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賓劫持事件:災后如何撫平心靈
天災人禍,誰也料不準。有句話說,“大難不死,必有后福。”真的有后福嗎?我們不能肯定。但可以肯定的是,即使有,災難在經歷者的心中所留下的傷痕,也可能讓他們沒有辦法去體會那份幸福。如果不正確對待,那道看不見的傷痕,就會變成夢魘,時時跟隨。
車禍后,他逃避睡覺
小明16歲,念初三,是一起特大交通慘案的幸存者。
盡管在那次事故中他毫發無損,但對他來說,那天早上發生的事,就像一場永遠無法忘記的噩夢。每講述或回憶一次,都是一種刻骨的痛。為了躲避記者甚至其他朋友的詢問,他躲回了鄉下老家。小明講述時總是低著頭,時不時地深呼吸一下:“……我回頭去看,看見那個大貨車直沖進我們的隊伍,我的同學都倒下了。因為天黑看不太清楚,等我跑過去,見到我的同學全在路上趴著。我想救他們,可是當時沒有一個有聲音的。我嚇壞了,拼命地跑到前面去叫其他班的老師和同學。
“現在我一閉上眼睛就會看到這一切。我努力不讓自己去想,可是我做不到,不知道該怎么辦。我們班18個男生就死了15個。我不想再回學校,也不想上學了。我只求不要讓我再回憶這一切,太痛苦了!”
小明的母親說:“這些天,孩子一句話也不說,晚上也不睡,整夜地坐著,要不就一個人到村口來回走,要不就買一大堆VCD回來,不分晝夜地看。”
心理醫生點評:小明表現出來的癥狀,屬于創傷后應激障礙。這種癥狀的引發事件往往具有災難性質,如殘酷的戰爭、被強暴、地震、兇殺、車禍等,常引起個體極度恐懼、害怕和強烈的無助感。發病多數在遭受創傷后數日至半年內出現。大多數人于一年內恢復,少數人持續多年不愈,成為持久的精神病態。
創傷后應激障礙的臨床表現主要有:
反復重現創傷體驗——無法控制地回憶受創傷的經歷,反復出現創傷內容的噩夢,反復發生錯覺或幻覺,或在幻想中,生動地體驗創傷性事件的重演。
持續性的警覺性增高——難以入睡或易驚醒,注意力集中困難。
持續回避——極力不去想有關創傷性經歷的事,避免參加可能引起痛苦回憶的活動,避免去可能引起痛苦回憶的場所。
相對于其他死去的同學來說,小明是幸運的,畢竟在一般人看來,他活下來了,并且毫發無損。可是在小明看來,他可能覺得自己比那些同學更痛苦,因為目睹那么多朝夕相處的同學死亡,帶給他的沖擊是巨大的。他不由自主地、反復回想那次災難事件,屢次從噩夢中驚醒。同時,為了讓自己不要深陷其中,被痛苦記憶壓倒,他選擇了讓自己沉溺在VCD影碟中,不想思考,不想睡覺做夢,希望借影碟中的故事來沖淡自己腦海中的痛苦畫面。但是,這種消極的逃避只會讓他遠離人群,更加孤獨、憂傷。
${FDPageBreak}
逃生后,他拒絕電梯
在一次大地震中,33歲的阿成被困在廢墟中長達4個小時,面對死亡的威脅,他很害怕。好在救援人員及時趕到,他得以安然脫險,不過從此在心中留下了陰影。一次,他到外地出差,住處忽然停電,黑暗中,他頓時感覺呼吸窘迫,巨大的恐懼感襲來,恍如又被埋在了廢墟下。以后,這種幻覺逐漸加重,恐懼如影隨形,他不敢再待在封閉的環境里,到哪兒都要把門打開,也不敢坐電梯。
心理醫生點評:阿成也算是幸運的,但是地震時被困的感覺,已經在他心中打下了烙印。封閉空間跟死亡的感覺緊密相連,致使他極度害怕封閉空間。他這種癥狀屬于神經官能癥中的幽閉恐懼癥(密閉空間恐懼癥)。
幽閉恐懼癥是對封閉空間的一種焦慮癥。幽閉恐懼癥患者在進入狹小、黑暗的空間,例如電梯、車廂或機艙時,可能發生恐慌癥狀,或者害怕自己會發生恐慌癥狀。恐慌癥狀主要有:呼吸加快(換氣過度)、心跳加速(心悸)、臉發紅、流汗,感到窒息、頭暈等。
喪子后,她不斷自責
30歲的阿香,在一次洪災中失去了兩個孩子,洪水到來時,她正好不在家。好些年過去了,到現在,她還是會經常夢到死去的孩子,每次看到和自己遇難孩子年齡相仿的小孩,她便止不住悲痛、自責,很長一段時間都會郁郁寡歡、茶飯不思。她經常說:“孩子那時候肯定很害怕,要是當時我沒有出去就好了……”阿香在家里,即使是大白天也要掛上窗簾,若不掛窗簾,就會出現在洪災中喪生的小孩要從窗子進來的幻覺。每當與人談起過去的經歷,她都失聲痛哭。
心理醫生點評:阿香的表現屬于抑郁癥中的病態性哀慟反應。作為罹難者家屬,在面對失去家人親友的痛苦時,有人可能陷入重度憂郁癥狀態或哀慟反應,阿香的表現就是不斷自責,有極明顯的罪惡感。失眠、食不下咽與逃避社交活動等伴隨癥狀也同時出現。他們的痛苦程度非常重,持續時間也可能特別長,有些還可能有自殺傾向,需要特別小心。
${FDPageBreak}
心理難關,如何渡過
災難作為一種重大的危機事件,會對人產生巨大的沖擊力。危機干預,指的是對處在心理危機狀態下的個人,采取明確有效的措施,使之最終戰勝危機,重新適應生活。
一般而言,遭逢劇變的人,隨著時光流逝,會出現三個階段的反應,各個階段的主要問題和癥狀有所不同,各需要有與之相對應的處理方式。
急性期
急性期是指危機發生之后的當時:剛受到沖擊的人,會激活體內的動物本能反應,采取緊急應戰或者逃逸(fight or flight)的做法,在極短的時間內,要決定如何保護自己的生命。當然,也會有一部分人當場麻木,不知該作何反應。
在此時,輔導者需要提供簡單、直接的安撫,就像是關愛他們的父母,如告訴當事人,“我一直在這兒幫你”,輕輕觸摸他們,給他們遞吃的、喝的,等等。總之,盡量讓他們感覺溫暖、安全。
${FDPageBreak}
亞急性期
亞急性期指危機發生之后的一兩天到一兩個月:以焦慮、緊張不安的表現為主,這期間常出現失眠、心神不寧、坐立不安等感覺,也可能變得容易發脾氣,缺乏耐心,容易與人發生沖突。上述病例中,小明正是處于此階段。
在此階段的初期,輔導者須將同樣處于危機中的人們組織起來,幫助他們建立起彼此的聯系和支持,一起來敘述危機事件,互相幫助,并給以心理訓練。
此階段后期,需要輔導者作個別治療,檢查他們的創傷癥狀,找到明確的痛苦點,并對此作出相應處理。
慢性期
急性期與亞急性期
(責任編輯: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全身骨掃描對診斷甲狀腺癌有何作用?
2024-09-26什么是內照射放射病
2024-09-26醫院是否都有核醫學科
2024-09-26內照射放射病有哪些癥狀表現
2024-09-26外照射急性放射病的病因是什么?
2024-09-26如何有效治療內照射放射病
2024-09-26內照射放射病是怎樣的一種疾病?
2024-09-26患上內照射放射病應如何處理
2024-09-26
熱門文章
強迫癥是怎么回事?治療方法有哪些?
2024-10-30多夢嗜睡需重視,可能是身體在發出“求救信號”
2024-10-23什么是偏執狂?
2024-10-12連續用電腦超3小時 可能增加患狂躁癥風險
2024-10-11如何預防分離性遺忘?有什么好的方法嗎?
2024-10-10精神緊張怎么辦?專業解析與應對策略
2024-10-09為什么晚上會難過?科學解析與應對策略
2024-09-24訓練專注力的方法有什么
2024-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