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許宗彥 主治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痔瘡是一種常見的肛腸疾病,發病原因較多,如不良飲食習慣、久坐久站、便秘、妊娠等。治療痔瘡的藥品主要有外用栓劑、膏劑、口服藥物等。常見的有馬應龍麝香痔瘡膏、肛泰栓、地奧司明片等。 1.外用栓劑:肛泰栓具有涼血止血、清熱解毒等作用,使用時直接塞入肛門,能在局部發揮藥效,緩解痔瘡引起的腫脹、疼痛等癥狀。 2.外用膏劑:馬應龍麝香痔瘡膏可清熱燥濕、活血消腫,涂抹于患處,能減輕肛門瘙癢、疼痛等不適。 3.口服藥物:地奧司明片能增強靜脈張力,改善微循環,減輕痔核的水腫。 4.坐浴藥物:高錳酸鉀溶液稀釋后坐浴,有消毒殺菌、減輕炎癥的效果。 5.潤腸通便藥:乳果糖口服溶液可改善便秘,減少因排便困難對痔瘡的刺激。 痔瘡患者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久坐久站,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若癥狀嚴重,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應及時到正規醫院就診。
2024-10-22 16:02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希弘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您好:請問有無疼痛、出血的癥狀?痔瘡是指直腸下端粘膜和肛管皮膚下的直腸上、下靜脈叢擴張、迂曲而形成的團塊,當發生脫垂或出血等臨床癥狀時稱為痔瘡。痔瘡的形成主要是因腹腔壓力增高,影響直腸和肛管的血液循環,血液回流受阻。如大便干結、大便次數增多、大便時間過長、久坐、腹部腫瘤、肝硬化門靜脈壓力增高、長期咳嗽、久病體虛、中氣不足、飲酒、習食辛辣燥熱食品、婦女妊娠、分娩等。根據發病部位不同,痔瘡可分為內痔、外痔、混合痔。又根據病變不同分為三期:其主要表現是大便后出血、疼痛、痔核脫出、發炎、水腫、嵌頓。痔瘡的治療有多種方法,如傳統的手術、套扎、枯痔、激光、冷凍、外敷等,近年來各種治療儀也紛紛應用于臨床。痔瘡的預防保健措施痔瘡的發病率很高,痔瘡患者經手術治療或其它療法治療后,復發率亦較高。究其原因,除治療不徹底外,不注意預防痔瘡的發生,也是重要的因素,預防痔瘡的發生,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加強鍛煉:經常參加多種體育活動如廣播體操、太極拳、氣功等,能夠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減少疾病發生的可能,對于痔瘡也有一定的預防作用。這是因為體育鍛煉有益于血液循環,可以調和人體氣血,促進胃腸蠕動,改善盆腔充血,防止大便秘結,預防痔瘡。另一方面可以用自我按摩的方法改善肛門局部血液循環。方法有兩種:一種是臨睡前用手自我按摩尾骨尖的長強穴,每次約5分鐘,可以疏通經絡,改善肛門血液循環;另一種方法是用意念,有意識地向上收縮肛門,早晚各1次,每次做30次,這是一種內按摩的方法,有運化瘀血,鍛煉肛門括約肌,升提中氣的作用。經常運用,可以改善痔靜脈回流,對于痔瘡的預防和自我治療均有一定的作用。2.預防便秘:正常人每日大便1次,大便時間有早、中、晚飯后的不同習慣。正常排出的大便是成形軟便,不干不稀,排便時不感到排便困難,便后有輕松舒適的感覺,這表明胃腸功能良好。如果大便秘結堅硬,不僅排便困難,而且由于糞便堆積腸腔,肛門直腸血管內壓力增高,血液回流障礙而使痔靜脈叢曲張形成痔瘡。為防止大便秘結,應注意以下幾點:①合理調配飲食。既可以增加食欲,糾正便秘改善胃腸功能,也可以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日常飲食中可多選用蔬菜、水果、豆類等含維生素和纖維素較多的飲食,少含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芥末、姜等。②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健康人直腸內通常沒有糞便,隨晨起起床引起的直立反射,早餐引起的胃、結腸反射,結腸可產生強烈的“集團蠕動”,將糞便推入直腸,直腸內糞便蓄積到一定量,便產生便意。所以最好能養成每天早晨定時排便的習慣,這對于預防痔瘡的發生,有著極重要的作用。有人認為晨起喝1杯涼開水能刺激胃腸運動,預防便秘。另外,晨起參加多種體育活動,如跑步、做操、打太極拳等都可以預防便秘。當有便意時不要忍著不去大便,因為久忍大便可以引起習慣性便秘。排便時蹲廁時間過長,或看報紙、或過分用力,這些都是不良的排便習慣,應予糾正。③選擇正確治療便秘的方法。對于一般的便秘病人,可以采用合理調配飲食,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加以糾正。對于頑固性便秘或由于某種疾病引起的便秘,應盡早到醫院診治,切不可長期服用瀉藥或長期灌腸。因長期服用瀉藥不僅可以使直腸血管充血擴張,還可以導致胃腸功能紊亂。長期灌腸,會使直腸粘膜感覺遲鈍,排便反射遲鈍,加重便秘,反而有利于痔瘡的發生。因此若患有頑固性便秘須在有經驗的專科醫師指導下正確治療。3.注意孕期保健:婦女妊娠后可致腹壓增高,特別是妊娠后期,下腔靜脈受日益膨大的子宮壓迫,直接影響痔靜脈的回流,容易誘發痔瘡,此種情況在胎位不正時尤為明顯。因此懷孕期間應定時去醫院復查,遇到胎位不正時,應及時糾正,不僅有益于孕期保健,對于預防痔瘡及其他肛門疾病,也有一定的益處。另外懷孕婦女一般活動量相對減少,引起胃腸功能減弱,糞便停留于腸腔,糞便中的水分被重吸收,引起大便干燥,誘發痔瘡。因此懷孕期間應適當增加活動。避免久站、久坐,并注意保持大便的通暢,每次大便后用溫水熏洗肛門局部,改善肛門局部血液循環,對于預防痔瘡是十分有益的。4.保持肛門周圍清潔:肛門、直腸、乙狀結腸是貯存和排泄糞便的地方,糞便中含有許多細菌,肛門周圍很容易受到這些細菌的污染,誘發肛門周圍汗腺、皮脂腺感染,而生瘡癤、膿腫。女性陰道與肛門相鄰,陰道分泌物較多,可刺激肛門皮膚,誘發痔瘡。因此,應經常保持肛門周圍的清潔,每日溫水熏洗,勤換內褲,可起到預防痔瘡的作用。5.其它:腹壓增高,可以使痔靜脈回流受阻,引起痔瘡。臨床上引起腹壓增高的疾病很多,如腹腔腫瘤壓迫腹腔內血管,可以使痔靜脈回流受阻,引起痔瘡。肝硬變引起的門靜脈高壓癥,可致肛門直腸血管擴張,而引起痔瘡,此時應首先治療肝硬變。不應急于治療痔瘡,因為肝硬變緩解后痔瘡癥狀是可以改善的。預防痔瘡的方法很多,只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認真去做,不僅可以預防和減少痔瘡的發生,對于已經患有痔瘡的病人,也可以使其癥狀減輕,減少和防止痔瘡的發作。
2024-10-22 16:02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黃飛龍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婦產科
-
您好,可能是有了一定的好轉。痔瘡的預防保健措施痔瘡的發病率很高,痔瘡患者經手術治療或其它療法治療后,復發率亦較高。究其原因,除治療不徹底外,不注意預防痔瘡的發生,也是重要的因素,預防痔瘡的發生,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加強鍛煉:經常參加多種體育活動如廣播體操、太極拳、氣功等,能夠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減少疾病發生的可能,對于痔瘡也有一定的預防作用。這是因為體育鍛煉有益于血液循環,可以調和人體氣血,促進胃腸蠕動,改善盆腔充血,防止大便秘結,預防痔瘡。另一方面可以用自我按摩的方法改善肛門局部血液循環。方法有兩種:一種是臨睡前用手自我按摩尾骨尖的長強穴,每次約5分鐘,可以疏通經絡,改善肛門血液循環;另一種方法是用意念,有意識地向上收縮肛門,早晚各1次,每次做30次,這是一種內按摩的方法,有運化瘀血,鍛煉肛門括約肌,升提中氣的作用。經常運用,可以改善痔靜脈回流,對于痔瘡的預防和自我治療均有一定的作用。2.預防便秘:正常人每日大便1次,大便時間有早、中、晚飯后的不同習慣。正常排出的大便是成形軟便,不干不稀,排便時不感到排便困難,便后有輕松舒適的感覺,這表明胃腸功能良好。如果大便秘結堅硬,不僅排便困難,而且由于糞便堆積腸腔,肛門直腸血管內壓力增高,血液回流障礙而使痔靜脈叢曲張形成痔瘡。為防止大便秘結,應注意以下幾點:①合理調配飲食。既可以增加食欲,糾正便秘改善胃腸功能,也可以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日常飲食中可多選用蔬菜、水果、豆類等含維生素和纖維素較多的飲食,少含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芥末、姜等。②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健康人直腸內通常沒有糞便,隨晨起起床引起的直立反射,早餐引起的胃、結腸反射,結腸可產生強烈的“集團蠕動”,將糞便推入直腸,直腸內糞便蓄積到一定量,便產生便意。所以最好能養成每天早晨定時排便的習慣,這對于預防痔瘡的發生,有著極重要的作用。有人認為晨起喝1杯涼開水能刺激胃腸運動,預防便秘。另外,晨起參加多種體育活動,如跑步、做操、打太極拳等都可以預防便秘。當有便意時不要忍著不去大便,因為久忍大便可以引起習慣性便秘。排便時蹲廁時間過長,或看報紙、或過分用力,這些都是不良的排便習慣,應予糾正。③選擇正確治療便秘的方法。對于一般的便秘病人,可以采用合理調配飲食,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加以糾正。對于頑固性便秘或由于某種疾病引起的便秘,應盡早到醫院診治,切不可長期服用瀉藥或長期灌腸。因長期服用瀉藥不僅可以使直腸血管充血擴張,還可以導致胃腸功能紊亂。長期灌腸,會使直腸粘膜感覺遲鈍,排便反射遲鈍,加重便秘,反而有利于痔瘡的發生。因此若患有頑固性便秘須在有經驗的專科醫師指導下正確治療。3.注意孕期保健:婦女妊娠后可致腹壓增高,特別是妊娠后期,下腔靜脈受日益膨大的子宮壓迫,直接影響痔靜脈的回流,容易誘發痔瘡,此種情況在胎位不正時尤為明顯。因此懷孕期間應定時去醫院復查,遇到胎位不正時,應及時糾正,不僅有益于孕期保健,對于預防痔瘡及其他肛門疾病,也有一定的益處。另外懷孕婦女一般活動量相對減少,引起胃腸功能減弱,糞便停留于腸腔,糞便中的水分被重吸收,引起大便干燥,誘發痔瘡。因此懷孕期間應適當增加活動。避免久站、久坐,并注意保持大便的通暢,每次大便后用溫水熏洗肛門局部,改善肛門局部血液循環,對于預防痔瘡是十分有益的。4.保持肛門周圍清潔:肛門、直腸、乙狀結腸是貯存和排泄糞便的地方,糞便中含有許多細菌,肛門周圍很容易受到這些細菌的污染,誘發肛門周圍汗腺、皮脂腺感染,而生瘡癤、膿腫。女性陰道與肛門相鄰,陰道分泌物較多,可刺激肛門皮膚,誘發痔瘡。因此,應經常保持肛門周圍的清潔,每日溫水熏洗,勤換內褲,可起到預防痔瘡的作用。5.其它:腹壓增高,可以使痔靜脈回流受阻,引起痔瘡。臨床上引起腹壓增高的疾病很多,如腹腔腫瘤壓迫腹腔內血管,可以使痔靜脈回流受阻,引起痔瘡。肝硬變引起的門靜脈高壓癥,可致肛門直腸血管擴張,而引起痔瘡,此時應首先治療肝硬變。不應急于治療痔瘡,因為肝硬變緩解后痔瘡癥狀是可以改善的。預防痔瘡的方法很多,只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認真去做,不僅可以預防和減少痔瘡的發生,對于已經患有痔瘡的病人,也可以使其癥狀減輕,減少和防止痔瘡的發作。
2024-10-22 16:02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強 醫師
濰坊市人民醫院
三級甲等
普內科
-
建議:痔的初期治療只要注意飲食,保持大便通暢,預防出現并發癥等。當痔塊出血、痔塊脫出或疼痛時,需到醫院處理,可根據痔的大小采用硬化劑注射、手術切除等等.輕度痔瘡的治療方法原則上以非手術療法為主,同時應每天堅持熱水坐浴;保持大便通暢;嚴重或伴有炎癥時,應臥床休息,用抗生素治療,外敷藥膏;血栓性外痔伴有劇痛時,應在局麻下作梭形切口,取出血栓,每日1次用1:5000高錳酸鉀溶液坐浴.痔瘡的治療首先要保持大便通暢,進食易消化、少含渣滓的食物。飲食應粗細搭配,少飲濃茶、咖啡、酒類及少進辛辣食物,以減少對肛管的刺激。建議用藥:麝香痔瘡栓: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止血生肌。用于大腸濕熱盛所致的大便出血,血色鮮紅,肛門灼熱疼痛;各類痔瘡和肛裂見上述癥候者。地榆槐角丸:疏風潤燥,涼血瀉熱。用于痔瘡便血,發炎腫痛。
2024-10-22 16:02
-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軒存旺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①內痔的治療有內治和外治。內治見出血明顯者用清熱涼血祛風法,脫出明顯者用補氣升提法,腫脹癢痛明顯者用清熱祛風、除濕活血法,便秘者用通腑泄熱法或補血養血法。外治用熏洗法、外敷法、塞藥法、枯痔法等;②外痔可以內治,出現腫痛時用清熱除濕、活血散瘀法,出血明顯者用清熱涼血法;外治常用熏洗法、外敷法等;③混合痔其內治和外治的方法與內痔相同。用于內、外痔出血、腫脹癢痛的非處方藥如地榆槐角丸,槐角丸等。用于痔瘡外治的非處方藥如痔瘡外洗藥、馬應龍麝香痔瘡膏等。 〖藥名〗地榆槐角丸 〖功能與主治〗疏風潤燥,涼血瀉熱。用于痔瘡便血,發炎腫痛。 〖禁忌證〗孕婦忌服。 〖藥物相互作用〗忌食辛辣。 〖組成與規格〗地榆(炭),槐角(蜜炙),槐花(炒),大黃,黃芩,地黃,當歸,赤芍,紅花,防風,荊芥穗,枳殼(麩炒)。每丸9克。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1丸,每日2次。 〖藥名〗槐角丸 〖功能與主治〗涼血止血。肛裂、痔瘡、慢性結腸炎、肛瘺、肛痛、潰瘍性結腸炎等見出血癥狀者可以選用。 〖禁忌證〗便秘、腸胃虛寒者不宜用。 〖組成與規格〗槐角(炒),地榆(炭),黃芩,枳殼(炒),當歸,防風。大蜜丸每丸9克。 〖用法用量〗口服。水蜜丸每次6克,小蜜丸每次9克,大蜜丸每次1丸,每日2次。 〖藥名〗痔瘡外洗藥 〖功能與主治〗祛毒止癢,消腫止痛。用于痔漏、肛門痛癢。 〖藥物相互作用〗忌食辛辣食物。 〖組成與規格〗芒硝,花椒,防風,黃連,魚腥草,五倍子,甘草。每袋50克。 〖用法用量〗外用。裝入布袋,煎水熏洗。 〖藥名〗馬應龍麝香痔瘡膏 〖功能與主治〗清熱解毒,去腐生肌。用于痔瘡腫痛,肛裂疼痛。 〖慎用證〗孕婦慎用。 〖組成與規格〗麝香,牛黃,珍珠,琥珀,硼砂,冰片,爐甘石。 〖用法用量〗外用。取適量涂搽患處。腹瀉腹瀉是指排便次數增多,超出原有的習慣頻率,糞便稀薄,容量或重量增多,或排膿血便;急性腹瀉者起病急,排便頻繁,病程在2個月內;慢性腹瀉的病程持續或反復發生超過2個月;持續性腹瀉指腹瀉嚴重,每日超過1000克;里急后重癥狀是一種便意頻繁,常伴排便不凈的感覺與疼痛。按致病因素分類,腹瀉有以下幾種:①胃原性腹瀉,由胃酸過少或缺乏引起;②腸原性腹瀉,系由腸道感染、腸道炎癥、腸道腫瘤、腸道消化或吸收障礙、食物中毒、化學品藥物中毒等引起;③內分泌紊亂性腹瀉;④功能性腹瀉。起病急劇伴有發熱、腹瀉次數頻繁者多考慮是腸道感染引起,應給與抗感染治療,不應該用止瀉藥。慢性、非感染性腹瀉在針對病因治療的同時,可以應用止瀉藥,以防止機體過度脫水、水鹽代謝失調、消化障礙、營養障礙等。腸道疾病引起的嚴重疼痛在明確診斷的前提下,可以酌用解痙藥,如654-2、普魯本辛等,青光眼、前列腺肥大者慎用(解熱止痛藥或鎮痛藥無效)。中醫將腹瀉分為①食滯胃腸(腹痛腸鳴,瀉后痛減,便中挾有未消化食物,脘腹脹滿,厭食,舌苔厚膩;治療用消食導滯法);②脾胃虛弱(大便時溏時瀉,稍進油膩之物則病重,腹脹食少,面黃肢倦,舌淡苔白;治療用健脾益胃法);③腎陽虛衰(腹瀉多在黎明之時發生,腹部作痛,腸鳴即瀉,瀉后則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軟,舌淡苔白;治療用溫腎健脾、固澀止瀉法)及④感受外邪(有感受寒濕(風寒)及感受濕熱之分。感受寒濕者,腹瀉清稀,甚則如水樣,腹痛腸鳴,脘悶食少,口不渴,或兼惡寒發熱、鼻塞頭痛、肢體酸痛、舌苔白膩,治療用解表散寒、芳香化濕法;感受濕熱者,腹瀉腹痛,瀉下急迫,或瀉而不爽,糞色黃褐而腥臭,肛門灼熱,煩熱口渴,小便量少色黃,舌苔黃膩,脈濡數或滑數,治療用清熱利濕法,如葛根芩連片、香連片等)。細菌性痢疾 細菌性痢疾簡稱菌痢,是由痢疾桿菌引起的腸道傳染病。常年散發,是夏秋多見的常見病、多發病。傳染源是患者及帶菌者,病菌通過污染食物或飲水而經口傳染。 一、急性菌痢 1.普通型(典型) 起病急,畏寒、發熱、腹痛(陣發性絞痛或鈍痛)、腹瀉(每天10次以上,初為糊狀或稀水便,1~2日內轉為黏液膿血便,每次量少、黏稠、鮮紅色或粉紅色),里急后重明顯;左下腹壓痛,腸鳴音亢進。常持續1~2周后緩解或自愈,也可變為慢性。重癥患者(年老體弱者)每日腹瀉可達30次以上,以至大便失禁,常伴有脫水、神志模糊、循環衰竭等。 2.輕型(非典型) 無明顯發熱,腹瀉一日數次,黏液稀便,無膿血,腹痛輕。數日后不治自愈,亦可演變為慢性。 3.中毒型 多見于2~7歲兒童,起病急驟,突然高熱,驚厥,嗜睡,昏迷,迅速發生循環、呼吸衰竭。腸道癥狀常不明顯(經灌腸或肛拭糞檢方可發現異常)。根據中毒癥狀的主要表現分為:①休克型(早期精神萎靡,面色蒼白,四肢冷,脈細速,呼吸急促;后期出現紫紺,皮膚花紋,血壓降低,脈細難觸及,少尿或無尿,不同程度意識障礙等);②腦型(劇烈頭痛,反復嘔吐,血壓偏高,驚厥,昏迷和呼吸衰竭;開始時呼吸節律不齊、深淺不勻,隨后可出現雙吸氣、嘆息樣呼吸、下頜呼吸及呼吸暫停;可見瞳孔忽大忽小,繼而兩側不等大,對光反應遲鈍、消失,常因呼吸驟停而死亡);③混合型(兼有以上兩型表現,最為兇險)。 二、慢性菌痢 病程長達2個月以上者為慢性菌痢。病程延長原因:①急性期治療不及時,不徹底;②抵抗力低下(營養不良,有胃腸道疾患或腸寄生蟲病等);③耐藥菌株感染。 慢性菌痢可分為3型:①慢性遷延型(急性菌痢遷延不愈,有輕重不等的痢疾癥狀。大便成形或較稀,帶黏液,偶有膿血便或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左下腹有壓痛,乙狀結腸增粗可捫及,因長期腹瀉可致營養不良、貧血、乏力);②急性發作型(有急性菌痢史,急性期后癥狀不明顯。因受涼,進食生冷或勞累等誘因引起急性發作,有腹痛、腹瀉和膿血便,而發熱等毒血癥狀不明顯);③慢性隱匿型(有痢疾史,無臨床癥狀,乙狀結腸鏡檢見慢性菌痢改變,大便培養陽性)。 一、急性菌痢 1.支持與對癥治療 臥床休息。腸道傳染病隔離。進流質、半流質易消化飲食。高熱、嘔吐、失水者可靜脈或口服補液。腹痛明顯者,酌用解痙藥。 2.病原治療 選用抗菌藥,劑量要足,療程不短于5~7天。可選用:①喹酮類,如吡哌酸、氟哌酸及氟嗪酸(處方藥)。②慶大霉素,卡那霉素(處方藥),兩藥口服,療效亦好。③呋喃唑酮(痢特靈)成人0.1g,日4次;兒童10mg/kg/日,分3~4次服;④黃連素和中草藥治療,黃連素0.2~0.4g,日4次,兒童酌減。生大蒜口服也有療效。 二、中毒型菌痢 應送醫院腸道傳染科急癥治療。 三、慢性菌痢 應采取以抗菌治療為主的綜合性措施。 1.增強機體抵抗力 生活規律,飲食應易消化、富營養、少刺激。積極治療胃腸道疾患及腸道寄生蟲病。 2.抗菌治療 ①選急性期有效或未曾用過的抗菌藥物,聯合用藥或交叉用藥2~3療程,每一療程延長到10~14天。 3.處理腸道菌群失調和腸功能紊亂 慢性菌痢長期使用抗菌藥物,常有腸道菌群失調,應予調整。應限制乳類及豆制品,限制動物蛋白食品;口服乳酶生或乳酸桿菌制劑可促進腸道菌群恢復正常。 采取以切斷傳播途徑為主的綜合措施:①管理傳染源(隔離治療至癥狀消失后1周或兩次糞便培養陰性);②切斷傳播途徑(加強對飲水、食品和糞便的管理;注意個人衛生,飯前便后洗手)。嬰幼兒腹瀉 嬰幼兒腹瀉又稱為嬰兒腹瀉、幼兒腹瀉、小兒腹瀉。是由多種病因引起的綜合征。主要癥狀為腹瀉、嘔吐、以及水、電解質平衡紊亂。發病年齡多在2歲以內,夏秋季發病最多。人工喂養及營養不良小兒易發生。根據病因可分為:①腸炎,由病原微生物直接引起者,但不包括有腹瀉癥狀的法定傳染病;②非感染性腹瀉,由腸道外感染、飲食不當、其它原因或不明原因引起者。根據腹瀉持續時間的長短又可分為:①急性腹瀉(病程在2周內);②遷延性腹瀉(病程2周~2個月);③慢性腹瀉(病程在2個月以上)。 一、輕型腹瀉 及時治療可在數日內痊愈。如處理不當,可轉為重型。營養不良患兒病程遷延較久。多為飲食因素、腸道外感染或受熱受涼所致:①腹瀉(每日大便在10次以內,大便量每次小于10ml/kg體重,呈黃色或黃綠色,蛋花湯樣或稀糊便,有酸臭,常帶泡沫,間有少量黏液及食物殘渣,并見白色或黃色小凝塊);②嘔吐(不顯著,多為溢乳或輕度嘔吐);③其它癥狀(無明顯中毒癥狀,精神尚好,體溫正常或偶有低熱,可有輕度腹脹,腸鳴音增多。有時因腸痙攣引起陣發性哭鬧,多在排便后緩解)。 二、重型腹瀉 多為腸道感染所致。應送醫院兒科診治。 1.嚴重腹瀉及嘔吐 大便10次/日以上,大便量每次超過10ml/kg體重,呈水樣便,噴射狀排出,量多,可帶黏液。嘔吐頻繁,吐出食物殘渣或黃綠色液體嚴重者可吐出咖啡樣液體。 2.全身中毒癥狀 常有發熱,體溫高達39~40℃。腹脹,食欲減退或拒食。輕者煩躁不安或驚跳;重者精神萎靡、呻吟、嗜睡,甚至昏迷或驚厥。 三、遷延性腹瀉 多因長期濫用各種廣譜抗生素使腸道菌群失調和繼發霉菌感染,或因喂養不當,引起胃腸功能紊亂。此型患兒主要表現為腹瀉遷延不愈,精神萎靡、食欲低下,消瘦、貧血、多種維生素缺乏,易并發呼吸道、中耳、泌尿道等繼發感染。此型多見于營養不良及佝僂病患兒。 四、慢性腹瀉 原因:①感染后腹瀉(亦稱腸炎后持續性腹瀉或腸炎后綜合征)常發生在多種腸炎后,可能是小兒慢性腹瀉最常見原因。②牛乳過敏多在出生后6個月內出現,除腹瀉和各種胃腸癥狀外,多有哮喘、蕁麻疹、濕疹等。 1.診斷依據 ①大便性狀有改變,呈稀便、水樣便,黏液便或膿血便;②大便次數比平時增多;③應與細菌性痢疾鑒別。 2.病程分類 ①急性腹瀉病(病程2個月)。 3.病情分類 ①輕型(無脫水、無中毒癥狀);②中型(輕至中度脫水或有輕度中毒癥狀);③重型(重度脫水或有明顯中毒癥狀,煩躁、精神萎靡、嗜睡、面色蒼白、高熱或體溫不升、白細胞計數明顯增高等)。 預防脫水,糾正脫水,繼續飲食,合理用藥。在綜合療法的同時,針對不同病因和病情發展階段中的主要問題處理(飲食不當致病者須調整飲食;由感染因素致病者須控制感染;有水、電解質失衡須及時糾正)。 1.護理 觀察病情和嘔吐以及腹瀉的次數、量、性質及其它出入量,并詳細記錄。掌握補液速度。注意必要的消毒隔離和便后的清潔護理,勤換尿布以防止發生肛門周圍糜爛。 2.調整飲食 減輕胃腸負擔,不強調禁食,但應避免食不易消化的食物。吐瀉嚴重者可禁食6~8小時,但不禁水。嘔吐好轉,逐漸恢復飲食。飲食品種照顧原來基礎,以易消化為原則。一般經5~7天恢復正常飲食。 3.控制感染 ①病毒性腸炎:不需用抗生素,可試用中藥制劑;②致病性大腸桿菌腸炎:選用呋喃唑酮、復方新諾明或氟哌酸等分次口服。中毒癥狀重者須送醫院急診治療。作大便培養,按藥敏選擇敏感抗生素。 4.中醫治療 祖國醫學認為小兒腹瀉的病因,主要是傷于乳食,感受外邪,脾胃虛弱。辨證施治:①傷食瀉:因飲食或乳食不節,脾胃功能受損所致,用保和丸加減;②濕熱瀉:由于胃腸積熱困濕,外傷暑氣所致,用葛根芩連湯加減;③脾虛瀉:由于脾陽不振,運化失調所致,用參苓白術散加減。針灸治療:用針刺療法或針法灸法并用;一般腹部穴位多用灸法,肢體穴位多用針法;針法與灸法并用宜先灸后針。灸治時注意防止燙傷。 7.遷延性或慢性腹瀉的治療 盡量針對病因治療,忌長期濫用抗生素。注意調整飲食,對某種食物過敏或不耐受者,避免攝入該類食物。用中醫辨證治療,也可配合推拿、捏脊、針灸或其它物理療法。 ①合理喂養:提倡母乳喂養;及時增加輔食,每次限一種,由少到多,由稀到稠,逐漸增加,避免過食。人工喂養者應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合適代乳品。斷奶最好在秋涼天氣,身體健康時進行;不宜突然斷奶,以防胃腸功能紊亂;②注重衛生,注意乳品保存和奶具及其它食具的消毒;③氣候變化時避免過熱或受涼;④嬰兒室等集體機構,要積極治療病兒,做好消毒隔離工作,防止交叉感染。
2024-10-22 21: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