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腎炎需限制液體量 慢性腎炎如何自我保健
慢性腎炎病程長,病情容易復發,引起病情反復的因素主要是與生活方式密切相關。市第一人民醫院腎內科專家指出,加強自我保健,養成良好生活方式,對避免和減少病情復發很有幫助。因此,慢性腎炎患者應從六個方面加強自我保健。
慢性腎炎的自我保健措施
一、規律生活,按時作息,防止勞累。
勞累是慢性腎炎病情復發的重要因素。慢性腎炎患者要特別注意有規律地生活,安排好作息時間,按時就寢。夜晚睡眠不應少于7個小時,白天還應有1個小時左右的午睡,以使體力和精力能夠得到及時恢復。
二、御寒保暖,講究衛生,預防感冒。
慢性腎炎患者必須在防范呼吸道感染方面下足功夫:一是要根據氣候變化隨時增減衣服、被褥等;二是要防止淋雨、受寒,少去人多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三是要講究個人衛生和環境衛生。
三、清淡飲食,低脂低鹽,保護腎功能。
慢性腎炎患者務必要做到飲食清淡,嚴格限制食鹽和脂類的攝入,并適當減少蛋白質的攝入量。具體來說,每日攝入食鹽應在5克以下。每日攝入脂肪不超過總量的30%,且要禁忌動物油脂和含膽固醇高的動物食品。蛋白質應以優質蛋白為主,瘦肉、雞蛋、乳類等,限制在60克以內。
四、動靜結合,適量運動,增強體質。
慢性腎炎患者要以休息為主,這是前提,但當病情轉為穩定狀態之后,就要做到動靜結合,適當參加有氧運動,如步行、太極拳、廣場舞、慢跑等,有利于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對防止病情反復有益。需要注意的問題是:每次活動時間不可太長,20至30分鐘即可;活動后要休息半個小時左右,以防止過度疲勞。
五、樂觀豁達,心態平穩,加強心理調節。
慢性腎炎患者要積極調整心態,盡量保持樂觀豁達的心態,以增強信心,配合治療,促進病情好轉和平穩,避免病情反復及遷延。
六、聯系醫生,定期復查,掌握病情變化。
慢性腎炎患者要有比較固定的就診醫生,保持經常性的聯系,以便讓熟悉的醫生了解病情變化、觀察防治效果和調整治療方案。另外,患者要定期去醫院復查,一般每2至3個月復查1次肝腎功能,每半年全面體檢一次。
慢性腎炎的飲食注意
1、慢性腎炎不能或少吃高脂食物
慢性腎炎患者有高血壓和貧血的癥狀,動物脂肪對高血壓和貧血是不利因素,因為脂肪能加重動脈硬化和抑制造血功能,故慢性腎炎病人不宜過多食用。但慢性腎炎如沒有脂肪攝入,機體會變得更加虛弱,故在日常生活中可用植物油代替,每日60克左右。
2、慢性腎炎不能吃高鹽分飲食
慢性腎炎的水腫和血容量、鈉鹽的關系極大。每 1克鹽可帶進 110毫升左右的水,腎炎患者如進食過量的食鹽,而排尿功能又受損,常會加重水腫癥狀,血容量增大,造成心力衰竭,故必須限制食鹽,給予低鹽飲食。每日鹽的攝入量應控制在2-4克以下,以防水腫加重和血容量增加,發生意外。
3、限制含嘌呤高及含氮高的食物
為了減輕腎臟的負擔,應限制刺激腎臟細胞的食物,如菠菜、芹菜、小蘿卜、豆類、豆制品、沙丁魚及雞湯、魚湯、肉湯等。因為這些食物中含嘌呤高及含氮高,在腎功能不良時,其代謝產物不能及時排出,對腎功能有負面影響
4、忌用強烈調味品
強烈調味品如胡椒、芥末、咖膽、辣椒等對腎功能不利,應忌食。味精由于多食后會口渴欲飲,在限制飲水量時,也應少用味精。
5、限制植物蛋白質
蛋白質攝入量應視腎功能的情況而定。著病人出現少尿、水腫、高血壓和氮質滯留時,每日蛋白質的攝人量應控制在20-40克,以減輕腎臟的負擔,避免非蛋白氮在體內的積存。特別是植物蛋白質中含大量的膘吟堿,能加重腎臟的中間代謝,故不宜用豆類及豆制品作為營養補充。豆類及豆制品包括黃豆、綠豆、蠶豆、豆漿、豆腐等。
6、限制液體量
慢性腎炎患者有高血壓及水腫時,要限制液體的攝入。每日的攝入量應控制在1200-1500毫升,其中包括飲料及菜肴中的含水量800毫升。若水腫嚴重,則進水量更要嚴格控制。在排尿的情況下,則可適當放寬。
(責任編輯:鄭夢雪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供血不足能否服用腎寶類藥物
2024-10-24年輕人能否服用腎寶片?
2024-10-24腎病患者能否吃魚肝油,魚肝油有何作用
2024-10-24左腎內有兩個強光回聲伴慧尾是什么情況
2024-10-24慢性腎炎與性生活存在關聯嗎
2024-10-24慢性腎炎是否具有遺傳性
2024-10-24匯仁腎寶的療程通常是幾盒
2024-10-24腎寶片能否提高性能力
2024-10-24
熱門文章
什么是糖尿病腎病?糖尿病腎病主要有哪些癥狀?
2024-10-23什么是高血壓腎病?高血壓腎病什么癥狀?
2024-10-23腎虛吃什么藥好得快
2024-10-22高血壓腎病如何區分良惡性?高血壓腎病患者的預期壽命是多長?
2024-10-22糖尿病腎病該怎么治療
2024-10-18糖尿病腎病有哪些常見癥狀?
2024-10-17腎陰虛證的常見癥狀與識別方法
2024-10-14老人罹患腎囊腫合并多種基礎病 單孔腹腔鏡技術實現“微創”切除
2024-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