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沈東英 醫師
上海市松江區新浜鎮衛生院
一級
外科
-
膽囊息肉是指向膽囊腔內突出或隆起的病變,多為良性。處理方法取決于息肉的大小、數量、癥狀、生長速度等。一般包括定期復查、調整飲食、藥物治療、手術治療等。 1. 定期復查:對于直徑小于 1 厘米且無癥狀的息肉,通常每 6 - 12 個月進行一次超聲檢查,觀察息肉的變化。 2. 調整飲食:減少高脂肪、高膽固醇食物的攝入,如動物內臟、油炸食品等,避免飲酒。 3. 藥物治療:若存在膽囊炎癥狀,可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消炎利膽片、熊去氧膽酸等藥物。 4. 手術治療:息肉直徑大于 1 厘米、息肉迅速增大、伴有明顯癥狀或存在惡變風險時,需手術切除膽囊,如腹腔鏡膽囊切除術。 5. 心理調節:患者可能因擔憂病情而產生焦慮,應保持良好心態,積極面對。 總之,發現膽囊息肉不必過度恐慌,應及時就醫,遵循醫生建議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并注意日常生活管理。
2024-10-22 12:48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張建國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中醫科
-
怎么會產生膽囊息肉 膽囊位于右上腹部,像一個梨形的囊袋懸掛在肝臟的下方,它的主要功能是收集、儲藏由肝臟分泌的膽汁,在人體需要的時候排泄到腸道去幫助消化吸收食物。膽囊息肉就是在膽囊腔內壁上長出的贅生物,小的形如粟米僅1毫米~2毫米,大的狀似桑椹可達2厘米,根據息肉數量分為單發性和多發性。膽囊息肉的病理組織學上也就是在性質上并不都一樣,它有三種類型。第一種是膽固醇性息肉,最多見,95%以上的息肉屬于這種類型。它是膽囊壁上的巨噬細胞吞食膽汁中的膽固醇結晶后聚積而形成的,經常多個同時存在。第二種稱為炎癥性息肉,是膽囊炎反復發作的過程中形成的局部組織增生,臨床特點是大部分合并膽囊結石和慢性膽囊炎。第三種是腺瘤性息肉,少見,僅占全部息肉的0.5%,一般為單發性。三種息肉里只有它才是真正的腫瘤性病變,雖然屬良性腫瘤,但增大到一定程度時便有演變成為癌腫的可能。 膽囊息肉會造成什么危害 約5%的人群患有膽囊息肉,絕大多數不會引起任何癥狀,只是在超聲體格檢查時才被偶然發現。一小部分人會感到程度不一的右上腹悶脹或發作膽絞痛,這可能是息肉恰好長在膽囊管附近。膽囊管是向外排泄膽汁的一條很細的管道,息肉妨礙了膽汁的出路,造成膽囊腔壓力升高而引發不適和疼痛,日久還會導致慢性膽妻炎。息肉合并結石的人出現上述表現,可能主要還是與結石有關。 前面談到有三種不同性質的膽囊息肉,膽固醇性息肉和炎癥性息肉如果不引起臨床癥狀,對身體和生活并無大礙。腺瘤性息肉是一種有惡變傾向的腫瘤,應該說這才是最大的潛在威脅。按目前的影像學技術水平,只能大致上區別息肉的性質,至于判斷息肉有無癌變在早期就更加困難。不過腺瘤性息肉畢竟很少見,總數不到1%,而且是否發生惡變與息肉的大小有密切關系。通過總結、分析大量的病例,發現1厘米以下的息肉幾乎無惡性變者,一且息肉長大超過1厘米,癌變的機率陡然增高至2%-13%,有的醫學文獻報告甚至超過20%。 膽囊息肉一定要切除嗎 首先要明確一點,目前沒有甚么藥物可以使膽囊息肉消退,因此打針或吃藥是不能治愈膽囊息肉的。對需要治療的膽囊息肉,現在唯一的方法是做手術,摘除整個膽囊。問題在于:有哪些膽囊息肉需要治療。 得了膽囊息肉如果有反復發作的右上腹部不適或疼痛,經醫生檢查又能排除是其他原因引起的,這種情況可考慮手術。如果已經形成了慢性膽囊炎特別是合并有膽囊結石,當然更應該治療。 對于絕大多數在體檢時偶然發現而且不引起任何癥狀的膽囊息肉,是否需要治療主要取決于息肉的大小和增長的速度。處理這類膽囊息肉的具體做法是:首次檢查發現不超過5毫米的息肉,以后每年一次定期超聲復查。息肉在5毫米以上但未達到1厘米的,半年后再次超聲檢查,大小沒有變化者可改為每年復查一次,相反如息肉有所增大則須密切跟蹤,縮短復查的間隔時間。如果息肉大小已達1厘米或更大,或者在隨訪復查中增大超過了3毫米,為了排除癌變的可能,應該施行膽囊切除術,并做病理組織學鑒定。 總的來說,無癥狀的膽囊息肉絕大部分不需要治療,如果是多發性小息肉更可放心,因為這種情況基本可以診斷為膽固醇性息肉。較大的息肉需要將膽囊切除,手術主要是預防性的,多數病例切除后經病理鑒定仍屬良性病變。只要手術及時,即使息肉已有惡變也多處于早期,預后是良好的。膽囊被摘除之后,由肝臟分泌的膽汁直接排入腸道執行消化功能,手術對身體一般無明顯的不良影響。
2024-10-22 12:48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史東岳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您好:膽囊息肉病變臨床并不少見,手術是根治的方法,但并非所有膽囊息都需手術治療。因其病變類型不同,大小不一,疾病轉歸亦不盡相同,因此其手術適應癥各家掌握也不一致。 手術時機選擇:膽囊息肉樣病變術前有時難以定性。根據膽囊息肉樣病變惡變可能性的高危因素我們提出下列手術指征: (1)單發病變,大于10mm,蒂粗大者,尤其是位于膽囊頸部,年齡大于50歲。 (2)多發病變,伴有膽囊結石,有癥狀,年齡大于50歲。 (3)單發病變,小于10mm,無癥狀,年齡小于50歲,允許觀察、隨訪;病變增大或形態有變化則應手術治療。 (4)多普勒彩超檢查病變有豐富血供提示為惡性新生物。 (5)CEA(腫瘤標記物),測值明顯升高且除外其它胃腸道腫瘤者。 (6)膽囊息肉樣病變,有明顯癥狀且反復發作者。 (7)對直徑小于5mm無癥狀病人應間隔3到5個月隨訪檢查。一旦病變增大或癥狀明顯亦須行手術治療。現在中醫臨床也在針對膽囊息肉采取治療方法,可以到專業中醫醫院就診。注意事項:禁酒及含酒精類飲料 酒精在體內主要通過肝臟分解、解毒,所以,酒精可直接損傷肝功能,引起肝膽功能失調,使膽汁的分泌、排出過程紊亂,從而刺激膽囊形成新的息肉及/或使原來的息肉增長、變大,增加膽囊息肉的癌變系數。 飲食要規律、早餐要吃好 規律飲食、吃好早餐對膽囊息肉患者極其重要。人體內肝臟主管分泌膽汁,分泌的膽汁存儲入膽囊內,而膽汁的功能主要是消化油性食物。如果不吃早餐,則晚上分泌的膽汁利用不上,存留于膽囊內,膽汁在膽囊內滯留時間過長,即可刺激膽囊形成膽囊息肉或使原來的息肉增大、增多,所以早餐最好吃些含植物油的食品。 低膽固醇飲食 膽固醇攝入過多,可加重肝膽的代謝、清理負擔,并引起多余的膽固醇在膽囊壁結晶、積聚和沉淀,從而形成息肉,所以,膽囊息肉患者應降低膽固醇攝入量,尤其是晚上,應避免進食高膽固醇類食品如:雞蛋(尤其是蛋黃)、肥肉、海鮮、無鱗魚類、動物內臟等食品。編輯本段飲食飲食注意事項 膽囊息肉患者應多吃一些有益的食物,宜多食的食品如下: 1、宜多食各種新鮮水果、蔬菜,進低脂肪、低膽固醇食品如:香菇、木耳、芹菜、豆芽、海帶、藕、魚肉、兔肉、雞肉、鮮豆類等。 2、宜多食干豆類及其制品。 3、宜選用植物油,不用動物油。 4、少吃辣椒、生蒜等刺激性食物或辛辣食品 5、宜用煮、蒸、燴、炒、拌、氽、燉的烹調方法,不用油煎、炸、烤、熏的烹調方法。 6、山楂10克,杭菊花10克,決明子15克,煎湯代茶飲或飲用綠茶。 7、平時喝水時,捏少許山楂、沙棘、銀杏、絞股藍草放入水杯中當茶飲用。 膽囊息肉患者因注意日常生活的飲食習慣: 1.降低膽固醇攝入量,尤其是晚上,因為膽固醇攝入過多,可加重肝膽的代謝、清理負擔,并引起多余的膽固醇在膽囊壁結晶、積聚和沉淀,從而形成息肉,所以應避免進食高膽固醇類食品如:雞蛋(尤其是蛋黃)、肥肉、海鮮、無鱗魚類、動物內臟等食品。 2.禁酒及含酒精類飲料。酒精在體內主要通過肝臟分解、解毒,所以,酒精可直接損傷肝功能,引起肝膽功能失調,使膽汁的分泌、排出過程紊亂,從而刺激膽囊形成新的息肉或使原來的息肉增長、變大。醫生詢問:
2024-10-22 12:48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谷印亮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理療科
-
膽囊息肉怎么辦呢?對于你的情況可以具體的介紹一下,幫你分析分析,比如大小,表現什么的膽囊息肉多無明顯表現,只有少部分會表現為上腹部不適或者隱痛。雖然沒有表現但是要重視,這種情況是比較嚴重的,一般認為是膽囊癌的誘發因素。膽囊息肉怎么辦?一般來講對于大小在10mm以上,并且有明顯增長趨勢的需要手術。手術切除膽囊之后往往有很多副作用的。對于息肉比較小的情況一般還是不建議手術,用保守方法就可以的。保守的可以去楊氏苗族醫館抓點(護膽調息方)來調理,這個對10mm以下的息肉都是可以的,避免手術切除留下的副作用。另外在飲食等生活細節上要注意:
2024-10-22 12:48
-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吳志全 主治醫師
河北醫科大學附屬平安醫院
二級甲等
兒科
-
給你介紹一下關于膽囊息肉的知識,希望對你有所幫助。膽囊息肉樣病變(polypoidlesionofgallbladder)是泛指膽囊壁向腔內呈息肉狀生長的所有非結石性病變總稱。在我國,隨著B超技術的廣泛普及,膽囊息肉樣病變檢出率越來越高,其臨床、病理特點和手術時機選擇得到廣泛的研究。如膽囊息肉大于1厘米時,最好先行手術治療,以杜絕癌癥的發生。膽囊息肉樣病變又稱膽囊隆起樣病變,該病臨床癥狀無特異性,大部分患者為查體時所發現。主要癥狀為中上腹部隱痛(46.9%)。發病年齡30~50歲者占57.8%,以中青年為主。主要依靠B超檢查診斷膽囊息肉。但常難以定性,臨床對其良惡性的鑒別診斷亦較困難。目前主要診斷手段是超聲檢查,對<5mm者的檢出率可達90%以上,診斷的靈敏度和準確率均較高。如發現多發高強回聲,且有漂浮感和慧尾征者提示為膽固醇息肉,位于膽囊底部的小隆起,病變中有小圓形囊泡影和散在回聲光點提示腺肌瘤病,而根據病變回聲性質、蒂的有無和粗細,病變處的粘膜改變,對區分良惡性疾病有一定價值。但B超檢查對本病的診斷、定性及鑒別診斷又有一定局限性和假陰性率。如當病變小且位于膽囊頸部時,或伴有膽囊結石時易造成漏診,且對定性和鑒別亦有一定困難。腫瘤分類法膽囊息肉又稱膽囊隆起樣病變或膽囊腫瘤,從膽囊腫瘤的意義上分析膽囊息肉,又可分為真性腫瘤和假性腫瘤兩種。所謂真性腫瘤,指膽囊本身的腺體、肌層增生引起的膽囊息肉,這是一種膽囊的真正意義上的腫瘤,此類膽囊息肉特點見下表。所謂假性腫瘤,是指由于肝膽清理功能失調、紊亂引起膽固醇積聚、結晶,膽囊慢性炎癥引起炎性增生,膽囊、膽汁異常改變引起的其它增生性病變,此類膽囊息肉的特點見下表:膽囊息肉之真性腫瘤膽囊息肉之假性腫瘤病史一般無慢性膽囊炎病史多有慢性膽囊炎病史家族史、遺傳史無無發現過程一般為體檢發現體檢發現或不舒服時檢查發現B超檢查特點單發、中強回聲光團、不移動、體積較大(一般超過1cm)、多發于膽囊頸部、外形圓或類圓多發、強回聲光團、不移動、體積較小(一般小于1cm)、多發于膽囊底部、外形不規則癥狀一般無癥狀部分有右肩后背痛、右上腹脹痛等膽囊炎癥狀體征MurphysisSyndrom(-)有時MurphysisSyndrom(+)并發癥一般無并發癥有時出現脂肪肝、胰腺炎等并發癥癌變系數較高較低膽囊息肉病變臨床并不少見,手術是根治的方法,但并非所有膽囊息都需手術治療。因其病變類型不同,大小不一,疾病轉歸亦不盡相同,因此其手術適應癥各家掌握也不一致。手術時機選擇:膽囊息肉樣病變術前有時難以定性。根據膽囊息肉樣病變惡變可能性的高危因素我們提出下列手術指征:(1)單發病變,大于10mm,蒂粗大者,尤其是位于膽囊頸部,年齡大于50歲。(2)多發病變,伴有膽囊結石,有癥狀,年齡大于50歲。(3)單發病變,小于10mm,無癥狀,年齡小于50歲,允許觀察、隨訪;病變增大或形態有變化則應手術治療。(4)多普勒彩超檢查病變有豐富血供提示為惡性新生物。(5)CEA(腫瘤標記物),測值明顯升高且除外其它胃腸道腫瘤者。(6)膽囊息肉樣病變,有明顯癥狀且反復發作者。(7)對直徑小于5mm無癥狀病人應間隔3到5個月隨訪檢查。一旦病變增大或癥狀明顯亦須行手術治療。近幾年,非手術和中藥治療膽囊息肉病已引起醫療界的廣泛重視,各種偏方、配方、驗方等在消炎、利膽,控制膽囊炎、膽囊息肉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針對膽囊息肉的專科用藥也取得了很大成就,隨著中醫中藥研究的深入,非手術治療膽囊息肉的治愈率,也在迅速提高。大多數膽囊息肉的癥狀與慢性膽囊炎相似,主要表現為右上腹輕度不適,伴有結石時可出現膽絞痛,但也有相當數量的患者并無癥狀,只是在做健康體檢時才被發現。一般認為,膽囊息肉是膽囊癌的誘發因素,近些年來國內外也有許多關于膽囊息肉癌變的報道,尤其在伴有結石時,癌變機率會明顯提高。膽囊息肉在臨床上可分三個時期即:活躍增長期、相對穩定期、吸收消散期在治療中,一般都要經過“活躍增長期-相對穩定期-吸收消散期”的過程,各個時期的特點如下:活躍增長期相對穩定期吸收消散期膽囊息肉體積不斷增大不變化逐漸減小膽囊息肉數量不斷增多不變化逐漸減少膽囊息肉臨床特點特點一:發病率逐漸增高隨著人類飲食結構多樣化和飲食節律非常化及環境污染的加劇,膽囊息肉的發病率逐漸增高,如:高膽固醇飲食、長期酗酒、過多進食刺激性飲食、飲食規律紊亂如:早餐不吃好或不吃早餐、晚餐過盛、過多等不良飲食習慣、農藥過多、食品添加劑泛濫、電離輻射充斥空間等都和膽囊息肉的形成有直接和間接的關系,從而孕育了膽囊息肉的第一個特點--發病率逐漸增高。特點二:隱蔽攻擊性強膽囊息肉多無癥狀,85%以上的患者都是在例行體檢中發現。在檢查上,3-4mm以下的息肉在CT和核磁共振中難以發現或常常漏診。無癥狀型膽囊息肉給人們造成的假象是不痛不癢、身無百病、無須治療,而當癥狀并發或性質改變時,往往給造成意想不到的痛苦和無可挽回的傷害,典型患者常常有這樣的感覺:幡然醒悟、為時已晚。隨著影像學的發展,膽囊息肉病的發現率逐漸增高,而非專科醫院的醫生對此病認識不清或不認識,或不重視,從而造成了膽囊息肉在診斷和認知上的盲點和診斷治療的真空帶,形成了膽囊息肉寬闊的隱藏空間。上述三點孕育了膽囊息肉的隱蔽攻擊性特點。特點三:癌變率高膽囊息肉的致命殺傷力在于突發癌變。從80-90年代,因形成的膽囊息肉的性質不同,癌變率逐漸增高。而在癌變中或癌變后,許多膽囊息肉患者沒有不適的感覺,不知不覺發展,不知不覺癌變,這也是膽囊息肉最可怕的特點。禁酒及含酒精類飲料酒精在體內主要通過肝臟分解、解毒,所以,酒精可直接損傷肝功能,引起肝膽功能失調,使膽汁的分泌、排出過程紊亂,從而刺激膽囊形成新的息肉及/或使原來的息肉增長、變大,增加膽囊息肉的癌變系數。飲食要規律、早餐要吃好規律飲食、吃好早餐對膽囊息肉患者極其重要。人體內肝臟主管分泌膽汁,分泌的膽汁存儲入膽囊內,而膽汁的功能主要是消化油性食物。如果不吃早餐,則晚上分泌的膽汁利用不上,存留于膽囊內,膽汁在膽囊內滯留時間過長,即可刺激膽囊形成膽囊息肉或使原來的息肉增大、增多,所以早餐最好吃些含植物油的食品。低膽固醇飲食膽固醇攝入過多,可加重肝膽的代謝、清理負擔,并引起多余的膽固醇在膽囊壁結晶、積聚和沉淀,從而形成息肉,所以,膽囊息肉患者應降低膽固醇攝入量,尤其是晚上,應避免進食高膽固醇類食品如:雞蛋(尤其是蛋黃)、肥肉、海鮮、無鱗魚類、動物內臟等食品。其它飲食注意事項1、宜多食各種新鮮水果、蔬菜,進低脂肪、低膽固醇食品如:香菇、木耳、芹菜、豆芽、海帶、藕、魚肉、兔肉、雞肉、鮮豆類等。2、宜多食干豆類及其制品。3、宜選用植物油,不用動物油。4、少吃辣椒、生蒜等刺激性食物或辛辣食品5、宜用煮、蒸、燴、炒、拌、氽、燉的烹調方法,不用油煎、炸、烤、熏的烹調方法。6、山楂10克,杭菊花10克,決明子15克,煎湯代茶飲或飲用綠茶。7、平時喝水時,捏少許山楂、沙棘、銀杏、絞股藍草放入水杯中當茶飲用。
2024-10-22 21:40
-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
什么是膽囊息肉? 膽囊息肉往往在體檢或其他目的的檢查中發現或因其他疾病切除膽囊后發現,分為炎性息肉和膽固醇性息肉,多數無臨床表現,如息肉較大,可出現右脅隱痛,或牽及右肩背,可伴有消化不良等類似慢性膽囊炎的臨床表現。本病偶可發生息肉樣原位癌。膽囊息肉的發病以中青年為主,30-50歲的人群占了總病人數的57.8%。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