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熾明 副主任醫師
擅長:泌尿系腫瘤、泌尿系結石、前列腺疾病的微創腔鏡診治....[詳情]
艾滋病病人及HIV攜帶者。艾滋病病毒存在于感染者的體液和器官組織內,感染者的血、精液、陰道分泌液、乳汁、傷口滲出液中含有大量艾滋病病毒,具有很強的傳染性。淚水、唾液、汗液、尿、糞便等在不混有血液和炎癥滲出液的情況下含此種病毒很少,沒有傳染性。
艾滋病的傳播途徑:
1、性接觸傳播
性接觸傳播艾滋病病毒存在于感染者的精液及陰道分泌物中,通過性交(包括正常性交、肛交及口交)的方式在男性之間、男女之間傳播。在世界范圍內,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成人每10人中有9人的感染是通過性交傳播的,性伙伴越多,感染艾滋病的危險也就越大。患有性病的人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性交時很容易傳染上艾滋病病毒。
性接觸傳播是HIV感染的主要途徑。不論是在同性戀或是異性戀的性交中,HIV的傳播均可發生。在全世界范圍內,HIV多數是通過異性性接觸而傳播。在成人中HIV傳播的比率如表所示:
傳播途徑 傳播比率
異性傳播 71%
同性戀傳播 15%
靜脈吸毒者 7%
血性傳播 5%
其它原因不明者 2%
在北美和歐洲,男性同性戀的性接觸——經肛門性交是本病的主要傳播方式。同性戀及雙性戀的男性是構成HIV感染的最主要群體。80年代初期在美國發現的艾滋病病人主要集中在男性同性戀者中。男性同性戀者之間的肛門性交很容易造成肛門和直腸黏膜創傷,這就開通了艾滋病病毒進入血液的渠道,使含有大量HIV的精液及射精前的男性分泌物通過破損的黏膜進入血液循環。此外男性同性戀者經常交換性伙伴,有的同性戀者有數十個或上百個性伙伴,這就增加了HIV感染的機會。在非洲和拉美國家及東南亞地區,絕大多數艾滋病是通過異性性接觸,經陰道性交而感染的。艾滋病患病率在男女性別之比為1:1。HIV在異性間傳播可分為男→女或女→男2種途徑。這2種途徑相比,男→女傳播的危險性高于女→男傳播。精液和官頸分泌液中都可以帶有HIV,從解剖學上分析,分泌液能滯留于婦女體內,而非男性體內,所以精液和宮頸分泌液交換而造成的傳播在男→女更有效。在非洲的某些國家有一種丈夫死后,妻子由丈夫的兄弟繼承的風俗,其目的是防止家族財產的流失。但是這種繼承在當今艾滋病流行昌盛的非洲,其繼承兄弟妻子的同時,也繼承了一個致命的嫁妝,即艾滋病病毒。HIV陽性的妻子可將病毒又傳給了丈夫的兄弟,所以在非洲男→女和女→男都是重要的傳播途徑。賣淫和嫖娼在艾滋病的傳播上起重要作用。攜帶艾滋病病毒的嫖客將病毒傳染給妓女,然后妓女又傳染給其他嫖客。如果合并有性病,傳播HIV的機會可大大增加,生殖器的糜爛和潰瘍開放了病毒進入血液循環的通道,有生殖器潰瘍的一方更易受HIV感染。在東南亞,賣淫嫖娼行為的泛濫,使HIV感染迅速傳播。例如在泰國自1990年以來,HIV感染率以驚人的速度增加。
雙性戀男性除了對男性性伙伴具有高度危險以外,對女性性伙伴也存在有高度危險性。雙性戀中的許多人是已婚者,也可能經常嫖妓,這些與異性結婚或經常與異性有性接觸的雙性戀者,又可能把同性戀人群中的傳播引入到異性戀人群中。因此雙性戀男性的同性和異性性行為對HIV的傳播均有重要作用。
與HIV傳播有關的主要性行為是經肛門性交和經陰道性交,經口腔性交傳播HIV的病例報道很少,被認為是危險性較低的性行為。但是如果存在口腔黏膜糜爛或潰瘍,則明顯增加口腔性交傳播HIV的危險性。
2、經血液傳播
主要是通過輸入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血液及血制品或使用了被艾滋病病毒污染而又未經嚴格消毒的注射器、針頭而傳播。也可以通過使用受污染而又未經嚴格消毒的針器紋身、穿耳、針灸、與患者和感染者共用剃須刀、牙刷等傳播。
共用被HIV污染的注射用具,輸入被HIV污染的血液或血液成分,移植被HIV污染的組織、器官等都屬于經血液傳播。在美國及西歐通過靜脈注射毒品成為HIV感染的第二主要部分,在我國南方的一些省市,經靜脈吸毒是傳播艾滋病的一個主要途徑。HIV的傳播是由于共用血液污染的針頭、注射器及可注射的隨身用具。同時藥癮者又多是性活躍的群體,其中的許多HIV感染是由于性行為所至。他(她)們進行性交易或賣淫,以換取毒品或錢財。有研究發現,在醫院一般條件下,使用被HIV污染的針頭和針尖,單純一次性刺入皮膚而感染HIV的概率為0.3%。靜脈注射毒品者常反復抽吸血液以沖凈管內的毒品,HIV污染的血液就殘留在針管內。一般在室溫條件下血液中的HIV可存活15d,其他吸毒者再使用被污染的注射器時就受到感染。隨著與之共用注射器的人數增加,感染HIV的危險性也升高。另一方面,吸毒后常增加對性接觸的欲望,如果再以性交易換取毒品,將進一步增加HIV感染的危險性。
經輸血或血液成分是艾滋病流行初期的重要傳播途徑之一。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輸血或血液制品應用越來越廣泛,通過輸血和血液制品,挽救了無數患者的生命,但是如果輸了被HIV污染的血液或血液制品,就是將HIV直接輸入了血液循環。血液成分如VⅢ因子濃縮劑是從許多供血者的血漿中提取的,因此污染HIV的機會更大。美國供血者中約6%帶有HIV,故80年代早期美國生產的VⅢ因子濃縮劑曾在世界各地的血友病患者中引起感染。法國一個血液中心被HIV污染導致幾千名健康受血者感染艾滋病,對這些沉痛的教訓必須警種長鳴。現在發達國家都加強了對供血者的檢篩工作,我國也在不斷加強對供血者和血液制品的管理。如果供血者感染HIV后,供血時處于窗口期,則查不出HIV抗體。目前尚不能對所有供血者檢測HIV抗原,因為檢測HIV抗原設備復雜,費用昂貴。鑒于此,加強和完善對供血者的篩檢制度非常重要,輸血和輸血液制品一定要慎重。
器官移植技術是現代醫學的重要發展,很多終末期心、肺、肝、腎等器官的疾病,通過器官移植可使患者獲得新生,但是損獻的器官有潛在的危險性,對捐獻器官者進行常規HIV抗體檢測,可明顯減少因器官移植傳播HIV。美國疾病控制中心曾報道過多例接受腎、肝、骨髓等移植者感染了HIV。對這些醫源性的傳播,在至今仍有HIV流行的發達國家逐漸減少。盡管通過該傳播方式患病的人數很少,但影響卻很大,因為它關系到公共健康問題。
3、母嬰傳播母親是艾滋病患者或感染者,在懷孕、分娩過程通過血液或產后通過母乳將艾滋病病毒傳播給胎兒或新生兒。已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婦女生育的孩子有1/3可能會從母體感染艾滋病病毒。大部分帶有艾滋病病毒的孩子會在3歲以前死亡。
由母親垂直傳播的兒童艾滋病最早在1982年報道。這種傳播可能發生在宮腔內,也可能發生于分娩過程中和產后哺乳時通過含有HIV的母乳傳給嬰兒。
HIV可以通過胎盤傳染給胎兒。有研究證明可從妊娠8周流產的胎兒分離出HIV。母親對胎兒的傳播率的大小決定母親感染HIV的發展階段和免疫功能狀況,如T4淋巴細胞數等。胎兒在子宮內感染HIV后,將影響胚胎發育,易出現流產,或胎兒一出生已發展為艾滋病。胎兒在子宮內被HIV感染的時間越早,越容易發生流產或影響胎兒的發育。胎兒出生后出現艾滋病相關癥狀越早,其生存時間越短。在贊比亞恩多拉兒科醫院,1989-1993年間共治療265例新生兒HIV/AIDS患者,其中86%在出生后的前3周發病,包括敗血癥、支氣管炎、深度黃疸和皮膚損害,74.5%在出生后3個月內死亡。在出生后1個月內發病的新生兒,一般生存不超過6個月。母嬰傳播也可能發生在陰道分娩過程中,胎兒在分娩過程中如有皮膚和黏膜的損傷,母體血液中的HIV通過嬰兒損傷創面進入嬰兒血液循環。有研究報道剖腹產可降低HIV感染的母親對嬰兒的傳播。
HIV感染母親的乳汁中可以分離出病毒,母乳喂養可以傳染HIV至嬰兒。有報道一個母親產后輸血感染了HIV,嬰兒吮吸其乳汁6個月后感染了HIV。但究竟通過哺乳感染HIV的概率有多大,目前尚不清楚。美國衛生當局已勸告有HIV感染的母親不要母乳喂養。在非洲的很多國家,因經濟條件落后,沒有足夠的母乳代用品,停止母乳喂養將出現嚴重的營養不良,較感染HIV更快地危及嬰兒的存活,所以在非洲很多國家對HIV感染的母親仍提倡母乳喂養。
防止母嬰間的HIV傳播的措施包括勸說HIV感染的婦女不要生育,發現懷
孕要終止妊娠。因為胎兒期感染HIV,出生后大多數在3歲以內去世,幸免存活下來的嬰兒也將成為慢性病纏身的兒童和失去母親的孤兒。這里面臨著許多倫理、道德和感情等多方面的問題。
艾滋病的治療包括四個主要方面:
1、一般的支持療法:包括身心休養和營養供應。
2、控制機會性感染和治療惡性腫瘤:各種機會性感染大部分都有專用的特效藥,采用各種抗菌、抗霉菌與抗原蟲藥物,針對艾滋病患者所患的機會性感染,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治療。對惡性腫瘤由醫生決定采用放療、化療或手術治療。
3、抗艾滋病病毒藥物。直接抑制病毒的逆轉錄酶的活力,阻止病毒在人體細胞內的復制過程,如目前臨床采用的疊氮胸苷(azidothymidine,AZT))和雙脫氧肌苷(dideoxylno-sine,DDI)。這兩種藥物在臨床上已被廣泛選用。部分病人用藥后可以不完全地抑制體內的病毒復制過程,降低病毒的數量;但一旦減量或停藥,病毒水平馬上反跳,顯然這兩種藥均不能根治艾滋病,只能減緩病情,延長生存期。
近年,美國通過對數千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用AZT治療后,發現在未發病前提前使用AZT,可以推遲發病時間。已經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孕婦服用了AZT,可減少母-嬰病毒垂直傳播的危險,她們生下的嬰兒的艾滋病病毒感染率明顯低于使用無藥物作用的安慰劑組孕婦所生的嬰兒。
4、免疫支持療法:一類是阻斷艾滋病病毒與人體細胞結合的藥物,大多屬于抗體型。可以是對抗病毒的表面抗原,或者是對抗T4細胞受體的抗體,借以阻斷二者的結合,但都只停留在實驗室階段。另一類是生物因子,如干擾素、白細胞介素等影響淋巴細胞分化或生長的因子,但都離實際應用還有很大的距離。最近提出的輸血療法也屬于此類。
母嬰傳播的艾滋病預防
1、感染艾滋病毒的婦女不應懷孕。
2、近年的臨床實踐發現,在孕婦分娩前3個月給予治療艾滋病的藥物二疊氮胸苷等,可以預防70%帶有艾滋病毒的母親所生嬰兒感染艾滋病毒。
3、帶艾滋病毒的婦女在分娩后,不應用母乳喂嬰兒,因為艾滋病毒可以經乳汁傳播。
(責任編輯:陸偉祥 )
文章關鍵詞:
艾滋病病人及HIV攜帶者。艾滋病病毒存在于感染者的體液和器官組織內,感染者的血、精液、陰道分泌液、乳汁、傷口滲出液中含有大量艾滋病病毒,……詳細>>
艾滋病病人及HIV攜帶者。艾滋病病毒存在于感染者的體液和器官組織內,感染者的血、精液、陰道分泌液、乳汁、傷口滲出液中含有大量艾滋病病毒,……詳細>>
艾滋病是一種危害性極大的傳染病,由感染艾滋病病毒(HIV病毒)引起。HIV是一種能攻擊人體免疫系統的病毒。它把人體免疫系統中最重要的T淋……詳細>>
為進一步加強人群艾滋病病毒(HIV)抗體檢測和陽性發現力度,高風險群體應至少每兩年HIV抗體檢測一次。截至2015年10月底,我國存活的……詳細>>
艾滋病是一種危害性極大的傳染病,由感染艾滋病病毒(HIV病毒)引起。HIV是一種能攻擊人體免疫系統的病毒。它把人體免疫系統中最重要的T淋……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