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養肝正當時 教你舒肝穴位按摩法
冬去春來,萬物復蘇,中醫講究,春季應該通肝,更易旺肝,春季養生以養肝為要務。那么,春季應該如何養肝呢?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
從皮膚看你肝有沒有問題:
1、皮膚橙黃色,常見于重度肝炎。
2、皮膚黃綠色或褐綠色,常為肝內膽汁淤積,肝內或肝外膽道梗阻所致。
3、皮膚黃染并進行性加深,多為胰頭癌、膽道系統癌腫或原發性肝癌。
4、皮膚色素加深:出現面色灰暗發黑,尤以眼眶周圍明顯。醫學上稱為色素沉著。這是因為肝臟病變引起的黑色素代謝障礙所致。
5、腹壁靜脈曲張:正常人腹壁靜脈一般都看不到,或者只隱約可見。當肝臟發生疾患時,由于腹部靜脈回流阻力增大,發生淤血而曲張,可出現以臍為中心放射狀向四周延伸,嚴重時可伴有腹壁水腫,出現皮膚緊繃感。
6、蜘蛛痣:是皮膚小動脈末端分支擴張所形成的血管痣,常見于顏面、頸部、前胸、手背和肩部等處。呈鮮紅色,大小不一,可由針頭大小至數厘米大小不等。
春季是養肝護肝的最佳時節
關于養肝,專家指出,在中國傳統的醫學理論中,肝屬木,喜條達,與春令升發之陽氣相應。春季是養肝護肝的最佳時節,也是肝病的多發時節。如果不注意情志調攝,肝氣抑郁,則會生出許多病來。如情志不遂,肝陽上亢,血壓升高,有心腦血管病者還容易發生中風。而各大醫院的統計數據也表明,每到春天,發生肝病或肝病復發的病人就會較其他季節多。
專家表示,作為自然界中的生物,隨著氣候節氣等環境狀況改變,人體的五臟六腑的運行狀態也會隨之改變,因此,人的飲食起居也要作出相應的調整,這就是所謂的“天人合一”。在春天,肝氣旺盛而升發,人的精神煥發。可是如果肝氣升發太過或是肝氣郁結,都易損傷肝臟,到夏季就會發生寒性病變。此外,中國近五千年燦爛的醫藥文化在保健養生方面早已精辟地提出了“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等經典思想。因此,順應天時變化,對自己的日常飲食起居及精神攝養進行相應調整,“未病先防,有病防變”加強對肝臟的保健正當其時。
肝臟對鐵的代謝起著重要作用,平時肝臟內積蓄有鐵成份。肝細胞遭到破壞的話,肝細胞內的鐵會流入血管,使血液內鐵成份增加,導致臉色發黑。這種癥狀最容易在男性和閉經后的女性身上出現。因此,當出現臉色發黑征兆時,一定要警惕是否肝受損了,并要及時護肝。
每個人都有脾氣大的時候,然而脾氣大易傷肝,不利于養生保健。中醫認為,脾氣大易引起肝氣郁結,按摩身上的“撒氣穴位”,即能緩解情緒波動,又能達到舒肝養肝的養生保健作用。
1、角孫穴、風池穴和太陽穴:3大穴位是頭上的“撒氣穴”。按壓這些穴位能起到明目醒腦、舒緩疲勞、焦慮的養生保健作用,可治療頭痛,眩暈等病癥。有些人在按摩完角孫穴后會打嗝,說明按摩養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這個穴位對于著急生氣后兩肋脹痛、乳房脹痛的人更有益。
2、膻中穴和肩井穴:是胸肩部的2個“撒氣穴”。前者(位于兩乳之間)有寧心神、除悶的養生作用。按摩時用大拇指腹稍用力揉壓穴位,每次揉壓5秒,休息3秒。生氣時往下捋100下,可以順氣,對岔氣也有很好的養生作用。
用拳頭敲打肩井穴可緩解頸疲勞、使大腦供血充足、治療頭痛。按摩肩井穴位還可以改善乳房脹痛、乳腺增生、乳腺炎。
3、太沖穴和足三里:是下肢的2個“撒氣穴”。按摩太沖穴對愛發火和憂郁的人都有舒緩作用,尤其對高血壓、頭痛、乳房脹痛、月經不調等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療養生功效。如果配合著按摩足三里,在舒肝理氣的同時,還對便秘、腹瀉和胃病等疾病有所改善。
(責任編輯:吳燕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小兒肚漲發熱咳嗽并嘔吐如何改善?
2024-10-30兩歲小孩能吃咽喉片嗎?量如何控制?
2024-10-30小兒面部黃喝白苓健脾顆粒,是何原因
2024-10-3010 個月小孩中午和晚上睡覺咳嗽厲害
2024-10-30懷孕晚期能喝哪些藥及注意事項是什么?
2024-10-30兩個月嬰兒舌苔、吐奶、不喝水、攢肚如
2024-10-30嬰兒肝炎綜合征服用清肝利膽口服液的方
2024-10-30小孩消化不良常拉肚子,脾虛能用健脾丸
2024-10-30
熱門文章
膠原蛋白怎么補充好?專業攻略助你科學補充
2024-10-31拉單杠的好處:從肌肉鍛煉到健康提升
2024-10-31甲亢是怎么引起的?有什么危害?
2024-10-25深入了解細胞免疫,日常生活中的免疫增強建議
2024-10-25睡落枕了怎么辦?實用小竅門助您快速緩解
2024-10-25核桃的正確吃法,健康養生從細節開始
2024-10-24蒲公英泡茶,解鎖健康新方式
2024-10-23三陰交定位指南,健康養生新起點
2024-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