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島素發展史
胰島素應用于臨床迄今已有85年之久。圍繞胰島—胰島素—胰升糖素方面,科學家進行了大量研究,推動了內分泌代謝病學乃至整個醫學的發展。
“胰島素”與“諾貝爾”之緣,1922年加拿大Banting等從胰腺中提取到可降低血糖的物質,命名為胰島素。Sanger在上世紀50年代首先闡明了胰島素的一級分子結構,提出A鏈由21個氨基酸組成、B鏈由30個氨基酸組成。在此基礎上,又發現A鏈、B鏈通過兩個二硫鍵相連,而A鏈內還有一個二硫鍵,形成了胰島素的三級結構。此后Steiner又提出胰島素是在胰島素原一條長鏈基礎上裂解出來的,胰島素原內含胰島素、C肽和四個堿性氨基酸。值得提出的是,胰島素放射免疫測定既具有靈敏性,又有特異性,可為微量物質的檢測提供新的、大量信息,而Yalow為這一技術的發明做出巨大貢獻。Banting、Sanger、Yalow等均因胰島素榮獲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胰島素治療的演變過去較長時期內臨床所采用的胰島素均來自豬和牛的胰腺,用酸性乙醇提取的粗制胰島素含有A、B、C三個組分,僅C組分中有具有生物活性的胰島素,故需進一步純化。上世紀80年代,采用重組DNA技術利用大腸桿菌人工合成人胰島素,或利用酵母合成人胰島素,使胰島素的大量生產成為可能,且抗原性明顯降低。在胰島素分子結構上進行變動,可引起藥代和藥效方面的改變,由此誕生的賴脯、甘精胰島素等胰島素類似物,又為原有胰島素增添了品種,為更好地控制基礎、空腹和餐后血糖,使糖化血紅蛋白(HbAlc)達標創造了條件。
目前胰島素治療所用注射器和針頭已大有改進,從有痛轉向無痛注射,自我血糖監測也使胰島素注射更為安全、有效。從注射胰島素、胰島素泵到肺部吸入、口腔噴霧等非注射途徑以及微型人工胰島,人們在不斷地探索和開發胰島素的給藥途徑。
(責任編輯:陳曉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鳥氨酸氨甲酰轉移酶缺乏癥有哪些癥狀
2024-10-21懷孕三個半月發育遲緩是何原因
2024-10-21嬰兒飲食如何影響其發育?
2024-10-21葡萄糖酸鈣與五維葡鈣哪種補鈣效果更佳
2024-10-21男童正常發育的時間范圍是怎樣的
2024-10-21將近 20 歲胸部發育不完全是何原因
2024-10-21寶寶肌肉松弛且體重身高不增長是何因
2024-10-21孩子變聲后生長發育是否真的遲緩?
2024-10-21
熱門文章
糖尿病I型能治好嗎
2024-10-24糖尿病I型與二型:深入解析兩者的區別
2024-10-24糖尿病II型是什么意思
2024-10-24糖尿病腳足病早期信號
2024-10-24糖尿病ICD10編碼全解析及應用指南
2024-10-24糖尿病IR是什么意思
2024-10-24糖尿病腳腫了怎么辦才能消腫
2024-10-23糖尿病就醫攻略:科室選擇不再難
2024-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