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史東岳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肌張力高是一種肌肉狀態異常,表現為肌肉緊張、僵硬,活動受限等。其原因多樣,如神經系統疾病、腦部損傷、遺傳因素、肌肉疾病、代謝性疾病等。 1.神經系統疾病:像帕金森病、腦梗死等,會影響神經對肌肉的控制,導致肌張力增高。 2.腦部損傷:例如腦外傷、腦出血后的腦組織受損,引起肌肉張力改變。 3.遺傳因素:某些遺傳疾病,如先天性肌強直,會有肌張力高的表現。 4.肌肉疾病:如進行性肌營養不良,肌肉本身的病變可致肌張力異常。 5.代謝性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亢進,代謝紊亂影響肌肉功能。 總之,肌張力高的原因較為復雜,需要綜合臨床表現、神經系統檢查、影像學檢查等多種手段來明確診斷。一旦發現有肌張力高的癥狀,應及時到正規醫院就診,以便盡早明確病因,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
2024-10-22 11:46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申蘭闊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這位朋友,你好.很開心能為你解答你的疑問.以下是我的個人見解,只供參考.根據你的描述診斷為:肌張力高肌肉靜止松弛狀態下的緊張度稱為肌張力.肌張力是維持身本各種姿勢以及正常運動的基礎,并表現為多種形式.如人在靜臥休息時,身體各部肌肉所具有的張力稱靜止性肌張力.軀體站立時,雖不見肌肉顯著收縮,但軀體前后肌肉亦保持一定張力,以維持站立姿勢和身體穩定,稱為姿勢性肌張力.肌肉在運動過程中的張力,稱為運動性肌張力,是保證肌肉運動連續,平滑(無顫抖,抽搐,痙攣)的重要因素.肌張力的產生與維持是一種復雜的反射活動,其反射弧叫做“r-袢“,包括r-袢的傳入部分(肌張力反射的感受器是神經肌梭和神經健梭)和r-袢的傳出部分(脊髓前角細胞及腦干運動性神經核內的a運動神經元,支配梭外肌,r運動神經元發出Ar纖維到達并支配梭內肌).其反射弧任何部位的病變均可引起肌張力改變.
2024-10-22 11:46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王海龍 醫師
邢臺市威縣第二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內科
-
根據您的描述,患者男17歲,小時候因為注射肌肉針導致的現今走路腳板內勾。根據您的情況,個人認為非常像我實習的時候見過一例疾病,就是臀筋膜粘連,那個女孩是洛陽地區的,據說那個地區有非常多的這樣的疾患,年齡就和你差不多,具體使用過什么藥,我記不清楚了,這個藥現在已經不讓用了,建議您去醫院的外科看看,就我說的這個名詞你給大夫提個醒,看看是不是這個疾病。這個病還有個特征就是不能下蹲,或者下蹲的話兩腿必須分開。如果真是這個病的話,其實也簡單,需要手術把粘連的組織分離就可以了。
2024-10-22 11:46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張俊相 住院醫師
威縣婦女兒童醫院
二級甲等
外科
-
我家寶寶42天也被說頸伸肌張力高,回來也是嚇得不輕。不過當時醫生沒什么就讓回來做操按摩應該沒什么事,我都不知道他這個結論怎么出來的,估計是因為我寶寶42天體檢的時候不會抬頭,結果回來第二天就會抬頭了
2024-10-22 11:46
-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希弘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1.肌肉靜止松弛狀態下的緊張度稱為肌張力,是維持身本各種姿勢以及正常運動的基礎.肌張力高的人在運動和靜止時均可能表現出異常姿勢.最好是做個腦部的CT確診一下. 國內目前的治療手段不多,主要是康復訓練,針灸,還有高壓氧是近年來使用較多的,同時用藥物進行輔助治療,以幫助神經節的重塑等.CT能幫助醫生做出確診,同時能幫助判斷病情的嚴重程度,您一定要做.要提醒您的是這種病的治療通常需要一段較長的時間,不是幾天就能解決的,您在家里也可以多給孩子做做嬰兒操,一定要多讓孩子運動,不要心疼他就老抱著. 至于您說的病因,目前引起這種病的起因很多,生產過程中的確可能導致大腦受損,圍產期是最容易造成的.另外在懷孕的整個過程中,胎兒如果有短暫的缺氧,哪怕僅僅1.2分鐘,也可能會引起大腦的暫時性缺氧導致受損,但這種情況作為產科醫生卻不可能發現.至于保姆搖搖籃,應該不會的. 另外,您在家里可以做個簡單的觀察,如:寶寶從出生后是否很愛哭鬧,不易入睡,愛驚醒,易發怒,吐奶頻繁?仔細觀察孩子的睡姿,是否呈正常的嬰兒睡態(上肢呈W形,下肢呈M形)?入睡后試試他的胳膊,腿,是否變的很軟?清醒時手握拳能否掰得開,是否要很用力才能掰開?輕舉上肢,能否舉高?用一只手握住下肢的膝關節,另一只手握住小腳往腹部推,寶寶的大腿能否緊帖腹部,同時腳背能否帖著小腿?100天后的寶寶豎著抱時,頭部能否直立?俯臥時能否抬頭?同時仔細觀察孩子的智力發育,這也是重要的參考因素之一. 您和家人都不要太著急,一定要有信心,更要有耐心!對生病的孩子更要加倍的愛護!上帝會保佑您的寶寶的!
2024-10-23 01: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