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容忽視的空腹血糖6.1
血糖管理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隨著對高血糖發生機制的認識越來越深,通過控制空腹血糖而達到實現總體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控制目標的重要性正日益被醫學界認識并提至重要位置。不過,對普通患者而言,空腹血糖控制及達標還存在許多疑問。
最近,多個權威的糖尿病指南均強調,在胰島素治療中應“先控制空腹血糖,在空腹血糖控制達標后如果糖化血紅蛋白仍未達標時再控制餐后血糖”,即先用基礎胰島素控制空腹血糖并力圖使空腹血糖達標,通過檢測糖化血紅蛋白來評價基礎胰島素治療的效果,如果糖化血紅蛋白水平達標了(一般為7%),就可以保持目前的治療方案不變。 如果空腹血糖已經控制很好但糖化血紅蛋白水平仍未達標,可以開始監測餐后血糖并采取針對性的控制餐后血糖的控制措施。
由于糖尿病患者普遍對空腹血糖知之甚少,就此本報邀請了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內分泌科主任紀立農教授,與讀者共同剖析空腹血糖在控糖方面的價值,探討破解糖尿病患者控糖之道。
空腹血糖指標有什么意義?
紀立農教授:近20年來,英國前瞻性糖尿病研究等大型臨床試驗的結果已經證實,嚴格血糖控制可以顯著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微血管并發癥的發生與進展,這使得血糖達標治療成為一種共識。也就是說,控制糖尿病的一項重要指標就是控制好血糖指標。國際上多個權威指南均明確了以“空腹血糖、餐后血糖以及糖化血紅蛋白”作為血糖控制指標。其中,控制好空腹血糖是血糖控制的第一步。
2010年版《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就提出,當血糖水平很高時空腹血糖水平是首先要關注的,接受胰島素治療有低血糖風險者(老年人,血糖控制較好者)也應測定餐前血糖。
空腹血糖的控糖價值是怎樣的?
紀立農教授:糖尿病患者的餐后血糖是由基礎血糖和與進餐相關的餐后血糖共同組成的,平常監測的餐后血糖值已經包含了基礎血糖在內,而持續的空腹高血糖會導致餐后血糖居高不下。空腹血糖是全天血糖的基礎。空腹血糖主要來源于肝糖原輸出,而餐后血糖受比如飲食、餐時胰島素分泌、外周抵抗、餐后運動等多種因素影響,控制空腹血糖比控制餐后血糖更簡單、更容易達標。
合理的空腹血糖目標是多少?
紀立農教授:控制血糖是糖尿病血糖控制的基本策略,設立一個科學、合理的血糖目標對于血糖控制尤為重要。對于糖尿病患者來說,首先必須明確血糖控制的目標。
2013年版《AACE糖尿病診療路徑》明確提出,血糖控制目標包括由患者自我監測確定的空腹及餐后血糖水平。同時,提出了更加嚴格更加明確的空腹血糖控制目標:空腹或餐前血糖<6.1mmol/L,且無低血糖發生。此外,該指南中還體現了以患者為中心和個體化治療的理念,其中特別強調,糖化血紅蛋白和空腹血糖目標均應基于年齡、共病、糖尿病病程、低血糖風險、患者積極性、依從性、預期壽命等因素而進行個體化調整。
空腹血糖正常化是血糖正常化的基礎,目標設定是否合理,直接影響著患者血糖控制的質量。許多臨床研究顯示,反映血糖平均水平的糖化血紅蛋白與糖尿病慢性并發癥發生風險正相關,而空腹血糖正常化是糖化血紅蛋白達標的基礎。事實上,更嚴格的空腹血糖控制有利于可以減少和延緩糖尿病并發癥的發生。
如何達到空腹血糖6.1的目標?
紀立農教授:對于需要胰島素治療的患者而言,基礎胰島素治療是控制空腹血糖安全有效的方法。在糖尿病的治療中,糖尿病指南也特別強調了胰島素治療中血糖管理應遵循“先空腹再餐后”的步驟,即“先用基礎胰島素控制空腹”,對基礎胰島素劑量調整后,看是否能夠做到空腹/餐前血糖達標并且推動整體糖化血紅蛋白的達標,如果不達標再進行餐后血糖的管理,即“再餐后”。
值得注意的是,開始胰島素治療后應該繼續堅持生活方式干預,并加強生活的自我管理,患者應該積極主動進行自我血糖監測,以便于胰島素劑量調整和預防低血糖的發生,也應該注意飲食及日常的合理運動等等。
(責任編輯:徐蓓蓓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甲減患者適宜多碘還是少碘
2024-10-25甲減病會不會導致肌肉酸痛、渾身乏力?
2024-10-25亞臨床甲減會發展為甲減嗎
2024-10-25甲減病會一直發胖嗎
2024-10-25做甲狀腺檢查時需要空腹嗎
2024-10-25甲亢患者適合吃什么水果比較好
2024-10-25甲亢會不會導致腹瀉
2024-10-25糖尿病致雙眼失明一年多能否用谷胱甘肽
2024-10-24
熱門文章
糖尿病I型全方位指南:解析、管理與生活調整
2024-10-25糖尿病I型能治好嗎
2024-10-24糖尿病I型與二型:深入解析兩者的區別
2024-10-24糖尿病II型是什么意思
2024-10-24糖尿病腳足病早期信號
2024-10-24糖尿病ICD10編碼全解析及應用指南
2024-10-24糖尿病IR是什么意思
2024-10-24糖尿病腳腫了怎么辦才能消腫
2024-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