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劉云先
昆明神康癲癇醫院
癲癇科
-
癲癇的原因:客觀因素:A.診斷錯誤:主要是誤診和發作類型判斷錯誤,很多恨著的疾病被誤診為癲癇,主要是包括非癇性發作性疾病,如癔病、錐體外系疾病、睡眠障礙、高熱驚厥、低鈣缺乏癥;發作類型判斷錯誤可直接導致治療的錯誤,因為臨床上很多患者伴有癲癇發作綜合征,還有的老人伴有其他相似癥狀的疾病,以及小孩的器官發育不有效,以及不同年齡的患兒發育參差不急,會導致抗癲癇藥的選擇,一般藥物是主要根據發作類型,選錯藥時不但不能緩解發作還可能會使之加重,有的抗癲癇藥會加重發作,如卡馬西平和苯妥英鈉都能加重失神和肌陣攣。B.用藥量不足、過量中毒或不合理的多種藥物聯合應用:藥量達不到有效劑量時根本無法控制發作,每個人體質不一樣,對于藥物的敏感程度也是不一樣的,應根據個體化原則,通過療效觀察并配合血藥濃度監測,找到較佳用藥劑量。有些藥物中毒后使癲癇發作變得頻繁,導致藥物源性發作,卻常常被誤判為劑量不足而盲目增加劑量,如苯妥英鈉中毒。有人治療癲癇,認為是聯合用藥效果一定比單獨用藥效果好,這是十分錯誤的,這樣不但不能控制發作還增加了藥物間的相互作用,容易導致中毒和耐藥,有的甚至導致藥物源性發作。較好是選用一種有效的藥物單獨服用。C.用藥時間安排不合理:不仔細分析癲癇發作規律而機械地將每日用量平均分配,尤其對半衰期短的藥物,還有的藥物有明顯的節律性,服藥時間把握不好,常常達不到理想的治療效果,因此要合理安排服藥時間,使血藥濃度高峰時間覆蓋預計發作的時間段,如主要在夜里發作的癲癇患者,晚上的藥量要相對較早晨大些。這樣才能是藥物達到較好的效果。減少副作用,增加療效。D.頻繁換藥:有的藥物達有效血藥濃度需要時間較長,作用機制也是需要一段時間的,我們在治療時應有足夠的耐心觀察療效,不能急于求成,頻繁換藥。否則不但不能控制發作還會導致藥物的交叉耐受性產生。
2018-12-13 12: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