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出現多種癥狀如何應對
因慢性乙型肝炎(HBV)10年,進行性食欲下降、消瘦、乏力、腹脹及全身水腫3個月入院。 體格檢查:慢性病容,消瘦,皮膚有蜘蛛痣,鞏膜深度黃染,全腹膨隆,腹壁靜脈曲張,肝肋下2cm可觸及、有壓痛,質硬、邊緣鈍,脾肋下 2橫指,移動性濁音征(+),雙下肢凹陷性水腫。 實驗室檢查:膽紅素34.2mmol/L,谷丙轉氨酶(ALT)180 u,白蛋白33g/L,甲胎蛋白(AFP) 陽性。 入院后給予保肝、利尿、對癥及支持治療。連續3天大劑量應用速尿并放腹水后,病人出現乏力加重,尿量減少(24小時300毫升),神志恍惚,撲翼樣震顫,腱反射亢進,查血清[K+]為3.0 mmol/L。遂停止應用強效利尿劑,暫停放腹水,經靜脈補液、補鉀,輸注葡萄糖和谷氨酸鈉,酸性溶液灌腸,限制蛋白飲食等治療措施搶救2天后,病人神志逐漸轉清。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張俊相 住院醫師
威縣婦女兒童醫院
二級甲等
外科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情進展出現多種癥狀,包括食欲下降、消瘦、乏力、腹脹、水腫等,還伴有一系列檢查異常。需要從疾病原理、癥狀表現、檢查結果、治療方法及預防措施等方面進行綜合分析。 1. 疾病原理:乙型肝炎病毒持續感染導致肝細胞損傷,影響肝臟正常功能,引發一系列癥狀。 2. 癥狀表現:食欲下降、消瘦、乏力是身體代謝和能量供應異常的表現;腹脹和全身水腫與肝功能減退導致的水鈉潴留有關。 3. 檢查結果:膽紅素升高提示肝細胞受損,谷丙轉氨酶升高反映肝臟炎癥,白蛋白降低影響膠體滲透壓,甲胎蛋白陽性可能提示肝細胞惡變。 4. 治療方法:保肝治療使用如復方甘草酸苷、水飛薊素等藥物;利尿可選擇螺內酯、氫氯噻嗪;對癥支持包括補充營養、維持水電解質平衡。 5. 預防措施:避免飲酒、勞累,定期復查肝功能、乙肝病毒定量等,保持良好生活習慣。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情復雜,需要綜合治療和長期管理,以延緩病情進展,提高生活質量。
2024-10-23 17: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