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任立存 主治醫師
淮北口腔醫院
其他
內科
-
肝膽濕熱證是中醫常見的證候類型,多由外感濕熱、飲食不節、脾胃虛弱、情志不暢、久病體虛等因素引起。表現為脅肋脹痛、口苦、黃疸、陰部瘙癢等癥狀。 1.外感濕熱:外界濕熱之邪侵襲人體,蘊結于肝膽,導致肝膽功能失常。 2.飲食不節:長期嗜食辛辣油膩、肥甘厚味,損傷脾胃,濕熱內生,影響肝膽。 3.脾胃虛弱:脾胃運化功能差,水濕停滯,郁而化熱,影響肝膽疏泄。 4.情志不暢:肝郁氣滯,氣郁化火,與濕邪相搏,形成肝膽濕熱。 5.久病體虛:久病耗傷正氣,正氣不足,易受濕熱之邪侵襲,累及肝膽。 總之,肝膽濕熱證的形成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一旦出現相關癥狀,應及時就醫,通過中藥調理、飲食調理等方法改善。可選用龍膽瀉肝丸、茵梔黃口服液、消炎利膽片等藥物,但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2024-10-10 18:52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池曉玲 主任醫師
廣東省中醫院
三級甲等
肝病專科
-
濕熱內蘊,肝膽疏泄失常,以身目發黃,發熱,口苦,脅肋脹痛,或脅下有痞塊,納呆厭油,惡心嘔吐,尿黃,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數等為常見癥的證候。肝膽濕熱證是濕熱蘊結肝膽,疏泄功能失職所表現的證候。多由感受濕熱之邪,或偏嗜肥甘厚膩,釀濕生熱,或脾胃失健,濕邪內生,郁而化熱所致。由于肝膽位于中焦,故在三焦辨證中屬中焦辨證范疇。 由于濕熱蘊結肝膽,肝氣失于疏泄,氣滯血瘀,故脅肋痛。肝木橫逆侮土,脾運失健,胃失和降,故納少,嘔惡,腹脹。膽氣上溢,可見口苦,濕熱蘊內,濕重于熱則大便偏溏,熱重于濕則大便不爽。膀胱氣化失司則小便短赤。邪居少陽,樞機不利,則寒熱往來。膽汁不循常道而外溢肌膚,則身目發黃。肝脈繞陰器,濕熱隨經下注,則見陰部濕疹或睪丸腫脹熱痛,在婦女則見帶濁陰癢。舌紅苔黃膩,脈弦數,均為濕熱內蘊肝膽之證。
2024-10-11 09:01
-
追問是開放提問,不一定是原來醫師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