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任立存 主治醫師
淮北口腔醫院
其他
內科
-
便血在中醫中,常見的原因有腸道濕熱、脾胃虛寒、肝氣犯胃、瘀血內阻、陰虛火旺等。 1.腸道濕熱:多因飲食不潔,濕熱蘊結腸道,灼傷血絡而致便血。常見癥狀有大便下血,血色鮮紅,大便不暢,口苦,舌苔黃膩等。治療宜清熱利濕、涼血止血,常用方劑如地榆散。 2.脾胃虛寒:脾胃陽氣不足,不能統攝血液,出現便血。表現為便血紫暗,或大便溏薄,面色無華,神疲懶言,舌淡苔白等。治療需溫中健脾、養血止血,可用黃土湯。 3.肝氣犯胃:情志不舒,肝氣郁結,橫逆犯胃,損傷胃絡而便血。常有心煩易怒,脅肋脹痛,口苦咽干等。治法為瀉肝清胃、涼血止血,可選用丹梔逍遙散。 4.瘀血內阻:瘀血阻滯脈絡,血不循經而外溢。癥狀為便血紫黑,腹部刺痛,固定不移,舌紫暗或有瘀斑。治療以活血化瘀、止血為主,可用失笑散。 5.陰虛火旺:陰虛生內熱,灼傷脈絡而便血。常見有便血鮮紅,頭暈耳鳴,五心煩熱,舌紅少津等。宜滋陰降火、涼血止血,用知柏地黃丸。 中醫治療便血需根據具體病因辨證論治,同時患者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勞累和情志過激。若便血癥狀持續或加重,應及時前往正規醫院就診。
2024-11-22 04: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