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熾明 副主任醫師
擅長:泌尿系腫瘤、泌尿系結石、前列腺疾病的微創腔鏡診治....[詳情]
你是肉食動物嗎?對于我們很多人來說,每餐沒有肉簡直就是災難,無肉不歡。但是與此同時,也對肉有很多的顧忌,那么該如何健康吃肉呢?一起來看看吧。
肉這樣吃不健康
1、燉煮過度的肉易致癌
無論吃什么肉,人們都感到燉煮得越爛越好。于是,高壓鍋便應運而生,用它來燉排骨等,十幾分鐘的時間,連骨頭都變得軟綿綿的。
但是,在200℃~300℃的溫度下,肉類食物中的氨基酸、肌酸肝、糖和無害化合物會發生化學反應,形成芳族胺基,這些由食物衍生的芳族胺基含有12種化合物,其中9種有致癌作用。
當代生活中,工業污染對人體致癌影響占50%,而飲食的影響占35%。以前我們低估了食物中的有毒化學物致癌這一因素。在芳族胺基化合物問題沒有完全搞清之前,不要吃過度燒煮的肉。最好的方法是用微波爐燒肉,然后倒掉有許多化合物的肉湯,這樣就可以避免芳族胺基化合物對人體的危害。
2、腌肉煎炸產生大量亞硝酸鹽
咸肉含硝,油炸油煎后,會產生致癌物質亞硝基砒咯烷。因此食用咸魚、咸肉、香腸、火腿等食品時,忌煎炸。正確的食用方法是:把咸肉、香腸、火腿等食品煮熟蒸透,使亞硝胺隨水蒸氣揮發。同時,燒制咸熏食物時最好加些米醋,因為醋有分解亞硝酸鹽的作用,而且能殺菌。
3、吃瘦肉也應適量
有些人認為吃肥肉會發胖,吃瘦肉既不會發胖又能保證營養的攝入,就大吃瘦肉。事實上,多吃瘦肉未必就好。瘦肉中的蛋氨酸含量較高,蛋氨酸在某種酶的催化下可變為同型半胱氨酸,而同型半胱氨酸過多也會導致動脈粥樣硬化。因此,吃瘦肉要適量。
4、豬肉浸熱水損失營養
有些人常把買回來的新鮮豬肉放在熱水中浸洗,這樣做,會使豬肉失去很多營養成分。
豬肉的肌肉組織和脂肪組織內,含有大量的蛋白質,可分為肌溶蛋白和肌疑蛋白。肌溶蛋白的凝固點是15℃~16℃,極易溶于水。
當豬肉置于熱水中浸泡的時候,大量的肌溶蛋白就會丟失。同時,在肌溶蛋白里含有機酸、谷氨酸和谷氨酸鈉鹽等成分,丟失它們會影響豬肉的味道。因此,豬肉不要用熱水浸泡,而應用涼水快速沖洗干凈。
5、不要吃肉疙瘩
食用時應剔除豬脖子等處灰色、黃色或暗紅色的肉疙瘩,即稱為“肉棗”的東西,因為這些地方含有很多病菌和病毒,若食用則易感染疾病。
6、反復解凍肉招細菌
買了肉吃不完,自然要放進冷凍室,但放前最好把肉切成小塊,一次只拿夠吃的量。因為肉在反復解凍的過程中極易被細菌污染,用水解凍的方式尤其如此。李興民說,最好用微波爐解凍肉,將功率調到低火;其次是提前將肉放在冰箱冷藏室,讓它慢慢自行解凍;再次是用流水沖泡凍肉;最不建議的方式是用非流水泡肉解凍。
7、鮮肉不安全,冷卻肉最好
通常來說,牲畜在屠宰處理后,大約4小時后肉質會出現僵化,再過一段時間才會自行解僵成熟,質地變得柔軟有彈性,而且肉香濃郁。按照這個過程慢慢成熟的肉質地最好。不過,由于熱鮮肉的儲存溫度偏高,加上肉表面潮濕,容易滋生細菌。冷凍肉雖然比熱鮮肉衛生狀況好,但在解凍過程中,水分、汁液的損失,會使肉口感和營養變差。只有介于熱鮮肉和冷凍肉之間的冷卻肉,溫度一直保持在0℃~4℃,營養和安全能兩者兼顧。李興民建議,消費者在買肉時要看清“冷卻肉”字樣,有些標注“排酸肉”的肉品也屬此類,售賣時會一直保存在冷柜中。
8、烤肉致癌風險高,燉肉最健康
肉類在高溫下直接燃燒,被分解的脂肪滴在炭上,再與肉類蛋白質結合,會產生“苯并芘”這種強致癌物,常吃會嚴重損害健康。肉最健康的烹調方式是燉。實驗表明,長時間燉肉可減少肉類30%~50%的膽固醇。其次是涮肉、蒸肉。如果要吃烤肉,最好用綠葉菜包著。此外,有研究發現,提前用大蒜汁和桂皮粉、迷迭香等腌制肉片,可以減少烤制時致癌物的產生數量;用番茄醬和檸檬汁涂在烤肉上吃,也能減少致癌物的危害。
9、老人兒童吃太多牛肉影響消化
牛肉的氨基酸組成比豬肉更接近人體需要,能提高機體抗病能力,但牛肉有很高的膽固醇和脂肪,肌肉纖維也較粗糙,所以老人、兒童及消化力弱的人不宜多吃。
10、發燒、過敏吃羊肉,加重病情
羊肉補虛抗寒,強健身體,是冬天的滋養食療珍品,但羊肉性偏溫熱,關節炎、濕疹過敏及發熱者應忌食,否則會加重病情。
吃肉前必須要知道的四件事
1、生肉顏色越紅,血紅素鐵含量越高。血紅素(其中含鐵離子)的存在讓很多肉呈現紅色,因此,瘦肉是鐵的好來源,并且肉的顏色越紅,其中的血紅素鐵就越多,補鐵的效果就越好,比如淡紅色的豬肉鐵含量不及大紅色的牛羊肉。需要注意的是,雖然生肉是紅色的,但加熱后自然會變成褐色或淡褐色,而用了亞硝酸鹽的肉,做熟后也是粉紅色的,顏色鮮艷而且內外顏色均勻。加醬油或紅曲也能讓熟肉發紅,但它們的顏色只在表面上。亞硝酸鹽不僅會妨礙正常營養素的吸收,還有致癌風險。
2、越香的肉脂肪含量越高。一般來說,肉越美味,脂肪含量往往越高,因為香味物質多數“蘊藏”在脂肪當中,并且足夠量的脂肪才能給肉帶來柔嫩、多汁的口感,比如最受人們歡迎的五花肉,其脂肪含量高達60%以上。而被人們當成低脂肪“典范”的排骨和鴨肉,其含油量也并不少。根據《中國食物成分表》中的數據顯示,100克豬小排的脂肪含量高達23、1克,鴨肉為19、7克。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烤鴨的脂肪含量高達40%。
3、排酸肉不能放冷凍室,否則好處大打折扣。排酸肉又叫排酸冷卻肉或排酸冷藏肉,是指在分割、剔骨、包裝、加工、運輸、銷售環節,直到進入消費者的冰箱或廚房前,一直處于0℃~4℃條件下的生鮮肉。與普通鮮肉相比,排酸肉口感細膩、多汁味美,并且營養成分也得到了最大限度地保留。排酸肉不能冷凍儲存,因為冷凍會造成鮮肉收縮,一些水溶性的營養素也會相應減少,甚至導致一些風味物質流走,口感下降。排酸肉要現買現吃,吃不完的放在冰箱冷藏,并且盡量在兩三天內吃完。
4、肉解凍先放冷藏室,有助留住營養,保持口感。肉解凍前,最好提前一天把肉從冷凍室中取出,放在冰箱的冷藏室。這樣解凍有很多優勢,首先,從安全性來講,它規避了解凍時食物表面微生物大量滋生的問題;其次,這種解凍方式有助保留食物中的營養成分;再次,從口味上來講,冷藏室解凍能很好地保留食物中的鮮味物質;最后,冷藏室解凍后的蛋白質在低溫下也能保持柔嫩的狀態,不會出現肉吃起來發干發硬的問題。
常見五類肉的營養分析
專家介紹說:“過量吃肉是不好,可是從營養學上來講,放棄肉食并非養生之道,膳食平衡才是我們提倡的。”從農業上來講,肉一般分為三類,畜類、禽類和水產。豬、牛、羊等為畜類;雞、鴨、鵝等為禽類;魚、蝦、貝等為水產。三類肉口味營養不同,適宜的人群也各異。
1、牛肉,最強壯的肉。凡身體虛弱而智力衰退者,吃牛肉最為相宜。牛肉蛋白質的氨基酸組成比豬肉更接近人體需要,能提高機體抗病能力,對生長發育及手術后、病后調養的人在補充失血、修復組織等方面特別適宜。但牛肉的肌肉纖維較粗糙不易消化,有很高的膽固醇和脂肪,故老人、幼兒及消化力弱的人不宜多吃。
2、羊肉,最滋補的肉。羊肉有助元陽、補精血、療肺虛之功效,對氣喘、氣管炎、肺病及虛寒的病人相當有益。還能益腎壯陽,補虛抗寒,強健身體,是冬令的滋養食療珍品。但需注意的是,羊肉畢竟性偏溫熱,并非人人皆宜。陰虛火旺、咳嗽痰多、消化不良、關節炎、濕疹及發熱者應忌食。
3、豬肉,最補鐵的肉。豬肉肥瘦差別較大,肥肉中脂肪含量高,蛋白質含量少,多吃容易導致高血脂和肥胖等疾病;蛋白質大部分集中在瘦肉中,而且瘦肉中還含有血紅蛋白,可以起到補鐵的作用,能夠預防貧血。肉中的血紅蛋白比植物中的更好吸收,因此,吃瘦肉補鐵的效果要比吃蔬菜好。
由于豬肉的纖維組織比較柔軟,還含有大量的肌間脂肪,因此比牛肉更好消化吸收。中醫上認為,多吃豬肉中的瘦肉有滋陰潤燥的作用,對熱病傷津、燥咳、便秘等疾病都有一定的治療效果。
4、雞肉,脂肪最少的肉。這里說的雞肉,是指去皮的雞肉,因為雞的脂肪幾乎都在雞皮。每100克去皮雞肉中含有24克蛋白質,卻只有0.7克脂肪。雞肉對營養不良、畏寒怕冷、乏力疲勞、月經不調、貧血、虛弱等癥有很好的食療作用。
5、魚蝦,微量元素最多的肉。魚蝦中的微量元素極為豐富,含鈣、鋁、鐵、錳、銅、鈷、鎳、鋅、碘、氯、硫等,都是人體所必需的。水產品雖然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但是不宜多吃。受海洋污染的影響,水產品內往往含有毒素和有害物質,過量食用易導致脾胃受損,引發胃腸道疾病。
通過上面的介紹,你知道怎么吃肉才健康了嗎?
(責任編輯:潘瑋璐 )
肉有千般好,是我們身體所需蛋白質的重要來源。生活中很多人無肉不歡,但是往往會導致吃肉過量。而且對一些人來說,更應該減少吃肉,需要挑選肉的……詳細>>
其實,中國古代對食肉就頗有爭議,《呂氏春秋·重己》中指出,善于養生的人是“不味眾珍”的,因為“味眾珍由胃充,胃充則大悶,大悶則氣不達”。……詳細>>
目前有很多人因為不良的飲食習慣而造成肥胖和各種疾病,對于吃肉方面,有些人就開始猶豫了,擔心吃肉會加重疾病或者使身體發胖,不利于保持身體健……詳細>>
肉來含有較高的 營養 價值,畢竟素食主義者還是極少一部分人,所以肉類是大眾餐桌上必備的食品。但是關于吃肉,還是有幾個禁忌的。詳細>>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也越來越豐富,大魚大肉越來越多的出現在人們的餐桌。日常生活中必要的吃一些肉食對我們的身體有一些好處,但是吃肉……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