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邊耳朵轟轟響,按壓可緩解,尤其晚上,咋回事?
您好我最近老是感覺右邊耳朵轟轟像有東西用手指安住就沒事了尤其在晚上低著頭朝左側睡覺沒事右邊就能感覺請問是怎么回事能吃藥嗎吃什么藥能好了謝謝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任立存 主治醫師
淮北口腔醫院
其他
內科
-
右邊耳朵轟轟響,按壓能改善,可能是耵聹栓塞、中耳炎、耳部神經異常、耳部血管問題、耳部腫瘤等原因引起。 1.耵聹栓塞:耳道內耵聹過多形成栓塞,刺激耳道或影響聲音傳導,導致耳鳴。可由醫生取出耵聹。 2.中耳炎:中耳發炎,出現積液或炎癥刺激,引起耳鳴。需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頭孢呋辛等治療。 3.耳部神經異常:耳部神經受損或功能紊亂,產生異常信號導致耳鳴。可使用營養神經的藥物,如甲鈷胺、維生素 B1 等。 4.耳部血管問題:耳部血管狹窄、痙攣或血流異常,引發耳鳴。可能需要改善血液循環的藥物,如銀杏葉提取物。 5.耳部腫瘤:腫瘤壓迫耳部組織或影響耳部功能,導致耳鳴。通常需要手術治療。 出現耳部轟轟響的情況,應避免長時間處于噪音環境,不要自行挖耳。建議及時到正規醫院的耳鼻喉科就診,進行相關檢查,明確病因后,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治療。用藥需遵醫囑。
2024-10-14 11:42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申蘭闊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上述疾病可能屬于以下幾種情況:1.外耳道耵聹:可引起耳癢,疼痛,可伴有聽力減退,耳鳴,耳脹悶感,甚者眩暈,多于洗澡后或是進水后可加重.檢查可見外耳道耵聹堵塞.2.外耳道炎:局限性外耳道炎時,即長癤子時,可出現疼痛明顯,張口,咀嚼時加重,可有耳鳴,耳脹悶感.檢查可見耳廓牽拉痛及耳屏壓痛,外耳道軟骨部皮膚有局限性紅腫,潰破后可見流膿水.3.外耳道真菌病并感染:一般有耳內發癢及脹悶感,有時奇癢,以夜間為甚.合并感染者可引起外耳道腫脹,疼痛和流膿.檢查可見外耳道和鼓膜覆蓋有黃黑色或白色粉末狀或絨毛狀真菌.另外,不排除中耳的疾病:1.急性中耳炎:是中耳粘膜的急性炎癥,多為感冒引起,患者可表現為耳痛,耳脹悶感明顯.檢查可見:外耳道無異常,鼓膜可見不同程度的充血.2.分泌性中耳炎:上述疾病可能為分泌性中耳炎,它是以傳導性聾及鼓室積液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膿性炎性疾病.冬春季多發,是小兒及成人聽力下降的常見原因之一.它也可出現耳痛,耳內閉塞或脹悶感等不適,按壓耳屏時可緩解.同時可伴有耳鳴,及聽力下降等.建議您到耳鼻喉科醫院就診,行耳朵的局部檢查,必要時行聽檢查和聲導抗,或是鼻咽部電子鏡檢查,以確診,并及時治療.
2024-10-14 11:42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楊東銀 醫師
安都衛生院
一級
內科
-
中耳炎最常見的癥狀是耳內悶脹或堵塞感、聽力減退或耳鳴等,常發生于感冒后或不知不覺中發生。聽力減退,聽力下降、自聽增強。表現為轉動頭部可時而改善,時而堵塞。如只有一耳患病,可能長期不被察覺。急性者中耳炎會有持續性隱隱耳痛或時而抽痛,慢性中耳炎患者耳痛則不明顯或伴有耳內閉塞或悶脹感,按壓耳屏可暫時減輕。多數為低調間歇性,如“劈啪”聲,嗡嗡聲及流水聲等。當頭部運動或打呵欠、擤鼻時,耳內可出現氣過水聲。中耳炎的危害也比較大,反復中耳炎會使鼓膜穿孔增大、中耳粘連硬化,使聽力進一步下降。如不適當用藥,另可引起內耳神經功能下降,導致更難醫治。中耳反復發炎可導致骨瘍型或膽脂瘤型中耳炎,骨頭受侵蝕時有可能導致面神經癱、腦膜炎、腦膿腫等顱內外并發癥,甚至有生命危險。所以患者要在癥狀比較輕的時候采取治療措施,以免耽誤最佳的治療時機。如果你有時間的話也可以點擊左側閃動按鈕詢問我,祝您早日康復。
2024-10-14 11:42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王慶松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醫生建議:你好,根據你的情況可能是中耳炎,建議用克拉霉素分散片適用于克拉霉素敏感菌所引起的下列感染:1.鼻咽感染。2.下呼吸道感染。3.皮膚軟組織感染。4.急性中耳炎、肺炎支原體肺炎、沙眼衣原體引起的尿道炎及宮頸炎等。成人口服,常用量一次250mg(1片),每12小時1次;重癥感染者一次500mg(2片),每12小時1次飲食宜清淡.忌食辛辣、生冷、油膩食物,祝早日康復。
2024-10-14 11:42
-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郭立軍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平時多注意,不要進行沒用的撓和扣耳朵!還有如果您半夜耳朵癢,那可能是因干燥,所以您就應減少洗澡次數,不要每天都洗.你是北方人的話,半夜耳朵氧可能是凍瘡的前兆.注意保曖!平時要記得用油性護膚品涂于耳上.排除霉菌性的病變·~~另外以下作為參考!(是復制來的資料)在耳朵的疾病中,耳垢栓塞,急性外耳炎及耳霉菌蠻常見的.耳朵的構造分為外耳,中耳及內耳.平常一般人看得見的是外耳的一部份,就是耳廓及外耳道靠外側部分.至於外耳道靠內側部位,則需利用專業的檢耳鏡或頭鏡才看得到.外耳道的盡頭就是耳膜.一般人較為迷惑的是耳垢該不該掏?耳垢是耳道外側的皮膚腺體分泌物,混合著脫落的表皮,耳毛而成,有呈黃褐色黏性油脂物(俗稱油耳,濕耳)或與耳道皮膚落屑混合形成乾硬塊(俗稱乾耳).耳垢具有潤滑外耳道皮膚,沾黏異物,阻擋昆蟲侵入,保溫,防水的功能,而且口部運動及耳道皮膚生長的運動方向,可以自動排出耳垢.只要不完全阻塞外耳道,只要有一小細縫,耳朵就聽得見聲音,并不需要掏挖耳朵.所以最好不要去掏耳朵,如果非要掏不可,頂多是等耳垢已經跑出外耳道口,很明顯看到,又很容易掏出時,才請別人用細棉花棒,先把棉花棒的棉花拉松,然后輕輕地,溫柔地把耳垢掏掉.有些人喜歡掏耳朵,結果不但沒掏乾凈,反而把耳垢推進耳道更深的地方,如此反反覆覆,日積月累就形成又硬又大的黑耳垢.一旦有一天洗頭時或游泳時,水跑進耳內,耳垢一吸到水就膨脹變大,把外耳道整個完全塞滿,結果不但聽不到聲音,甚至還會壓迫到外耳道的皮膚,產生劇烈耳痛.因為外耳道的皮膚很薄,皮下組織很少,耳垢脹大后和外耳道的骨頭內外夾攻,外耳道皮膚就被壓至腫脹的非常疼痛,非找醫師處理不可.幸運的話當場可以完全取出,運氣不好的只能部分取出,再加上點三天的耳垢軟化劑,等復診時再完全處理乾凈,至於外耳道另有發炎到很厲害,甚至破皮流血者,還要加上口服藥治療.要注意的是點耳劑要存放室溫下,不可放入冰箱,以免藥水溫度與體溫相差太大時,滴入耳內后會產生短暫眩暈.另外要注意的是點耳劑每次要點三到五滴才夠融化耳垢,否則點太少會變成好像在澆花,沒有效果,同時要注意耳藥水點三天后要趁耳垢成融化狀態時盡快復診,不要等到點完藥水后又隔了幾天才來復診,這樣拖久了會使得原本已被融化的耳垢又乾掉變成硬塊,枉費前幾天這麼努力的點耳藥水.耳朵癢的原因可以是耳垢,霉菌,過敏或太乾燥.常挖耳朵的人把耳垢隨時挖得光光的,耳朵皮膚變得太乾燥就會癢,癢就會想再挖,挖后又更癢,如此惡性循環就越來越糟.當不小心挖傷外耳道后,當時可能痛一下后就不痛了,也就不知道耳朵受傷.等隔一,兩天后耳朵就會變成很痛,這時早已忘了是兩天前挖耳自傷的因果.急性外耳炎會引發持續性耳朵灼熱痛,甚至同側頭痛,厲害的還會流膿.輕者可用滴劑或敷藥膏,重者還要加用抗生素,止痛劑才治得好.如果有得耳霉菌癥時,那耳朵更是癢死了,而且很會長耳垢,常常一,兩周后就長滿了整個外耳道.耳朵長霉菌的原因可以是環境的因素,耳膜破洞的分泌物及被傳染等.臺灣氣候溫濕,外耳道因洗頭,淋雨,游泳而跑進臟水,久沒清理就有機會長霉.本身有慢性中耳炎,膿從中耳破洞流到外耳道,沒有去治療,久了就會長霉.有香港腳(足癬)的人用手指摳腳長癬處止癢,之后沒有洗手又用手指去挖耳朵,就把足癬傳到外耳道上.上理發廳理發,不幸使用沒消毒乾凈的公用掏耳器械以致感染耳霉菌.耳霉菌癥治療很費時,這是因為外耳道霉菌癥的耳垢會緊附在表皮下,剝離非常困難,就算表層剝下了,殘留的根部依然會很快地蔓延起來.所以除了要找耳科醫師治療外,每天更要自己點藥水或擦藥膏,有耐心地治療至少兩周以上就會根治.外耳道的病癥有百分之八十是由掏耳得來的,最好不要掏,非得要掏也要小心輕柔地用拋棄式的棉花棒,而不要用重復使用的掏耳器.不掏耳朵可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外耳道疾病.
2024-10-15 0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