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閆振文 副主任醫師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
三級甲等
神經科
-
腦癱的癥狀多樣,主要包括運動障礙、姿勢異常、肌肉無力、不自主運動、感覺認知障礙等。當身體出現異常時,應趕緊就醫,聽從醫生的指導進行診治,不宜擅自用藥。
2019-12-13 16:31
1.運動障礙:患兒肢體活動不協調,動作笨拙,難以完成精細動作,如拿筆、系扣子等。
2.姿勢異常:常見有頭部后仰、下肢伸直、上肢內旋等異常姿勢。
3.肌肉無力:四肢肌肉力量不足,無法支撐身體重量,影響站立和行走。
4.不自主運動:如手足徐動、震顫等。
5.感覺認知障礙:對觸覺、痛覺等感覺反應遲鈍,認知能力差,學習困難。
6.交流障礙:語言表達不清,理解能力差,難以與他人正常交流。
7.行為障礙:可能表現出多動、注意力不集中、情緒不穩定等。
總之,腦癱會給患兒的生活帶來諸多困難,但通過早期診斷和積極治療,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癥狀,提高生活質量。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楊東銀 醫師
安都衛生院
一級
內科
-
小兒腦癱的癥狀有運動障礙,姿勢障礙,語言障礙,視聽覺障礙,生長發育障礙,牙齒發育障礙,口面功能障礙,情緒和行為障礙,癲癇.
2016-07-30 09:34
1,運動障礙:腦癱兒童的運動能力低于同年齡的正常孩子,運動自我控制能力差,障礙程度輕的只是手,腳動作稍顯得不靈活或笨拙,嚴重的則雙手不會抓東西,雙腳不會行走,有的甚至不會翻身,不會坐起,不會站立,不會正常的咀嚼和吞咽.
2,姿勢障礙:腦癱兒童身體的各種姿勢異常,姿勢的穩定性差,在運動時或靜止時姿勢別扭,左右兩側不對稱,有些嚴重的病例頭常不能像正常的孩子那樣處于豎直正中位置,而是習慣于偏向一側,或者左右前后搖晃.
3,智力障礙:在所有的腦癱兒童中,智力正常的孩子約有1/4,智力輕度,中度不足的約占1/2,重度智力不足的約占有一席之地/4. 4,語言障礙:大多數的腦癱兒童可能伴有不同程度的語言障礙,有的表現為語言表達困難或構語困難,有的表現為發音不清或口吃,有的還表現為失語癥,即能理解別人的語言,但自己無法講話,這種情況尤其以手中徐動型的腦癱占比例為大.
5,視,聽覺障礙:不少腦癱兒童伴有近視或斜視,其中以內斜視為多見,聽力減退以徐動型腦癱較為多見.腦癱兒童往往對聲音的節奏辨別存在困難.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增沛 主治醫師
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
三級甲等
五官科
-
您好,腦性癱瘓的癥狀在嬰兒期表現,常以異常姿勢和運動發育落后為主訴。雖然患兒的腦損害或者腦發育異常是非進展性的,隨著腦損傷的修復和發育過程,其臨床表現常有改變。如嚴重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在嬰兒早期常表現為肌張力低下,以后逐漸轉變為肌張力增高。平衡功能障礙需嬰兒發育到坐甚至站立時才能表現出來。關節攣縮和脊柱畸形等繼發改變也是逐漸發展出來的。可以伴有癲癇、智力低下、感覺障礙、行為障礙等。對于腦癱的原因:引起腦性癱瘓的原因很多,但找不到原因者可能達1/3以上。有時一些病例也可能存在多種因素。產前因素最常見,包括遺傳和染色體疾病、先天性感染、腦發育畸形或發育不良、胎兒腦缺血缺氧致腦室周圍白質軟化或基底節受損等。圍產因素指發生在分娩開始到生后一周內的腦損傷,包括腦水腫、新生兒休克、腦內出血、敗血癥或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缺血缺氧性腦病等。圍產因素可能是引起早產兒腦癱的重要原因。晚期新生兒以后的因素包括從1周至3或4歲間發生的中樞神經系統感染、腦血管病、頭顱外傷、中毒等各種引起的非進行性腦損傷的病因。腦癱的治療,您可以采用中醫中藥治療,中醫治療腦癱這樣的腦部疾病具有它獨特的優勢,可供您參考。
2016-07-30 09:41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張建國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中醫科
-
通常是指在出生前到出生后一個月內由各種原因引起的非進行性腦損傷或腦發育異常所導致的中樞性運動障礙。臨床上以姿勢與肌張力異常、肌無力、不自主運動和共濟失調等為特征。病理改變與病因及發育中的腦對各種致病因素的易損傷性有關。妊娠早期致病因素主要引起神經元增殖和移行異常,可發生無腦回、巨腦回、多小腦回、腦裂畸形及神經元異位。在早產兒中最常見的病理改變是腦室周圍白質軟化和腦室周圍出血性梗塞。足月兒中的病理類型復雜多樣,常與缺氧缺血性腦損傷有關。大理石狀態則是在基底節和丘腦中出現神經元丟失和神經膠質增生,并伴有髓鞘化增加,從而呈現出大理石樣紋理,是核黃疸的典型改變,也見于缺氧缺血性腦損傷。
2016-07-30 09:47
-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谷印亮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理療科
-
一些遺傳代謝或變性病可能進展緩慢,如異染性腦白質營養不良、家族性痙攣性截癱等,這些病在早期與腦癱不易鑒別,可能誤診。戊二酸血癥1型易被誤認為運動障礙型腦癱,而精氨酸酶缺乏則易被誤認為雙側癱瘓型腦癱。對嬰兒期表現為肌張力低下者須與下運動神經元癱瘓鑒別,后者腱反射常減低或消失。嬰兒肌張力低下者還須特別注意除外遺傳代謝病。痙攣性雙癱有時還需與多巴-反應性肌張力不全鑒別。治療計劃應以最大限度地改善患兒功能并提高其生活質量為目標,盡可能減少繼發性關節畸形和軟組織攣縮,盡量推遲或避免手術治療。
2016-07-30 09:54
-
-
回答6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吳志全 主治醫師
河北醫科大學附屬平安醫院
二級甲等
兒科
-
醫生建議:新生兒往往有不明原因的尖聲哭叫,睡眠過多或過少,吸吮無力,咽下困難,易驚等。嬰兒期癥狀逐漸明顯,主要是不能按正常發育程序出現應有的運動功能和智力行為能力。部分患兒常有流口水,面容愚笨,智力低下,語言、聽力、視力障礙,牙齒齲齒。有的患兒皮膚過分白嫩,毛發黃褐色。
2016-07-30 10:02
-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
什么是腦癱? 小兒腦性癱瘓簡稱小兒腦癱,是一組在小兒早期即發病的非進行性癥侯群,表現為非陣發性的中樞性隨意肌功能受累,如肢體痙攣、姿勢控制異常和不隨意運動等,并可同時伴有癲癇、智力低下、語言和視覺障礙等。其發病率在我國尚無精確報道,圍外報道為1.5‰~5‰活嬰。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