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閆振文 副主任醫師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
三級甲等
神經科
-
周圍性面癱是一種常見的面神經疾病,可通過按摩穴位和按揉面部肌肉來輔助康復,如地倉穴、頰車穴、下關穴、太陽穴、曲池穴、合谷穴等,同時對面部肌肉進行按揉。身體不適時,要及時看醫生,根據醫囑進行治療,切勿自己胡亂用藥。
2018-07-26 14:56
1.地倉穴:位于口角旁約 0.4 寸,按摩此穴能調節口輪匝肌的功能,改善口角歪斜。
2.頰車穴:在面頰部,下頜角前上方約 1 橫指處,按揉可緩解咀嚼肌緊張,促進面部肌肉的協調。
3.下關穴:在面部耳前方,顴弓與下頜切跡所形成的凹陷中,按摩有助于改善面神經的功能。
4.太陽穴:位于顳部,當眉梢與目外眥之間,向后約 1 橫指的凹陷處,刺激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緩解面部不適。
5.曲池穴:在肘橫紋外側端,屈肘,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按摩能調節氣血,增強身體的抵抗力。
6.合谷穴:在手背,第 2 掌骨橈側的中點處,按揉可疏通經絡,對面癱恢復有一定幫助。
7.面部肌肉按揉:用手指順著面部肌肉的走向輕柔按揉,力度適中,以達到活血化瘀、放松肌肉的效果。
按摩對于周圍性面癱的恢復有一定輔助作用,但需注意按摩手法要正確、輕柔。同時,還應配合醫生的綜合治療方案,包括藥物治療、物理治療等,以促進病情的盡快恢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