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劉浩慶 醫師
肇慶市大旺開發區醫院
一級
全科
-
久坐后站不起來可能是由肌肉疲勞、關節問題、腰椎疾病、血液循環不暢、神經系統異常等原因引起。需要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來明確診斷和采取相應措施。 1. 肌肉疲勞:長時間久坐會導致腿部肌肉過度緊張和疲勞,影響站立。可通過適度的伸展運動、按摩來緩解。 2. 關節問題:如關節炎等,關節炎癥會導致關節活動受限。治療包括藥物治療,如布洛芬、雙氯芬酸鈉、塞來昔布等,以減輕炎癥和疼痛。 3. 腰椎疾病:腰椎間盤突出等可能壓迫神經,導致下肢無力。通常需要臥床休息、物理治療,嚴重時可能需要手術。 4. 血液循環不暢:久坐會使下肢血液循環變慢。應定時起身活動,促進血液流動。 5. 神經系統異常:某些神經系統疾病也可能導致此癥狀。需進行神經相關檢查,明確診斷后針對性治療。 總之,久坐后站不起來可能由多種原因引起,若癥狀持續或加重,應及時到正規醫院的骨科或神經內科就診,進行詳細檢查,以便明確原因,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
2024-10-22 17:57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楊東銀 醫師
安都衛生院
一級
內科
-
您好, 一、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牽引治療 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牽引療法是應用力學中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之間的關系,通過特殊的牽引裝置來達到治療目的的一種方法。 主要作用: (1)起腰部的固定和制動作用:牽引時,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平衡狀態下,受牽拉的腰部處于一個相對固定的正常列線狀態,腰部的運動范圍及幅度較臥床休息和佩帶腰圍時更進一步得以限制,以便于減輕或消除局部的充血、滲出、水腫等炎性反應。 (2)松弛腰背部肌肉:腰椎間盤突出癥,由于脊神經的受壓或受刺激,多伴有腰背部肌肉痙攣,這樣不僅導致了腰部的疼痛癥狀,而且還會構成腰椎的列線不正。牽引療法,可以逐漸使腰背肌放松,解除肌肉痙攣。 (3)恢復腰椎的正常列線:在牽引時,若將患者腰椎放置在生理曲線狀,隨著牽引時間的延長,列線不正的現象可以逐步恢復至正常。 (4)改善突出物與神經之間的關系:對于腰椎間盤突出癥輕型或早期的患者,牽引療法可使椎間隙逐漸被牽開,而有利于突出物的還納。對于病程相對較長的患者,牽引可合粘連組織和攣縮的韌帶、關節囊牽開使椎管間隙相應增寬,兩側狹窄的椎間孔也可同時被牽開,從而緩解或消除了對神經根的壓迫與刺激,對減輕下肢麻木和疼痛有較好效果 二、腰椎間盤突出癥急性期的物理療法 急性期常用的物理療法有: (1)短波、超短波療法:在起病的初期,為了改善患部的血液循環,消除可能產生的滲出、水腫等炎性反應,減輕因壓迫或刺激神經根而引起的疼痛,一般多采用短波、超短波電療法。治療時二個極板可在腰骶部對置或在腰骶部、患腿后側并置。溫熱量,每日1次,每次20-40分鐘。15-20次為1療程. (2)間動電療闔:可用小圓形電極,于腰骶部及沿坐骨宰經走行區逐點治療,密波2-5分鐘;疏刻波5分鐘;間升波5分鐘。每日1-2次,15-20次為1療程。 (3)超刺激電流療法:可用兩個8*12平方厘業大小的電極,一個橫置于骶部,另一個豎放于腰部,接通電源后,盡快把電量調至8-12毫安,待強烈的通電感消失后,在2-7分鐘內把電量再增加到18-23毫安。每次治療時間共15分鐘。每日或隔日1次,如有效,可繼續治療至6-12次。 三、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西式手法治療 這種手法治療是一種通過操作者的雙手,在患者骨關節部位進行推動、牽拉、旋轉等被動活動的一種治療方法。它以骨關節的功能解剖為治療基礎,以骨關節活動的生物力學原理為指導,采取相應的手法技術,以達到改善患者骨關節功能、緩解臨床癥狀的目的。 針對腰椎間盤突出癥,西式手法采用不同的輔助運動或被動生理運動,進行腰椎棘突或關節側的推壓、震動以及腰椎的旋轉、牽拉等手法,操作時可同進采用幾種手法,并根據患者病情應用1、2、3、4四級力度。其中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急性期、疼痛劇烈、應激性高的患者可用輕手法;慢性或關節活動功能有所障礙的患者用重手法。時間一般以每秒1-2次的頻率持續45秒、60秒或90秒。強度和時間可酌情選用。每一療程5-10次,2個療程之間休息10-20天。 四、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藥物治療 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藥物治療一般僅作為以緩解癥狀為主要目的的一種輔助性治療手段。 (1)對于疼痛癥狀難以忍受、不能平臥、不能入睡的患者可適當給予抗炎和止痛藥物口服;或者可用解痙鎮痛酊外涂,以緩解局部疼痛。盡量減輕患者的痛苦,有利于施行其它康復治療方法。 (2)在腰椎間盤突出癥急性期,脊神經根袖處水腫較為明顯,這不僅是引起劇烈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也可由此引起繼發性蛛網膜粘連。為了消除局部的反應性水腫,可靜脈滴注類固醇類藥物,服服雙氫克尿塞等利尿劑,靜脈加壓滴注甘露醇等脫水劑。 (3)對于在退行性改變基礎上發生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特別是老年患者,可以服用硫酸軟骨素A(康得靈),每日3次,每次8-12片,連服1個月左右;或者可用復方軟骨素片,其中主要成分為硫酸軟骨素A75毫克、制附子浸膏(相當于生藥250毫克)、白芍浸膏(相當于生藥40毫克)、甘草浸膏20毫克。用法用量與硫酸軟骨素A相同。若患者患腰椎間盤突出癥后已有不同程度的肌肉萎縮,可用維生素E,每日口服300毫克,分1次或3次口服。 五、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局部封閉療法 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局部封閉療法有穴位封閉和局部區域性封閉兩種。 (1)穴位封閉:兼有針灸及藥物的綜合治療作用,因此,比單純的針灸或單純的藥物治療有更明顯的止痛效果。常用的封閉穴位有三焦俞、腎俞、大腸俞、志室、足三里、環跳、委中、承山等穴位。常用的方法: 1、2%鹽酸魯卡因注射液4毫升,加醋酸強的松龍1毫升,混勻后,分注于上述穴位中的3-4個每5-7日封閉1次。3-5次為1療程。 2、維生素B12注射液1-3毫升,分注于上述穴位中的3-4個。每日封閉1次。10次為1療程。 3、5%葡萄糖或30%丹參液2-4毫升,分注于上述穴位中的3-4個,每日或隔日封閉1次。10-15次為1療程。此外,還有用維生素B1及復方當歸液等作為封閉液進行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穴位封閉。 (2)局部區域性封閉:可分淺部和深部封閉: 1、淺部封閉:封閉范圍包括腰背筋膜、腰肌起止點及棘上韌帶、棘間韌帶。一般要求結合壓痛點及精確的解剖部位進行。
2024-10-22 17:57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王海龍 醫師
邢臺市威縣第二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內科
-
本癥多見于神經根型頸椎病,是由質增生,或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根引起的,是要去看大夫作頸椎相關檢查結合下才能確診的.中醫對頸椎病,骨質增生,腰椎間盤突出病的治療有按摩,針灸,理療,推拿,中醫中藥的治療,目前多用中醫辨癥治療,著名的中醫專家鄧鐵濤說:“中醫的先進就是在不損傷任何機體的情況下,通過調理就可以治好疾病.”西藥是通過動物試驗用上人體,而中醫的經方,驗方則是人們的祖先經過幾百年或上千年在人體的反復驗證得出的經驗,治好后不復發的,.對于本病用中醫是完全可以治好的,至所以社會上有人說頸椎病治不好,是他們對中醫治療慢性病,病毒性病有很好的療效不了解,通過一個時間,人們就會通過實踐有所了解的.中醫的真正偉大才會被理解的,中醫治病和西醫是有區別的,一:中醫重視人的整體觀念,就是辨癥用藥。二:強調人體的自身修復功能,能在盡量保護人體的原來結構的基礎加以調理調節使其自然修復。三:中藥是個化學集團體,不是單味化學藥,是個整體作用,是多味藥協同作用,和特定作用(就是說某藥對某病有特殊的作用),四:重視人的后天功能,就是強調脾胃,肝腎的強健對人體生存衰老的生話質良。只要辨癥得地,用藥正確,不僅可以治好,并且復發率極低.治療本病的關鍵是選對大夫用對藥很重要的.從中醫角度上看中醫的某些病也是有特藥對特病的,只要找出這個病的特藥治好這個病就佝如鼓應桴的效應.如咽喉炎用咽喉草就是藥到病除的.生地,地骨皮,首烏合用治療牙根松動疼痛三五次用藥就可以解決了病痛的,如是用西藥花上千元也是無法解決的,中藥只用幾元錢就可以治好的.同樣的原理人們己找到了治療頸椎病的藥物,治好本病也可以也是應手可治好的.藕能止血來自煲廚,長期與疾病奮斗的一線大夫是最有經驗的,他們所作的處方和處方藥是很有效的.中醫很重視治末病,如患了動脈型頸椎病就會考慮到長期下去就會引起腦梗塞,腦缺血性病變,就會及早在治療頸椎病的同時預腦梗塞,腦缺血性病變的藥物,而西醫則是治己病,對末病是不能防治的,等到腦梗,缺血性病變再去用藥就木已成舟晚了,對病人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另一個方面人的頸椎有7個椎體,腰椎有5個椎體,發病的只是其中的一個或二個,西醫的手術只能取出病變的椎間盤,而不能防治其他的以后就不會發生病變,而中醫辨癥用藥就可以解決這些西醫不能解決的問題,可以在治療的同時防治其他椎體的退變,給患者體質一個修復康復的過程.所以是上等的治療方法,建議找專科大夫為你診治你的病可以是腰椎間盤有病引起的,建議看大夫作腰椎相關的檢查結合病癥確診,并及時的治療。
2024-10-22 17:57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軒存旺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醫生建議:腰疼有很多種類型,例如神經壓迫痛,腰肌勞損痛,風濕痛等,鑒于這情況我們建議你最好去拍個腰椎片或做個CT,不要做過于劇烈的運動,不要過度勞累,注意休息啊。追問:拍片后大夫說是骨質增生
2024-10-22 17:57
-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賀濤 主治醫師
河北省邢臺市威縣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內科
-
您好,腰腿痛化驗檢查(一)病史1.年齡與性別:性別在腰痛中無明顯差異,年齡在腰痛的診斷中有一定意義。青壯年易患損傷性腰痛;對老年人的劇烈腰痛,應想到轉移腫瘤;兒童則以脊柱結核及脊柱畸形為多見。2.職業:無特殊意義。3.創傷史:損傷性腰痛患者可有明確的扭傷、摔傷史,也可無創傷史,且后者占相當的比例。4.疼痛部位:疼痛有三種情況。(1)局部痛:常反映病變所在。如一側骶髂勞損,疼痛多在骶髂關節處。(2)轉移痛:骶髂關節感覺由骶1~2神經根支配,疼痛可轉移至臀部和股后部。(3)肌肉痙攣痛:肌肉保護性痙攣及牽拉骨膜可引起疼痛。急性腰痛常有骶棘肌痙攣。5.疼痛性質:應注意是銳痛還是鈍痛,與受傷有無關系;持續性疼痛多見于炎癥、腫瘤等,間歇性或放射性痛多見于椎間盤突出癥。6.疼痛與活動、勞累、姿勢、體位、氣候與時間(日、夜)等關節:如系勞累引起的疼痛,臥床后即好轉;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常訴說陰雨寒冷時節癥狀加重;癌癥引起的疼痛夜間加劇;椎管狹窄疾患者多伴有間歇性跛行。7.過去治療情況:如為脊柱骨折、腰骶勞損、腰椎間盤突出癥等,應查明曾作何治療,效果如何。8.其它情況:有無胃腸系、泌尿系和婦科疾患等。(二)一般檢查一般檢查是診斷腰痛最重要的步驟,必須認真、確實。檢查時應將上衣及長褲脫掉,注意背部、髖部、腹部等遠隔部位的檢查。對某些不肯定的體征反復檢查。例如對某些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往往經過幾次檢查才能明確病變性質和部位。對因疼痛不能活動的病人,不必過份強調系統檢查,否則不僅加重病人痛苦,也達不到預期目的。具體檢查方法及步驟如下。1.步態:觀察患者步態,雙下肢活動是否對稱,有無跛行,可估計病人疼痛程度。2.立位檢查(1)觀察脊柱有無后凸、前凸、側彎畸形,背肌是否痙攣。后凸分兩種:弧形后凸亦稱圓背,見于椎體骨骺炎、姿勢性后凸、類風濕性脊柱炎等;角狀后凸見于脊柱結核、椎體壓縮性骨折等。(2)自主運動范圍:囑患者作腰部前屈、后伸、側彎及左右旋轉活動。腰椎間盤突出時,常出現一兩個方向的運動受限;而脊柱結核時,脊柱各方向的活動均受限制。(3)拾物試驗:囑患者拾取一件放在地上的物品。腰椎有病變時,拾物須屈曲雙膝及髖關節而腰部挺直。脊柱結核患者多為陽性。3.仰臥位檢查(1)腹部觸診:注意有無腎下垂、腹膜后腫物、腰大肌寒性膿腫等。(2)直腿抬高試驗:檢查者一手握病人足跖部,使踝關節背屈,另手保持膝關節于伸直位,將下肢抬高,一般能舉高70度左右。注意兩側對比。如一側明顯低于對側,即為陽性。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常有患側直腿抬高試驗陽性,疼痛可沿大腿后側放射到足趾。(3)骨盆搖擺試驗:強屈髖膝二關節,使腰骶關節屈曲,作左右搖擺活動。搖擺時如肌肉有阻力和腰骶關節處疼痛,說明病變在腰骶部。(4)“4”字試驗:患側髖膝關節屈曲并外旋,將足外踝部置于另側伸直位的膝部,狀如“4”字。檢查者一手按住健側髂前上棘處,另一手將屈曲的膝部下壓。骶髂關節疾患時有疼痛。(5)唧筒柄試驗:檢查者一手按患側肩部,穩定上身,另手扶患肢膝部,使屈肢屈髖屈膝,然后向下按壓膝部,強使髖關節屈曲內收。骶髂關節病變時該部位出現疼痛。(6)周圍神經檢查:根據病情需要,檢查下肢和會陰部的皮膚感覺、肌力、膝腱、跟腱反射和病理反射等。4.俯臥位檢查患者俯臥,除去枕頭,頭部偏向一側,兩上肢伸直平放于身體兩旁。(1)壓痛點:局部壓痛部位大多為病變所在的部位。先以手掌,自頸椎至骶椎依次按壓,在有壓痛的部位,再以拇指仔細檢查,確定主要壓痛點的位置。同時注意疼痛的程度和范圍,是否放射及放射的部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壓痛點多在棘旁約2cm處,且常伴有向下肢后外側的放射痛,可直達足跟或足趾。下腰部軟組織損傷時,疼痛也可向下肢放射,但范圍模糊,一般不超過膝關節。(2)股神經牽拉試驗:一側下肢伸直,使患側下肢向后過度伸展。在腰3~4椎間盤突出時,沿股神經有放射性痛,是為陽性。應注意除外骶髂關節、股四頭肌及腰大肌膿腫等病變。(3)奴夫卡因試驗:在痛點注射0.5%~1%普魯卡因10~20毫升,若系肌肉、韌帶勞損,疼痛暫時消失,而骨髂病變或椎間盤突出癥引起的腰痛則無效。(三)影象檢查1.平片檢查:脊柱各段的攝片一般包括前后位和側位,根據需要拍照左、右斜位片。平片檢查不能診斷腰部軟組織損傷和腰椎間盤突出癥。因此一般軟組織損傷性腰痛患者不需常規拍攝X線片。對疑有骨性病變的患者,如骨折、結核、腫瘤、椎弓峽部不連與脊柱滑脫等,則應進行平片檢查。2.體層攝影:體層攝影又稱斷層攝影,用以拍攝體內任何一層組織的影象。對椎體內較小的病變,平片不能確診時可用體層攝影。腰椎的矢狀面斷層片可較清楚地顯示椎管的矢狀徑,有助于椎管狹窄癥的診斷。3.脊髓造影:將造影劑注入脊髓蛛網膜下腔,通過X線透視與攝片觀察椎管內病變。造影劑有一定的刺激性,有時會給病人帶來難以忍受的痛苦,甚至引起馬尾神經損害,故須嚴格掌握適應證,慎重使用。一般用于診斷椎管內腫瘤、高位椎間盤突出和嚴重的椎管狹窄癥等。4.CT檢查:CT之全稱為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CT是一種損傷較小而分辨率高的檢查方法。因其能顯示脊柱的橫斷面,故可發現結核、腫瘤的早期病灶,并有助于腰椎管狹窄癥和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診斷。5.磁共振成象(MRI)檢查:磁共振成象是利用強磁場的作用,使體內氫原子核發生旋轉和定向排列,取消磁場后,這些氫原子回復到原來位置。這一過程經電腦處理,顯示出被檢查部位的組織影象。脊柱各層組織的影象不同:椎體皮質骨亮度低;松質骨內含脂肪及骨髓,亮度相對較高;髓核顯示中等亮度;纖維環圍繞髓核呈黑色圖;后縱韌帶和黃韌帶為纖維組織,呈黑色低亮度影象。硬膜外脂肪組織顯示高亮度的白色影像;硬膜囊、神經根、神經根鞘、馬尾神經等均為不同程度的低亮度結構;小關節因有滑液,故呈高亮度的線條狀。因此在脊柱的矢狀斷面上,可顯示各層組織的直接影像。腰腿痛不是一種病,而是一組癥候群,可由多種原因引起。腰痛為多發病,常與腿痛同時存在,在體力勞動者中發生率較高,如搬運工、井下礦工、木工和汽車司機等。在部隊,腰腿痛也是指戰員最易患的病癥之一,工程兵、坦克兵和步兵等兵種發生率尤高;值得注意的是,從事機關工作、長期伏案工作的人員中,腰腿痛也是常見病。因此,深入研究腰腿痛的防治,使傷病員迅速恢復勞動力,是亟待解決的重要任務。了解腰部的解剖結構,對探討病因、診斷和進行防治有重要作用。腰部的骨骼結構是由5個腰椎骨、骶骨和兩側骼骨構成。第5腰椎和骶椎構成腰骶關節,此處負重量大,是活動度大的腰椎與固定的骶椎相交處,承受的壓力較大,易患勞損。骶椎上沿與水平線的交角稱為腰骶角,正常為45°~45°。椎骨間有椎間盤。椎間盤由髓核、纖維環和軟骨板三部分構成。軟骨板在椎體和髓核之間彼此相聯系。纖維環由膠原纖維、彈力纖維和纖維軟骨形成,呈層狀排列,各層纖維的方向彼此交錯牢固地附著在椎體上,這樣可以限制髓核在負重壓力下產生的移位,也可限制椎體的過度扭轉和滑移活動。髓核是粘液樣膠體物質,為纖維和軟骨板所包繞,其中含有大量水份和粘多糖復合物,有極強的吸水性能,使椎間盤具有一定的彈性,其主要功能為傳遞壓力和吸收震蕩。除椎間盤外,相鄰兩椎間尚有兩個后關節突關節相聯系。后關節突關節即椎間小關節,是滑膜關節,在腰部關節面呈矢狀排列。椎間小關節的移位、增生等病理改變,在腰腿痛的發病中占有重要地位。脊柱的各椎骨之間有很多韌帶相聯系,主要有以下諸韌帶:前縱韌帶上自枕骨,下至骶骨,與各椎體前側緊密相連;后縱韌帶上起樞椎,下達骶骨,位于各椎體后側,較前縱韌帶薄弱;黃韌帶位于相鄰二椎板之間,構成椎管后壁的一部分;棘上韌帶位于各棘突頂端;棘間韌帶連接相鄰二棘突的深部。這些韌帶的共同作用是聯系和穩定脊椎。有三組肌肉維持脊柱的穩定并協調脊柱的各項活動。(一)背側組:包括背闊肌、骶棘肌、多裂肌等,可使脊柱背伸、側屈,并保持脊柱的直立位。(二)前側組:包括腹內、外斜肌和腹直肌,是脊柱的屈肌。(三)外側組:包括腰大肌和腰方肌,腰大肌和骼肌是屈髖的主要肌肉,當下肢固定時,其收縮可使脊柱前屈。腰方肌的作用為使脊柱側屈。脊柱的旋轉活動則是各組肌肉協調作用的結果。
2024-10-22 19: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