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閆振文 副主任醫師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
三級甲等
神經科
-
肌張力障礙是一種運動障礙性疾病,表現為不自主、持續性的肌肉收縮,導致異常的姿勢和動作。其發病原因多樣,包括遺傳、神經退行性變、藥物副作用等。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肉毒毒素注射、手術治療等。身體健康為重,一旦感到不適,應及時就醫,避免自行診斷用藥帶來的風險。
2014-06-30 17:26
1. 發病原因:遺傳因素,某些基因突變可導致肌張力障礙;神經退行性變,如帕金森病等可能伴發;藥物副作用,某些抗精神病藥物可能引發;腦部損傷,如中風、外傷等;免疫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可能有關。
2. 癥狀表現:肢體扭曲、震顫、姿勢異常;頸部肌肉受累,出現斜頸;面部肌肉異常,導致擠眉弄眼等。
3. 診斷方法:醫生通過詳細的病史詢問、體格檢查、神經系統檢查來判斷;可能會進行頭顱磁共振成像(MRI)、血液檢查等輔助診斷。
4. 治療藥物:苯海索,可緩解肌肉強直;巴氯芬,減輕肌肉痙攣;氯硝西泮,具有鎮靜和抗痙攣作用。但使用藥物需遵醫囑。
5. 非藥物治療:肉毒毒素局部注射,適用于局限性肌張力障礙;對于嚴重病例,可考慮腦深部電刺激手術。
總之,肌張力障礙需要綜合評估和治療。患者應及時到正規醫院的神經科就診,以便明確診斷并制定合適的治療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