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梁天山 主任中醫師
廣州市紅十字會醫院
三級甲等
中醫科
-
膽堿酯酶低可能帶來多種不良影響,如肝功能受損、有機磷中毒、營養不良、惡性腫瘤、神經系統疾病等。 1. 肝功能受損:肝臟疾病如肝硬化、肝炎等可能導致肝細胞合成膽堿酯酶減少。患者可能出現乏力、黃疸、腹水等癥狀,治療以保肝、抗病毒等為主,常用藥物有復方甘草酸苷、恩替卡韋等。 2. 有機磷中毒:有機磷抑制膽堿酯酶活性,導致中毒。會有惡心、嘔吐、瞳孔縮小等表現,治療需使用阿托品、碘解磷定等解毒藥物。 3. 營養不良:長期營養不良會影響膽堿酯酶合成。需要改善飲食,增加蛋白質、維生素等攝入。 4. 惡性腫瘤:某些惡性腫瘤會影響膽堿酯酶水平。需根據腫瘤類型和分期進行手術、放療、化療等綜合治療。 5. 神經系統疾病:如阿爾茨海默病等,可能影響膽堿酯酶功能。治療方法包括使用改善認知功能的藥物,如多奈哌齊。 總之,膽堿酯酶低可能是多種疾病的表現,一旦發現應及時就醫,明確原因,采取針對性治療措施。
2024-11-28 11:34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許宗彥 主治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您好,膽堿酯酶是肝臟合成的一種酶,也是衡量肝損傷程度的指標。膽堿酯酶的異常,提示著肝臟再生能力的異常,如果人體內膽堿酯酶下降,即說明肝臟的再生能力差,下降的越厲害,病情越是嚴重。臨床膽堿酯酶下降,多見于肝硬化、慢性肝衰竭、腫瘤等疾病。因此,若出現這個指標,應及時就醫。
2024-11-28 22: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