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乙型腦炎有哪些癥狀
【臨床表現】
流行性乙型腦炎潛伏期一般為10~15天,可短至4天,長至21天。感染乙腦病毒后,癥狀相差懸殊,大多無癥狀或癥狀較輕,僅少數患者出現中樞神經系統癥狀,表現為高熱、意識變化、驚厥等。
1、病程典型的病程可分為下列4期。
(1)初期:病初3天即病毒血癥期,起病急,一般無明顯前驅癥狀,可有發熱、神萎、食欲不振、輕度嗜睡,大兒童可訴有頭痛,嬰幼兒可出現腹瀉,體溫在39℃左右,持續不退,此時神經系統癥狀及體征常不明顯而誤為上感,少數患者出現神志淡漠,激惹或頸項輕度抵抗感。
(2)極期:病程3~10天,此期患者除全身毒血癥狀加重外,突出表現為腦損害癥狀明顯。
①高熱:體溫持續升高達40℃以上并持續不退直至極期結束,高熱持續7~10天,輕者短至3~5天,重者可3~4周以上,一般發熱越高,熱程越長,臨床癥狀越重。
②意識障礙:患者全身癥狀加重,且出現明顯的神經系統癥狀和體征,患者意識障礙加重,由嗜睡轉入昏迷,發生率50%~94%,昏迷愈早、愈深、愈長,病情愈重,持續時間大多1周左右,重癥者可達1個月以上。
③驚厥:發生率40%~60%,是病情嚴重的表現,重者驚厥反復發作,甚至肢體強直性痙攣,昏迷程度加深,也可出現錐體束癥狀及四肢不自主運動。
④神經系統癥狀和體征:乙腦的神經系統癥狀多在病程10天內出現,第2周后就少出現新的神經癥狀,常有淺反射消失或減弱,深反射先亢進后消失,病理性錐體束征如巴賓斯基征等可呈陽性,常出現腦膜刺激征。由于病毒毒素侵襲腦血管內皮、脈絡叢上皮細胞、蛛網膜和神經束膜的上皮細胞,產生炎癥和變性,乃出現不同程度的腦膜刺激征,如頸強、凱爾尼格征與布魯津斯基征陽性,重癥者有角弓反張。嬰幼兒多無腦膜刺激征,但常有前囟隆起。深昏迷者可有膀胱和直腸麻痹(大小便失禁或尿潴留)與自主神經受累有關,昏迷時,除淺反射消失外,尚可有肢體強直性癱瘓,偏癱較單癱多見,或全癱,伴肌張力增高,膝、跟腱反射先亢進,后消失。
⑤腦水腫及顱內壓增高:重癥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腦水腫,引起顱內壓增高,發生率25%~63%,輕度顱內壓增高的表現為面色蒼白,劇烈頭痛,頻繁嘔吐,驚厥,血壓升高,脈搏先加速后減慢,早期神志清楚但表情淡漠,并迅速轉入嗜睡、恍惚、煩躁或譫妄,呼吸輕度加深加快。重度腦水腫的表現為面色蒼白,反復或持續驚厥,肌張力增高,脈搏轉慢,體溫升高,意識障礙迅速加深,呈淺昏迷或深昏迷,瞳孔忽大忽小,對光反應遲鈍,眼球可下沉,出現各種異常呼吸,可進展至中樞性呼吸衰竭,甚至發生腦疝,包括小腦幕裂孔疝(又稱顳葉鉤回疝)及枕骨大孔疝(又稱小腦扁桃體疝)。前者表現為意識障礙,逐漸發展至深昏迷,病側瞳孔散大,上眼瞼下垂,對側肢體癱瘓和錐體束征陽性;枕骨大孔疝表現為極度躁動,眼球固定,瞳孔散大或對光反射消失,脈搏緩慢,呼吸微弱或不規則,但患者常突然發生呼吸停止。
⑥呼吸衰竭:發生在極重型病例,發生率15%~40%,極重型乙腦因腦實質炎癥、缺氧、腦水腫、腦疝、低血鈉腦病等引起中樞性呼吸衰竭,其中以腦實質病變為主要原因。延腦呼吸中樞發生病變時,可迅速出現中樞性呼吸衰竭,表現為呼吸節律不規則,雙吸氣,嘆息樣呼吸,中樞性換氣過度,呼吸暫停,潮氏呼吸及下頜呼吸等,最后呼吸停止,當發生中樞性呼吸衰竭呼吸停止后,再出現自主呼吸的可能性極小。此外,又可因并發肺炎或在脊髓受侵犯后,引起呼吸肌癱瘓而發生周圍性呼吸衰竭。
高熱、驚厥、呼吸衰竭是乙腦極期的嚴重癥狀,三者相互影響,尤為呼吸衰竭常為致死的主要原因。
⑦循環衰竭:少數乙腦患者可發生循環衰竭,表現血壓下降,脈搏細速,肢端冰涼并伴有嘔吐咖啡色液體。其產生原因多為內臟淤血,使有效循環血容量減少;胃腸道滲血、出血;乙腦極期因代謝紊亂,毒素吸收產生血管麻痹;心肌病變產生心功能不全;延腦血管舒縮中樞的損害等所致。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常可危及生命,應予重視。
大多數患者經3~10天極期病程后,體溫開始下降,病情逐漸好轉,進入恢復期。
(3)恢復期:此時患者體溫可在2~5天逐漸下降及恢復正常,意識障礙開始好轉,昏迷患者經過短期的精神呆滯或淡漠而漸轉清醒,神經系統病理體征逐漸改善而消失。部分患者恢復較慢,需達1~3個月以上。重癥患者因腦組織病變重,恢復期癥狀可表現為持續低熱、多汗、失眠、神志呆滯、反應遲鈍、精神及行為異常,失語或者特別多話,吞咽困難,肢體強直性癱瘓或不自主運動出現,癲癇樣發作等癥狀,經過積極治療大多在半年后能恢復。
(4)后遺癥期:后遺癥與乙腦病變輕重有密切關系。后遺癥主要有意識障礙、癡呆、失語及肢體癱瘓等,如予積極治療也可有不同程度的恢復。昏迷后遺癥患者長期臥床,可并發肺炎、褥瘡、尿道感染。癲癇樣發作后遺癥有時可持續終身。
2。嬰兒乙腦臨床特點發病時可表現為輕瀉、流涕、輕咳、喘息、嗜睡、易驚或哭鬧,且驚厥發生率高。無腦膜刺激癥者比例高,但常有前囟隆起,腦脊液檢查正常者較多,并發癥少。
3。老年人乙腦臨床特點60歲以上患者,發病急,均有高熱,病情嚴重,重型及極重型占86.1%及91.7%。出現昏迷時間早,且持續時間長,部分伴循環衰竭及腦疝,病死率高達66.6%。多并發肺內感染、尿路感染、消化道出血、心肌損害等。
(責任編輯:尹浩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心肌缺血能否用通脈顆粒治療?
2024-10-24高血壓患者能否服用甲茸壯骨通痹膠囊
2024-10-24硝酸異山梨酯片能治療哪些病?
2024-10-24心絞痛能否使用復方丹參片?
2024-10-2420 歲腰硬胸痹伴頭暈目眩等癥狀是何
2024-10-24腦動脈粥樣硬化是怎樣形成的
2024-10-24血壓高有遺傳史,服藥后正常,能長期用
2024-10-24患硬化可以吃些什么食物?
2024-10-24
熱門文章
TIMI分級標準:評估心梗患者血管灌注的關鍵指標
2024-10-17鍛煉血管的簡單方法有這些
2024-10-16喝紅酒能軟化血管嗎?解讀紅酒與血管健康的關系
2024-10-16血脂檢查,低密度脂蛋白多少算超標
2024-10-16膽固醇高吃什么好?這些食物幫你科學降脂
2024-10-15降壓藥的價格和藥效有很大關系嗎?
2024-10-15什么是病毒性心肌炎?預防病毒性心肌炎的方法
2024-10-14哪些疾病會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和心率失常的區別
2024-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