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希弘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面部神經麻痹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主要表現為面部表情肌癱瘓。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物理治療、中醫治療、手術治療等。 1. 藥物治療:常用藥物有潑尼松等糖皮質激素,可減輕炎癥和水腫;阿昔洛韋等抗病毒藥物,用于病毒感染引起的面神經麻痹;甲鈷胺等營養神經藥物,促進神經修復。使用藥物時務必遵醫囑。 2. 物理治療:包括超短波透熱療法、紅外線照射等,有助于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緩解癥狀。 3. 中醫治療:針灸治療能刺激穴位,疏通經絡;中藥調理可根據個體情況辨證論治。 4. 手術治療:對于保守治療無效或病情嚴重的患者,可考慮面神經減壓術等手術方式。 5. 康復訓練:如面部肌肉的按摩、表情肌的訓練等,有助于恢復面部肌肉功能。 面部神經麻痹的治療需要綜合考慮病情和患者個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并在治療過程中保持良好的心態,積極配合治療,促進康復。
2024-10-14 12:58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孟慶福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面癱是由于外傷,手術,面神經炎,占位性疾病等導致的單側或雙側面神經麻痹,表情肌癱瘓的一種疾病,多發生于單側.患病2年內沒有完全恢復的稱早期面癱,2年以上的稱晚期面癱.面部神經麻痹又叫面癱,該病起病急驟,其表現為口眼歪斜,言語不清,口角流涎等,中醫稱之為中風.現代醫學認為該病是由于腦血管阻塞,面部血液循環不暢,患部神經傳導失調所致.面部神經麻痹發病后,往往口眼歪斜,偏向一側,即一邊面痙攣較甚,癥狀較重,對側面部卻較輕.治療重點應在癥狀重的一邊,針灸手法采用深刺,重捻.取穴:合谷,太沖,頰車,地倉,迎香,風池,承漿,陽白,攢竹,印堂,四白.其中合谷,太沖為循經遠取法,兩穴對頭面的疾患最為有效,《百癥賦》說得好:“太沖瀉唇歪以速愈.”風池,翳風同屬少陽,有疏解風邪之效,并能祛風止痛;陽白,攢竹,四白,地倉,印堂,迎香,承漿,均有疏經調氣的作用.采用透穴法,還可以加強經氣的通調,如攢竹穿魚腰,地倉透頰車.《玉龍歌》說得清楚:“口眼歪斜最可嗟,地倉妙穴透頰車.”視情況需要,有時選擇一些阿是穴配合治療療效更佳.對側面部的癥狀較輕,其處理方法是:選取幾個必要的對應穴位,進針較淺,并采用輕針輕捻.總的來說,一般留針半小時為宜,拔出針后必須用艾條點燃溫灸,再進行局部按摩,使局部肌肉松弛,達到理順經絡的目的.每天針灸一次,10天為一療程.一般來說,按上述步驟進行針灸處理,一個療程左右可逐步治愈.
2024-10-14 12:58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王海龍 醫師
邢臺市威縣第二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內科
-
面部神經麻痹又叫面癱,該病起病急驟,其表現為口眼歪斜,言語不清,口角流涎等,中醫稱之為中風.面癱是由于外傷,手術,面神經炎,占位性疾病等導致的單側或雙側面神經麻痹,表情肌癱瘓的一種疾病.治療重點應在癥狀重的一邊,針灸手法采用深刺,重捻.取穴:合谷,太沖,頰車,地倉,迎香,風池,承漿,陽白,攢竹,印堂,四白.其中合谷,太沖為循經遠取法,兩穴對頭面的疾患最為有效,《百癥賦》說得好:“太沖瀉唇歪以速愈.”風池,翳風同屬少陽,有疏解風邪之效,并能祛風止痛;陽白,攢竹,四白,地倉,印堂,迎香,承漿,均有疏經調氣的作用.采用透穴法,還可以加強經氣的通調,如攢竹穿魚腰,地倉透頰車.《玉龍歌》說得清楚:“口眼歪斜最可嗟,地倉妙穴透頰車.”視情況需要,有時選擇一些阿是穴配合治療療效更佳.對側面部的癥狀較輕,其處理方法是:選取幾個必要的對應穴位,進針較淺,并采用輕針輕捻.總的來說,一般留針半小時為宜,拔出針后必須用艾條點燃溫灸,再進行局部按摩,使局部肌肉松弛,達到理順經絡的目的.每天針灸一次,10天為一療程.一般來說,按上述步驟進行針灸處理,一個療程左右可逐步治愈.祝早日康復!
2024-10-14 12:58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賀濤 主治醫師
河北省邢臺市威縣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內科
-
醫生建議:你說的這種情況,面神經麻痹的,建議你可以用甲鈷胺片和強的松片治療的追問:別的還有什么辦法嗎?請問醫生回答:您還可以去找中醫號脈診斷,用中藥治療的
2024-10-14 12:58
-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軒存旺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面癱是由于外傷,手術,面神經炎,占位性疾病等導致的單側或雙側面神經麻痹,表情肌癱瘓的一種疾病,多發生于單側.患病2年內沒有完全恢復的稱早期面癱,2年以上的稱晚期面癱.面部神經麻痹又叫面癱,該病起病急驟,其表現為口眼歪斜,言語不清,口角流涎等,中醫稱之為中風.現代醫學認為該病是由于腦血管阻塞,面部血液循環不暢,患部神經傳導失調所致.面部神經麻痹發病后,往往口眼歪斜,偏向一側,即一邊面痙攣較甚,癥狀較重,對側面部卻較輕.治療重點應在癥狀重的一邊,針灸手法采用深刺,重捻.取穴:合谷,太沖,頰車,地倉,迎香,風池,承漿,陽白,攢竹,印堂,四白.其中合谷,太沖為循經遠取法,兩穴對頭面的疾患最為有效,《百癥賦》說得好:“太沖瀉唇歪以速愈.”風池,翳風同屬少陽,有疏解風邪之效,并能祛風止痛;陽白,攢竹,四白,地倉,印堂,迎香,承漿,均有疏經調氣的作用.采用透穴法,還可以加強經氣的通調,如攢竹穿魚腰,地倉透頰車.《玉龍歌》說得清楚:“口眼歪斜最可嗟,地倉妙穴透頰車.”視情況需要,有時選擇一些阿是穴配合治療療效更佳.對側面部的癥狀較輕,其處理方法是:選取幾個必要的對應穴位,進針較淺,并采用輕針輕捻.總的來說,一般留針半小時為宜,拔出針后必須用艾條點燃溫灸,再進行局部按摩,使局部肌肉松弛,達到理順經絡的目的.每天針灸一次,10天為一療程.一般來說,按上述步驟進行針灸處理,一個療程左右可逐步治愈.外科治療主要針對晚期面癱.外科治療可以分為靜態治療和動力性治療.靜態治療主要是將闊筋膜成條狀移植于面部,治療后靜態情況下雙側面部表情對稱,但動態下患側不能隨健側運動.動力性治療一般分為二期,一期是將從患者小腿取下的神經與健側面神經吻合,移植神經末端置于患側,待6個月到1年神經從健側長入患側后,實施二期手術,即移植帶血管神經的肌肉,選擇的肌肉可以為股直肌,股薄肌,背闊肌等,治療3個月到1年后靜態與動態都可達到雙側表情的對稱.我們提出按骨骼肌肌肉內神經,血管,肌腱分布設計移植肌肉供區的理論,并觀察到股直肌神經,血管解剖恒定,口徑適合面部血管,神經,其肌肉的肌腱有利于維持移植肌瓣的正常肌張力以及面部口角復位固定,而且手術切除肌瓣方便,無血管,神經損傷,無肌肉供區功能障礙.經實施游離股直股動力性治療面癱的患者現已有21位.經施用上述手術方法,全部患者于術后1~3個月左右面部腫脹消退,靜態時雙側口角對稱,其中有兩位患者在術后8個月恢復了口角自主運動,其余均在術后10~12個月出現了自主的表情運動.面癱的治療總的說:第一是去除病因.第二是對癥治療,改善循環消除面神經水腫.第三是營養神經.對急性期的面神經炎一旦確診,應盡早抗病毒,用激素和對癥治療.如果耽誤了最佳治療時機,容易造成面癱后遺癥.過去對面癱,面癱后遺癥,面肌痙攣,三叉神經痛的傳統治療,都采用針灸,貼藥,拔罐,割治,火針,電針,理療,鼻塞藥,介入治療,面部注射藥物等及一些民間的土辦法如擦鱔魚血等.這些傳統的辦法,為中華民族的發展,興旺解除疾病,做出了重大的貢獻,是祖國醫藥定庫中的瑰定.但是,就治療面癱,面癱后遺癥,面肌痙攣,三叉神經痛等面部肌肉的疾病上卻有著它嚴重的,甚至不可克服的后遺癥,是造成大量病人一生極大痛苦的根源.面部肌肉都呈扁平,扁薄的皮肌和條狀的扁平肌,這些肌肉起自于顱骨的不同部位,分布在眼裂,口裂,鼻孔的周圍,呈扁平環形肌和扁平輻射形肌肉與周圍的肌肉組織聯結在一起.在這些肌肉收縮和舒張時,有開大和縮小眼,口,鼻孔的作用.同時牽動著面部皮膚活動,表現出喜,怒,哀,樂等各種表情,面部的肌肉大約有26塊之多.它們互相重疊在一起各有各的功能,如果在面部上針灸,拔罐,貼藥,電針,火針,面部注射營養神經的藥物,介入治療.這些治療方法,一定會造成這些肌肉的損傷,出血,纖維化及炎性反應========================
2024-10-15 03: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