吃魚有害而無益
肝腎功能嚴重損害者
魚類食物蛋白質含量豐富,過多攝入會加重肝、腎擔負,肝腎功能嚴重損害者應在醫師的指導下,定量吃魚。
結核病人
結核病人服用異煙肼時如果食用某些魚類容易發生過敏反應,輕者惡心、頭痛、皮膚潮紅、眼結膜充血等,重者會出現心悸、口唇及面部麻脹、皮疹、腹瀉、腹痛、呼吸困難、血壓升高,甚至發生高血壓危象和腦出血等。
服用某些藥物的人
組胺受體拮抗藥,而魚蝦等富含組氨酸的食物在體內可轉化為組胺,若上述抗組胺藥與之一起吃則會抑制組胺分解,造成組胺蓄積,誘發頭暈、頭痛、心慌等癥狀。
痛風患者
魚、蝦、貝類等食物富含嘌呤,而痛風則是因為人體內嘌呤代謝異常所致,因此,痛風病人急性發作期要禁食一切肉類及含嘌呤高的食物。緩解期則應定量吃魚肉類食物,嚴禁一次攝入過多。如若是實在忍不住魚香的誘惑,建議適量選用含嘌呤較少的魚類,如青魚、鮭魚、金槍魚、白魚、龍蝦等;少用含嘌呤較多的魚類,如鯉魚、鱈魚、大比目魚、鱸魚、鰻魚、鱔魚等;禁用含嘌呤高的沙丁魚、鳳尾魚和魚子。
出血性疾病患者
出血性疾病患者也不宜吃魚,因為魚脂肪中含有二十碳五烯酸(EPA),具有防止膽固醇粘附于血管壁的作用,對于動脈粥樣硬化者十分有益。但是,攝入過多EPA會抑制血小板凝集,容易加重出血性疾病患者的出血癥狀,對病情恢復不利。
最后需要提醒的是,過敏體質者特別是曾經因吃魚蝦類食物發生皮膚過敏的人應慎吃魚,以免再次引發過敏。
夏季是去海邊,吃海鮮的好時節。魚產品是我們生活中的常見美食之一,魚不僅美味,還具有很豐富的營養。但是如此有營養的食材就適合每個人食用,下面我們就來看下吃魚的四大法則:
吃魚的四大法則
第一法則:海魚與河魚交叉吃,營養才均衡
根據調查顯示無論是河魚還是海魚,營養價值都很高。但是長期單吃一種魚類會導致營養缺失,因此若是有條件,最好是河魚和海魚交叉來吃。
常食用的河魚有鯽魚、草魚、鱔魚等,要是給兒童烹制,最好是鱔魚,因為因為它含鐵比其他魚高,而且沒有魚刺,烹調起來美味又方便。海魚食用的話,尤以深海魚為最佳,比如三文魚、鮭魚等。深海魚中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尤以歐米伽—3脂肪酸為主,對維護心血管健康、降低炎癥反應都有非常好的效果,而這種脂肪酸在家禽、家畜中含量很少。
還有一個小常識,我們常以為凍海魚不新鮮,不可給兒童多吃。這里有一個誤解,因為遠洋捕撈海魚一定要冰凍魚,而迅速冷凍起來的海魚,其實能很好地保留魚肉中的營養。因此凍海魚也是不錯的選擇。
第二法則:魚肉用蒸最健康
媽媽們常以孩子吃得多作為衡量的標準,因此在烹調魚的方面多以煎炸、油炸方式來做孩子們喜歡魚餅、魚肉丸之類的。但為了孩子吸收到更多的營養,應該以清蒸為好,因為烹調溫度較低,能很好地保證魚肉中的蛋白質和脂肪不被破壞。燉湯也很不錯,尤其“魚頭燉豆腐”,經過長時間燉煮,魚頭里豐富的膠原蛋白能充分溶解,鈣也更易被人體吸收。
不采取煎炸或油炸的方式,也是避免孩子過于肥胖的情況出現。
第三法則:魚腦和魚眼可以讓兒童多吃點
魚腦中富含俗稱“腦黃金”的DHA,還有磷脂類物質,有助于大腦發育。還有一種說法,叫“吃眼補眼”,這個說法也有一定道理,DHA還能促進孩子的眼視網膜發育。所以建議大家在做魚的時候,不要把魚眼燒焦,保持它的完好,尤其是深海魚眼對補眼更有好處。
第四法則:不能單吃魚肉,否則健康會失衡
魚并非吃得越多越好。因為魚類也并不是十全十美的食物,比如大多數魚肉中的礦物質鐵的含量就比不上牛羊肉。所以,應該幾種肉搭配起來吃,魚肉略多一些為佳。
專家專門對成年人健康膳食作了量化解讀,其中特別建議每周至少吃兩次魚,每次100~150克,至少一次為高脂魚。那么兒童相應地減半即可。
(責任編輯:詹遠 )
哪些人不宜吃魚呢?雖然,魚的功效與作用是很大的,也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吃魚哦。在日常生活中吃魚要多講究一些才行。今天,就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了解……詳細>>
魚肉營養豐富,還有大量的蛋白質、維生素A及D,水溶性的維生素B6、B12、煙堿酸、生物素以及礦物質,經常吃魚可以降低膽固醇、預防心臟病。……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