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吳志全 主治醫師
河北醫科大學附屬平安醫院
二級甲等
兒科
-
肛瘺是肛門直腸周圍的一種感染性疾病,通常由肛腺感染、膿腫形成、引流不暢等引起,表現為肛門周圍的瘺口、流膿、腫痛等。其發病原因復雜,治療方法多樣,且術后恢復需要一定時間和護理。 1.發病原因: 肛腺感染:肛腺開口于肛竇,容易發生感染,炎癥蔓延形成肛瘺。 直腸肛管損傷:如外傷、異物等損傷肛管直腸,導致感染。 肛門周圍膿腫:膿腫自行破潰或切開引流后,形成肛瘺。 結核:結核菌感染也可能引發肛瘺。 克羅恩病:一種腸道炎癥性疾病,可并發肛瘺。 其他:如肛管直腸惡性腫瘤、先天性肛門直腸畸形等也可能導致肛瘺。 2.癥狀表現: 瘺口反復流出膿液,污染內褲。 肛門周圍皮膚瘙癢、潮濕。 疼痛,尤其在排便時加重。 部分患者可出現發熱等全身癥狀。 3.診斷方法: 肛門指診:可觸及條索狀瘺管。 肛門鏡檢查:觀察瘺口位置和內口情況。 探針檢查:探查瘺管走向和深度。 影像學檢查:如磁共振成像(MRI)、超聲等,有助于明確肛瘺的復雜程度。 4.治療方法: 肛瘺切開術:適用于低位肛瘺。 肛瘺切除術:將瘺管全部切除。 掛線療法:利用橡皮筋的緩慢切割作用治療肛瘺。 藥物治療:使用抗生素如頭孢呋辛酯、甲硝唑、阿莫西林等控制感染。 5.術后護理: 保持肛門局部清潔,便后坐浴。 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定期復查,觀察傷口愈合情況。 肛瘺雖然不是致命性疾病,但會給患者帶來較大痛苦和生活不便。一旦發現相關癥狀,應及時就醫,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并做好術后護理,以促進康復。
2024-11-13 03: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