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楊東銀 醫師
安都衛生院
一級
內科
-
皮下出血可能由血小板減少、血管壁異常、凝血功能障礙、外力損傷、過敏性紫癜等引起。應根據具體病因采取相應措施。 1.血小板減少:血小板數量不足或功能異常,如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再生障礙性貧血等,可導致皮下出血。治療常使用糖皮質激素(如潑尼松)、免疫抑制劑(如環孢素)等。 2.血管壁異常:血管壁脆弱或通透性增加,如維生素 C 缺乏癥、遺傳性毛細血管擴張癥等。補充維生素 C 可能有幫助。 3.凝血功能障礙:凝血因子缺乏,如血友病。治療可能需要補充相應的凝血因子。 4.外力損傷:碰撞、擠壓等外力導致皮下毛細血管破裂。一般無需特殊治療,可自行恢復。 5.過敏性紫癜:與過敏反應有關。需避免接觸過敏原,使用抗組胺藥(如氯苯那敏)、糖皮質激素等治療。 皮下出血的原因多樣,若頻繁出現或出血嚴重,應及時就醫,進行血常規、凝血功能等檢查,以明確病因,采取針對性治療。同時,注意保護皮膚,避免受傷。
2024-09-25 17: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