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趙珊
成都精神病醫院
精神心理
-
癲癇,其俗稱為 “羊癲瘋”或者“羊角風”,早在兩千二百年前的《黃帝內經》中就有記載。人們對這種疾病并不陌生,常常被人們通俗的稱為“抽風”。“抽風”往往表明兩種含義:一種是真正疾病的狀態,由腦神經元過度放電而導致驚厥與抽搐,另一種即形容某人不規范、不正常、不理智和不能自控的行為。 癲癇是大腦神經元突發性異常放電,導致短暫的大腦功能障礙的一種慢性疾病。而癲癇發作(epileptic seizure)是指腦神經元異常和過度超同步化放電所造成的臨床現象。其特征是突然和一過性癥狀,由于異常放電的神經元在大腦中的部位不同而又多種多樣的表現,可以是運動﹑感覺﹑精神或自主神經的,伴有或不伴有意識和警覺程度的變化。對臨床上確實無癥狀而僅在腦電圖(EEG)上出現異常放電者,不稱之為癲癇發作。因為癲癇是腦的疾患,身體其他部位的神經元(如三叉神經元或脊髓前角神經元)異常和過度放電不屬于癲癇發作。 癲癇:2005國際抗癲癇聯盟(ILAE)對癲癇的定義做了修訂,其推薦的定義為:癲癇是一種腦部疾患,其特點是持續存在能產生癲癇發作的腦部持久性改變,并出現相應的神經生物學﹑認知﹑心理學以及社會學等方面的后果。診斷癲癇至少需要一次癲癇發作。然而,迄今為止,國內學界的共識為反復出現的癲癇發作方可診斷為癲癇,僅有一次發作不診斷為癲癇。因此,正確理解ILAE的癲癇定義,對癲癇的診斷具有重要意義。編輯本段癲癇分類 癲癇是多種原因引起大腦局部神經元異常高頻放電所致的大腦功能失調綜合癥 現代醫學認為發生癲癇的原因可以分為兩類:原發性(功能性)癲癇和繼發性(癥狀性)癲癇。 (一)原發性癲癇:又稱真性或特發性或隱原性癲癇。其真正的原因不明。雖經現代各種診查手段檢查仍不能明確。 (二)繼發性癲癇:又稱癥狀性癲癇。指能找到病因的癲癇。見下述常見病因。 根據發作情況主要可分為大發作、小發作、精神運動性發作、局限性發作和復雜部分性發作。 ( 1)大發作,又稱全身性發作,半數有先兆,如頭昏、精神錯亂、上腹部不適、視聽和嗅覺障礙。發作時(痙攣發作期) ,有些病人先發出尖銳叫聲,后既有意識喪失而跌倒,有全身肌肉強直、呼吸停頓,頭眼可偏向一側,數秒鐘后 有陣攣性抽搐,抽搐逐漸加重,歷時數十秒鐘,陣攣期呼吸恢復,口吐白沫(如舌被咬破出現血沫)。部分病人有 大小便失禁、抽搐后全身松弛或進入昏睡(昏睡期),此后意識逐漸恢復。 ( 2)小發作,可短暫(5~10秒)意識障礙或喪失,而無全身痙攣現象。每日可有多次發作,有時可有節律性眨眼、 低頭、兩眼直視、上肢抽動。 ( 3)精神運動性發作(又稱復雜部分性發作),可表現為發作突然,意識模糊,有不規則及不協調動作(如吮吸、咀嚼、尋找、叫喊、奔跑、 掙扎等)。病人的舉動無動機、無目標、盲目而有沖動性,發作持續數小時,有時長達數天。病人對發作經過毫無 記憶。 ( 4)局限性發作,一般見于大腦皮層有器質性損害的病人表現為一側口角、手指或足趾的發作性抽動或感覺異常, 可擴散至身體一側。當發作累及身體兩側,則可表現為大發作。 震顫性癲癇 以眼球震顫為癲癇發作的主要或唯一表現。中醫傳統上把引起嬰兒眼球震顫原因癲癇稱作癇證或癇病,癲癇是后來的叫法。作為局灶性癲癇發作的一種表現,癲癇性眼球震顫是罕見的。 患者以前可無癲癇史,癲癇性眼球震顫可以毫無誘因而突然發作,也可以在某些特定因素,如光刺激、深呼吸、壓迫眼球等情況下發生,眼球震顫多為水平性,快相向癲癇灶對側,可伴有背離或朝向癲癇灶的水平性凝視。發作時患者可能有視物不清感,持續時間短暫。腦電圖檢查放電部位多在顳頂枕部。 姿勢性癲癇 指反復發作并以一定的姿勢造型為主要表現的癲癇發作形式,常因額葉輔助運動區受累所致。 典型表現為頭眼向一側偏斜伴一個或多個肢體姿勢性強直,常見面向側的上肢上舉,肘部半屈,似擊劍狀,同時意識多保留,部分有尖叫或不能說話。整個發作過程持續時間短。這種姿勢性發作一般不伴有陣攣性動作,但可向其他形式的發作轉化。 旋轉性癲癇 旋轉性癲癇是癲癇的一種特殊類型,臨床易與扭轉痙攣及其它一些精神性疾病混淆,造成誤診。本病臨床較少見,以反復的轉動性發作為主要表現。 癲癇發作,可表現為單純的頭眼突然轉向一側,大多轉向異常放電的對側,也可伴有軀干的轉動,患者似向側或后看。偶爾可造成全身旋轉,其幅度可多達幾圈。發作一般歷時短暫,意識清醒者可主動扶持物體以防跌倒,部分于轉圈后跌倒于地,繼以全身強直-陣攣發作。編輯本段病因病機 西醫病因病機 西醫根據癲癇病因不同分成特發性癲癇和繼發性(癥狀性)癲癇兩大類。前者指這類患 者的腦病并無可以解釋癥狀的結構變化或代謝異常,而與遺傳因素有較密切的關系。癥狀性癲癇因于多種腦部病損和代謝障礙,如先天性疾病、產前期和圍生期疾病(產傷是嬰兒期癲癇的常見病因)、高熱驚厥后遺、外傷、感染、中毒、顱內腫瘤、腦血管疾病、營養代謝性疾病等。癲癇的產生與神經元異常放電相關。人體休息時,一個大腦皮質錐體細胞的放電頻率一般保持在1~10次/秒之間,而在癲癇病灶中,一組病態神經元的放電頻率可高達每秒數百次。癇灶細胞群高頻重復放電,使其軸突所直接聯系的神經元產生較大的突觸后電位,從而產生連續傳播,直至抑制作用(包括癇性周圍抑制性神經細胞的活動,膠質細胞對興奮性物質的回收,以及病灶外抑制機構的參與)使發作終止。由于傳播途徑及范圍不同而引起各種形式發作。癇性活動可能僅牽涉一個區域的大腦皮質而不再擴散,引起單純部分性發作;興奮在前中央回或后中央回通過放電后細胞外鉀離子的增多而傳導到鄰近神經元,造成杰克遜(Jackson)癲癇;癇性活動常由大腦皮質通過下行投射纖維傳播到丘腦和中腦網狀結構,引起意識喪失,再由彌散性丘腦投射系統傳布到整個大腦皮質,產生繼發的全面性強直一陣攣發作。 中醫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癲癇屬痰癥。腦為至清至粹至純之腑,為真氣所聚,維系經絡,協調內外,以主元神。腦清則神識清明,主持有度;腦為髓海,水谷精微及腎精所藏。清靈之臟腑喜靜謐而惡動擾,易虛易實,是故神傷竅閉為其病理基礎。清竅被擾.元神失控,神機散亂,則昏仆抽搐;髓海不充,元神失養,腦神乏機,致恍惚不安,目光呆滯等。 心藏神,腎藏精主髓,脾運中焦,肝主疏泄而調暢氣機,可見腦與心、肝、腎、脾諸臟功能相關。 先天因素 命門伏邪,或由于父母稟賦或孕產調養不當,胎氣受損,或者臟氣不平,或者氣機逆亂,臟腑功能失調。脾腎虛而生痰,肝氣旺而生風。 痰濁內生 飲食不節,過食醇酒肥甘,損傷脾胃,脾失健運,聚濕生痰;或氣郁化火,火邪煉津成痰,積痰內伏,一遇誘因,痰濁或隨氣逆,或因火炎,或隨風動,蒙蔽心神心竅,發為癇證,故有“無痰不作癇”說。不潔飲食,蟲阻腦竅,因蟲而致風動,也是引發癇證之因。 七情失調 主要責之于驚恐。突受大驚大恐,造成氣機逆亂,進而損傷臟腑,肝腎受損,則致陰不斂陽而生痰生風。脾胃受損.編輯本段影響因素 遺傳因素 經譜系、雙生子及腦電圖研究和流行病學調查等,充分證明原發性癲癇有遺傳性,有的是單基因遺傳,有的是多基因遺傳,但不一定都有臨床發作。晚近認為外傷、感染、中毒后引發的癲癇可能也有遺傳因素參與。"
2019-03-29 16: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