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林凱勝 主任醫師
揭陽市人民醫院
三級甲等
神經內科二區
-
頭部眩暈可能由多種原因引起,如腦供血不足、頸椎病、耳部疾病、低血壓、貧血等。出現眩暈癥狀不可忽視,應及時就醫明確病因。關愛自己,從關注健康開始。身體不適時,請及時就醫,并在醫生指導下合理用藥。
2018-06-26 14:06
1.腦供血不足:大腦血液供應不足可導致眩暈,常伴隨一過性黑蒙、意識不清。需完善心臟動態心電圖、頸椎磁共振和全腦血管檢查等。
2.頸椎病:頸椎病變壓迫椎動脈可引發,平時應注意預防,加強頸椎功能鍛煉,避免長時間低頭和久坐。
3.耳部疾病:如耳石癥、梅尼埃病等,可通過相關耳部檢查確診。
4.低血壓:血壓過低影響腦部供血,可測量血壓明確。
5.貧血:貧血會使血液攜氧能力下降,引起頭暈,需檢查血常規。
總之,頭部眩暈原因多樣,明確病因后對癥治療很關鍵。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鈣等藥物,同時堅持適當鍛煉。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韋艷芳
揚州男科醫院
其他
視光中心
-
概述眩暈是因機體空間定向和平衡功能失調所產生的自我感覺,是一種運動性錯覺。“真性眩暈”有明顯的自身或他物旋轉感或傾倒感,呈陣發性,伴有眼震、平衡失調(指物偏斜、站立不穩或傾倒)和植物神經癥狀(面色蒼白、惡心、出汗、血壓脈搏改變等);“假性眩暈”(昏暈)為自身或外物的晃動不穩感,常較持續,但也可為陣發性,伴發癥狀較輕或不顯,外物紛雜時癥狀加重。“動”的感覺是其和“頭昏”的鑒別標志。病因
2012-09-30 20:10
1.腦血管病:如腦動脈硬化、后下小腦動脈血栓、小腦出血、椎-基底動脈短暫缺血發作等。
2.占位性病變:上述部位的腫瘤、膿腫、結核瘤、寄生蟲等,以及其他部位的腫物引起的顱內壓增高導致上述腦組織的移位、水腫等,也可引起眩暈。
3.變性和脫髓鞘疾病:如延髓空洞癥、多發性硬化、遺傳性共濟失調等。
4.炎癥:如腦干腦炎等。癥狀 一、前庭周圍性眩暈 均為真性眩暈,一般均有眼震和前庭功能改變。
1.內耳病變(耳源性眩暈):除眩暈、眼震和前庭功能改變外,伴有耳鳴和聽力減退,多為單側性。無其他神經系統體征。
(1)美尼爾病:耳鳴和聽力減退呈波動性,即間歇期可恢復,但發作愈多恢復愈差(偶有一次發作后幾成全聾者)
。 (2)急性迷路炎:見于中耳炎或迷路手術后。鼓膜穿孔后癥狀加重。
(3)內耳損傷。
(4)鼓膜內陷或受壓:
(5)耳石和前庭終未感受器病變:表現為“變位性眩暈”
。 2.前庭神經病變:①藥物中毒。②小腦橋腦角腫瘤或蛛網膜炎。③前庭神經外傷,癥狀同前庭出血,但少見。
3.前庭神經元炎:無聽力改變,僅有前庭神經癥狀。常在上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后發病,或有頭部慢性感染灶。有時呈小流行,數目自愈,且少有復發。 二、前庭中樞性眩暈:為腦干、小腦或頂顳葉病變引起。
1.腦血管病:眩暈同時伴有閃輝、復視、視物變形、顏面和肢體麻木感、頭痛、暈厥、猝倒等其他VB-TIA癥狀。
2.占位性病變:上述部位的腫瘤、膿腫、結核瘤、寄生蟲等,也可引起眩暈。
3.變性和脫髓鞘疾病:如延髓空洞癥、多發性硬化、遺傳性共濟失調等。
4.炎癥:如腦干腦炎等。
三、眼源性眩暈。 一般為假性眩暈(視動性眩暈例外),在注視外物
-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
什么是基底動脈尖綜合征? 基底動脈尖綜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artery syndrome,TOBS)是因基底動脈尖端血液循環障礙所致的一組臨床綜合征,根據其臨床表現分為兩組,即中腦和丘腦受損的腦千頂端梗死和顳葉內側面、枕葉受損的大腦后動脈區梗死。有腦血管病危險因素的中老年人,以突發頭暈為首發癥狀,并出現較快恢復的意識障礙,而無明顯的運動與感覺障礙,伴有瞳孔異常,眼球運動障礙,垂直注視麻痹,須考慮為TOBS。如伴有皮質盲或偏盲,嚴重記憶障礙則可能性更大。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