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劉靜
廣州長安醫院
性病科
-
患者常在感染后1~13周出現癥狀,平均3~4周。感染病原體后,一般經過以下幾期:一期梅毒、二期梅毒、潛伏期梅毒以及三期梅毒。感染可以持續很多年,偶引起心臟損害、腦損害、直至死亡。 1.后天梅毒或獲得性梅毒: 1.1.一期梅毒(primary syphilis): 1.1.1.硬下疳(chancre):硬下疳初起為一小紅斑或丘疹,后為硬結,很快糜爛或發生潰瘍,典型的硬下疳呈圓形或橢圓形,直徑約為1~2cm,邊界清楚,周圍堤狀隆起,繞以紅暈。基底呈肉紅色,上有少量滲出物,內含大量梅毒螺旋體,傳染性很強。男性發生在陰莖的冠狀溝、龜頭、包皮、系帶上(男性同性戀常發生于肛門、直腸等處);女性發生在大小陰唇、陰唇系帶、子宮頸上。生殖器以外見于唇、乳房、舌、手指等處。硬下疳約經1個月可不治而愈,留下淺表瘢痕。硬下疳還有下列特點:①損害多為單個;②軟骨樣硬度;③不痛;④損害表面清潔。 異型硬下疳:①多發性硬下疳;②混合性硬下疳(與軟下疳共存);③崩蝕性硬下疳;④復發性硬下疳等。 1.1.2.近鄰淋巴結腫大:硬下疳出現1~2周后。發生腹股溝淋巴結腫大,常為單側,不痛,較硬,表面無炎癥,不化膿,稱梅毒性橫痃。淋巴結穿刺液含有TP。 1.1.3.梅毒血清試驗:硬下疳發生2~3周后開始陽性,7~8周后全部陽性。 1.1.4.一期梅毒的診斷依據:①有不潔性交史,潛伏期3周;②典型癥狀如單個無痛的硬下疳,多發生在外生殖器;③實驗室檢查:暗視野顯微鏡檢查,硬下疳處取材查梅毒螺旋體:梅毒血清試驗。此2項檢查有一項陽性即可。 1.2.二期梅毒(secondary syphilis): 自硬下疳消失至二期梅毒疹出現前的無癥狀期,稱為第二潛伏期。二期梅毒一般發生在感染后7~l0周或硬下疳出現后6~8周,少數情況。二期皮損可與下疳重疊出現。梅毒螺旋體通過血行播散全身,以皮膚黏膜損害為主,亦見骨骼、感覺器官及神經損害。傳染性大,發疹前常有低熱、頭痛,肌肉、關節及骨骼酸痛等前驅癥狀。 1.2.1.二期梅毒皮膚黏膜損害:80%~95%病人可發生。可分為二期早發梅毒疹和二期復發梅毒疹2類。皮膚黏膜損害很多,臨床上常與非梅毒性的皮膚黏膜病和傳染病相比。分類有:①皮疹;②扁平濕疣;③禿發;④黏膜損害;⑤其他。 皮疹:一期梅毒的皮疹種類甚多,從隱約不清的斑疹到膿皰性皮疹,可按形狀分為如下:①斑疹:玫瑰疹、環形疹、白斑疹;②斑丘疹;③丘疹;④丘膿皰疹;⑤膿皰疹;⑥掌跖梅毒疹。 各類皮疹的發生率,以斑疹和斑丘疹為最多,丘疹次之,丘膿皰疹及膿皰疹最少。 皮疹常為一種或多種類型同時存在,無自覺癥狀,或僅有輕微瘙癢。 斑疹:斑狀梅毒疹(macular syphilid)或玫瑰疹(syphititic mseola):為二期梅毒最早出現的皮疹,占二期梅毒疹的25%左右,大約感染后8~9周出現。呈圓形或橢圓形的玫瑰色斑疹,直徑約為1~2cm。不融合,無痛癢。常在軀干前面和側面,四肢近端內側出現,皮疹約在2~3周消退,可留色素沉著或色素脫失斑。梅毒玫瑰疹應與玫瑰糠疹相鑒別。除玫瑰疹外,尚有環形疹、白斑疹。 斑丘疹:直徑1cm大小,紫紅,分布與玫瑰疹相同,但消退較慢。 丘疹:丘疹性梅毒疹(papular syphilid):最多見。約占二期梅毒疹的40%,通常在感染后12周發生,也可出現在玫瑰疹消退之際,甚至可與玫瑰疹同時存在。可分大丘疹與小丘疹2種。 大丘疹型梅毒疹:直徑約為0.5一1cm,半球形浸潤丘疹,表面光滑,暗褐色到銅紅色,時間較長皮疹中心吸收、凹陷或出現脫屑,好發于軀干兩側,腹部、四肢屈側、陰囊、大小陰唇、肛門、腹股溝等處,可有鱗屑,稱丘疹鱗屑性梅毒疹或銀屑病樣梅毒疹(psorisiform syphilid),有較大的鱗屑斑片,鱗屑呈白色或為不易剝離的痂皮,痂下有表淺糜爛,邊緣紅色暈帶,呈銀屑病樣。好發于軀干、四肢等處。 小丘疹型梅毒疹:也稱梅毒性苔蘚,粟粒大小,大多與毛囊一致,呈圓錐狀,為堅實的尖頂小丘疹,褐紅,群集或苔蘚樣。發生較晚,在感染后1~2年內發生,持續時間較長,未經治療2~3月內不消退,有的丘疹排列成環狀或弧形,稱環狀梅毒疹。 丘膿皰疹:此類少見,約占二期梅毒疹的4%,丘疹頂端發生膿皰,含淡黃色膿液,干后結痂,脫落后有小疤,患者為營養不良或老年體弱者。 膿皰疹(pustular syphilid):甚少見。多為營養不良、貧血、身體衰弱者出現此損害。膿皰疹形態有痤瘡樣、痘瘡樣、膿皰瘡樣、蠣殼樣等。 患者常伴有發熱、全身不適等臨床表現。 掌跖梅毒疹:臨床上較為常見,通常與其他二期梅毒疹并存。單獨發生時多在二期梅毒后期,相當于感染后1~2年內。發生于雙手掌和足底,為質硬的丘疹,初起微紅色或淡褐色,繼而演變呈淡黃色或污白色,經3~5日丘疹之中央角質剝脫,邊緣固著,中心游離,形成鱗屑性環狀形梅毒疹,周圍有紅色或暗紅色暈。散在、對稱而不融合,皮疹也可侵犯足趾。皮疹不超過內踝,外側不超過足底外緣。 扁平濕疣(eondyloma laturm):是丘疹性梅毒疹的特殊類型。約10%的二期梅毒患者出現,女性患者較男性為多。常在皺褶多汗部位,如肛門、外陰居多,腋、臍、腹股溝、指趾間及甲溝等處亦可發生。初為表面濕潤的濕性丘疹,擴大或融合而成扁平濕疣。其形態為基底寬而無蒂,直徑為1~3cm,扁平或分葉的疣狀損害,周圍有暗紅色浸潤,自覺灼熱、瘙癢。表面糜爛滲液,內含大量螺旋體。在二期梅毒復發時,扁平濕疣特別多見,損害不甚對稱,更具有浸潤變化,類似晚期梅毒皮損,這可能是細胞免疫力增強的表現。梅毒扁平濕疣應與尖銳濕疣鑒別。 梅毒性禿發(syphilitic alopecia):約10%二期梅毒病人發生。表現為梅毒性斑禿或彌漫性脫發,前者為0.5cm左右的禿發斑,呈蟲蛀狀,彌漫性脫發,面積較大,稀疏,頭發長短不齊。常見于顳部、頂部和枕部,眉毛、睫毛、胡須和陰毛亦有脫落現象。但梅毒性脫發不是永久性脫發,如及時進行治療,頭發可以在6~8周內再生,甚至不治療也可以再生。 黏膜損害:見于口腔、舌、咽、喉或生殖器黏膜紅腫,表面糜爛,含梅毒螺旋體極多。 紅斑糜爛性梅毒疹:在皮膚玫瑰疹的同時,黏膜出現明顯的小指頭大小、境界清楚的潮紅糜爛斑,有時在子宮、陰道內也見到。 黏膜斑(mucous patch)和乳白斑:在發生大丘疹性梅毒疹的同時,口腔黏膜部也出現境界明顯的潮紅面,浸潤性增生,表面混濁,呈灰白色斑。 梅毒性舌炎:系梅毒疹的舌部表現,黏膜平滑、肥厚等。 梅毒性咽峽炎:咽部、扁桃腺紅腫、糜爛、潰瘍,并有聲音嘶啞,病灶中梅毒螺旋體很多。
2018-05-24 15: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