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劉浩慶 醫師
肇慶市大旺開發區醫院
一級
全科
-
中樞神經系統損傷后的康復治療方法包括物理治療、作業治療、藥物治療、中醫康復治療和心理治療等。 1.物理治療:通過運動療法、物理因子治療等改善肢體功能。例如,利用電療、熱療等物理因子緩解疼痛和肌肉痙攣,運動療法能增強肌肉力量和關節活動度。 2.作業治療:幫助患者恢復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如穿衣、進食等訓練。 3.藥物治療:使用營養神經的藥物,像甲鈷胺、維生素 B1、胞磷膽堿鈉等,促進神經修復。 4.中醫康復治療:包括針灸、推拿等,可調節氣血、疏通經絡。 5.心理治療:緩解患者的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增強康復信心。 總之,中樞神經系統損傷后的康復需要綜合運用多種治療方法,患者應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合適的康復方案,堅持治療,以提高生活質量。
2024-11-24 14:07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陳卓銘 主任醫師
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三級甲等
康復科
-
中樞神經系統損傷,根據損傷部位會出現相應的解剖結構方面和功能方面的改變。但在經過合理、及時、正確的康復治療后中樞神經系統損傷患者功能障礙程度明顯減輕,生活自理能力增強。實驗及臨床研究表明,由于中樞神經系統存在可塑性,在大腦損傷后的恢復過程中,具有功能重建的可能性。 對運動障礙的具體康復措施: 臥床期:以床邊康復為主。合適的床墊;體位變換(為了預防褥瘡及吸入性肺炎,不管有無意識障礙,均應作仰臥位、側臥位的體位交替變換,至少每2、3 小時l次);保持良好體位與被動運動(由于麻痹肌肉的肌緊張、被褥的重力和床墊的下陷,均易促使關節變形、攣縮,使肩關節呈內收旋位 ,肘關節呈屈曲位,足關節呈內翻下垂。為防止這些變形、攣縮的產生,保持良好的肢位和各關節的被動運動是有效的),各關節的被動運動每日2 -3 次,每次每個關節各方向活動5次,動作要輕柔,切忌粗暴引起疼痛及損傷軟組織。一旦病人意識清楚,應鼓勵他用自己的健側肢體來作患肢的被動運動,直至出現自主運動。 離床期:坐位訓練先讓病人逐步進行由半臥位到完全坐位的訓練,每日1-2次,每次5-10分鐘,坐位角度可逐日增加直至保持90°,同時加以坐位平衡的訓練,即從前、后、側方推病人,以強化平衡反應。左側偏癱病人常有垂直向左傾斜感,有向左倒的傾向;雙側基底節病變平衡反應受損時易傾倒;腰部肌肉不平衡也可坐不穩。可讓病人作搭橋訓練,平衡在5分鐘以上,坐位保持30分鐘左右,才可進入立位訓練。立位訓練先讓病人站在床旁及平行杠邊,用他側肢緊握杠桿,重心放在患側下肢,醫務人員站在患側一邊給予輔助,每日1-2次 ,每次時間視病人情況而定,逐步增加直至能完全自己保持站立30分鐘以上。如果起立動作困難,可逐步用由高到低的椅子作起立訓練,直至能完全自己起立。能自行站立后,可在平行杠內作立位平衡訓練,即左右、前后體位重心的交替轉移訓練。斜臺面訓練即讓病人躺在斜臺面上 ,用帶子固定下肢及軀干,逐步抬高斜臺面呈直立位。這種訓練適合于對坐、立位平衡差者,長期臥位有直立低血壓者,股四頭肌的肌力弱者;有足下垂、髓關節外旋及屈曲攣縮的病人。床上訓練為加強軀干、臀部的肌肉力差,可讓病人做躺下、坐起、坐位抱膝、四肢爬行及向側方移動翻身等訓練,為起居、移動打下基礎。 步行期:坐、立訓練是為步行訓練作準備,這期間應防止產生影響以后步行的不良狀態。如在下肢出現痙攣同時,由于伸展共同運動占優勢,步行時足底屈肌和膝伸肌的緊張占優勢易出現不良的步態,一旦固定后就很難糾正。步行訓練分為5個階段順序進行 :平行杠內步行訓練;持拐杖步行訓練;步行應用訓練,如過門檻;獨立步行訓練;上下臺階訓練。 上肢的運動訓練:由臥床期即開始關節活動訓練,對以后上肢功能恢復極為重要,所以應盡早進行。上肢訓練的重點在手的機能訓練,訓練內容有技能訓練,如編織帶、刺繡、作木工活等,作協調性、精巧性和靈活性訓練,如取小木棒移動、小玻璃球移動、書寫和持筷夾物品等。利手交換訓練,是指利手側手指運動在發病1個月后出現無手指對位運動,表明利手功能已喪失,此時應開始進行非利手的各種功能訓練,以代替原有利手的技能。 日常生活動作訓練是在上、下肢作運動訓練的同時,進行起居、移動、進食、更衣、排泄、洗澡、洗臉、書寫和器具使用等日常生活動作的訓練。 同時也要注意患者精神頑廢的預防:一個健康人在突然患了腦部疾病如腦卒中、腦外傷后,會產生一系列精神心理上的變化,這在老年人尤為常見。如對生活失去信心、憂郁、甚至自殺。因此,這時期應經常與病人交往,給予安慰、鼓勵,讓他多聽新聞、看電視、聽收音機、讀書等,切忌粗暴訓斥,否則會造成不良后果。
2024-11-25 01:53
-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
什么是中樞神經系統感染? 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是指由于細菌、病毒、立克次氏體、鉤端螺旋體、寄生蟲、真菌等病原體通過不同的途徑進入顱內,侵犯腦膜或腦實質而導致一系列炎癥、免疫變態反應性改變,其病情進展快,病死率高,是一組復雜兇險的疾病。臨床表現多有發熱、頭痛、嘔吐、頸硬、精神異常、意識障礙、病理反射等。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包括腦膜炎、腦炎及其他寄生蟲引起的顱內疾患。其中腦膜炎主要包括病毒性腦膜炎、化膿性腦膜炎、結核性腦膜炎、新型隱球菌腦膜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等;腦炎包括皰疹病毒(如單純皰疹病毒、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巨細胞病毒)腦炎、散發性腦炎、流行性乙型腦炎、腦干腦炎等;其他還有腦囊蟲病、腦型肺吸蟲病、腦型和脊髓型血吸蟲病、腦型瘧疾等。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