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劉浩慶 醫師
肇慶市大旺開發區醫院
一級
全科
-
急性心肌梗死Ⅰ期康復是指在急性心肌梗死發病后的早期階段進行的康復治療,包括一系列措施。其原理基于促進心臟功能恢復、改善血液循環等。康復目標是減輕癥狀、提高生活質量等。治療方案涵蓋多個方面。 1. 原理:通過適當運動增加心肌氧供,促進側支循環形成,減輕心臟負荷,改善心肌代謝。 2. 目標:穩定病情,減少并發癥,增強體力活動能力,恢復心理狀態,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3. 方案:包括臥床休息與早期活動結合,如床上肢體活動;呼吸訓練,改善心肺功能;心理疏導,減輕焦慮抑郁;飲食調整,低鹽低脂;監測生命體征,如心率、血壓等。 4. 藥物治療:使用抗血小板藥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他汀類藥物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β受體阻滯劑如美托洛爾等。 5. 康復評估:定期評估心臟功能、運動耐力,調整康復計劃。 急性心肌梗死Ⅰ期康復對于患者的恢復至關重要,但需要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進行,以確保安全有效。
2024-10-15 13:46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趙益業 主任中醫師
南方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醫院
三級甲等
心血管科
-
(1)定義:急性心肌梗死2周以內,冠狀動脈搭橋術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后早期康復。美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住院時間已經縮短到3~7天。因此,Ⅰ期康復的實際時間是發病后住院期間。 (2)康復治療原理:通過適當活動,減少或消除絕對臥床休息所帶來的不利影響。這些不利影響包括: ● 血容量減少,每搏量和心輸出量降低,代償性心率加快。 ● 回心血量增加,心臟前負荷增大,心臟射血阻力相對增高,心肌耗氧量相對增加。 ● 血流較緩慢,血液黏滯性相對增加。 ● 橫膈活動降低,通氣及換氣功能障礙,排痰功能障礙,容易發生肺炎和肺栓塞等合并癥。 ● 運動耐力減低,最大吸氧量每天降低約0.9%。 ● 胰島素受體敏感性降低,葡萄糖耐量降低。 ● 患者恐懼和焦慮情緒增加,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增高。 (3)適應證:患者生命體征穩定,無明顯心絞痛,安靜時心率小于110次/分,無心衰、嚴重心律失常和心源性休克,血壓基本正常,體溫正常。 (4)禁忌證:不穩定心絞痛,血流動力學不穩定,包括血壓異常、嚴重心律失常、心衰或心源性休克;嚴重合并癥,包括體溫超過38℃、急性心肌炎或心包炎、未控制的糖尿病、新近的血栓或栓塞、手術切口異常;出現新的心電圖心肌缺血改變;患者不理解或不合作康復治療。 (5)康復治療的目標:低水平運動試驗陰性,可以按正常節奏連續行走100~200米或上下1~2層樓而無癥狀和體征。運動能力達到2~3個代謝當量(METs),能夠適應家庭生活,使患者理解冠心病的危險因素及注意事項,在心理上適應疾病的發作和處理生活中的相關問題。 (6)康復治療方案:以循序漸進地增加活動量為原則,生命體征一旦穩定,無合并癥時即可開始。康復治療方案很多,其基本原則是根據患者的自我感覺,盡量進行可以耐受的日常活動。康復治療普遍采用團隊合作模式,即由心臟科醫生、康復科醫師、康復治療師、護士、營養師等共同工作。具體活動安排包括: ● 床上活動:活動一般從床上肢體活動開始,強調活動時呼吸自然、平穩。 ● 訓練呼吸:主要指腹式呼吸,要點是在吸氣時腹部浮起,讓膈肌盡量下降,呼氣時腹部收縮,把肺的氣體盡量排出。 ● 坐位訓練:坐位是重要的康復起始點,應該從第一天就開始。開始坐時可以有依托,有依托的能量消耗與臥位相同,但是由于上身直立體位使回心血量減少,同時射血阻力降低,心臟負荷實際上低于臥位,在有依托訓練適應之后,可以逐步過渡到無依托訓練。 ● 步行訓練:從床邊站立開始,以先克服體位性低血壓。在站立無問題之后,開始床邊步行,以便在疲勞不適時及時上床休息。此階段開始時最好進行若干次心電監護,因為活動的心臟負荷增加,常是誘發意外的原因。 ● 大便:患者大便務必保持通暢。臥位大便時由于臀部位置提高,同時由于排便時必須克服體位所造成的重力,所以需要額外的用力,因此臥位大便對冠心病患者不利。而在床邊放置簡易的坐便器,讓患者坐位大便,其心臟負荷和能量消耗均小于臥床大便,也比較容易排便,所以應該盡早讓患者坐位大便。另外,切忌蹲位大便或大便干燥,避免排便時過分用力。如出現便秘,立即使用通便劑。 ● 上樓:上下樓的訓練活動是保證患者出院后在家庭生活中保證安全的重要環節。下樓的運動負荷不大,而上樓的運動負荷主要取決于上樓的速度。必須保持非常緩慢的上樓速度,一般是每上一級要求稍微休息片刻,以保證呼吸平穩,沒有任何癥狀。 ● 心理康復與常識宣教:此階段心理治療和冠心病常識的宣教是常規內容。患者在急性發病后,往往有顯著的焦慮和恐懼感。要安排對于患者的醫學常識教育,使其理解冠心病的發病特點、注意事項和預防再次發作的方法。 ● 康復方案調整與監護:如果患者在訓練過程中沒有不良反應,運動或活動時心率增加小于10次/分,次日訓練可以進入下一階段。如運動中心率增加在20次/分左右,則需要繼續同一級別的運動。 ● 出院前評估及治療策略:當患者順利完成各種訓練后,可以讓患者進行癥狀限制性或亞極量心電運動試驗,或在心電監護下進行步行,確認患者可連續步行200米無癥狀和無心動圖異常,可以安排出院。患者出現合并癥或運動試驗異常則需進一步檢查,并適當延長住院時間。
2024-10-16 00:51
-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
什么是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是一種急癥。是由于冠狀動脈急性閉塞,使部分心肌因嚴重而持久的缺血發生的局部壞死。95%以上的心肌梗死是中、老年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所致。如果冠狀動脈閉塞較慢,側支循環形成較好,則可不發生心肌梗死。非動脈粥樣硬化的原因如冠狀動詠栓塞、冠狀動脈炎、主動脈夾層累及冠狀動脈開口、冠狀動脈先天畸形、心肌橋等,均會導致心肌梗死。本病在歐美常見,美國35~84歲人群中年發病率男性為71‰,女性為22%。;每年約有80萬人發生心肌梗死,45萬人再梗死。在我國本病遠不如歐美多見,70和80年代北京、河北、哈爾濱、黑龍江、上海、廣卅等省市年發病率僅0.2‰~0.6‰,其中以華北地區最高。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