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谷魁廣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6 歲男孩抽動癥可能由遺傳因素、神經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環境因素、免疫因素等導致。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心理治療、行為治療等。 1.遺傳因素:抽動癥具有一定的遺傳傾向,如果家族中有抽動癥患者,孩子患病的風險可能增加。 2.神經生理因素:大腦中的神經遞質失衡,如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等,可能影響神經信號傳遞,引發抽動癥狀。 3.心理因素:孩子長期處于緊張、焦慮、壓力大的狀態,可能誘發抽動癥。 4.環境因素:不良的生活環境,如家庭氛圍不和諧、學校壓力過大等,都可能成為誘因。 5.免疫因素:身體免疫系統異常,可能導致神經炎癥,從而引發抽動癥。 6.治療方法: 藥物治療:常用藥物有氟哌啶醇、硫必利、可樂定等,但需遵醫囑使用。 心理治療:通過心理咨詢、認知行為療法等,幫助孩子緩解心理壓力。 行為治療:如習慣逆轉訓練、放松訓練等,糾正不良行為習慣。 抽動癥需要綜合治療,家長要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愛和支持,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心理狀態,同時應及時帶孩子到正規醫院就診,遵循醫生的建議進行治療。
2024-10-21 19:46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黃飛龍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婦產科
-
抽動癥的治療主要是采用中醫治療,治療原則以寧心安神,醒腦益智,調理脾胃,滋補肝腎,營養腦細胞并使受累不全的植物神經獲得再生修復達早日康復。西藥對本病只有緩解癥狀的作用,并不能治本,且長期用藥會產生依賴性,不用時病情就會反復,另外,對孩子的智力有很大的影響
2024-10-21 19:46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孔書雪 醫師
河北省邢臺市威縣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內科
-
您好,抽動癥常在情緒緊張或焦慮時癥狀會更加明顯,所以平時一定要注意。目前治療方法常以精神類藥物﹑中藥藥物為主,你可到醫院在醫生的具體詢問下,用中藥調理一段時間,西藥盡量不要用,因為副作用太大。平時要保持心情暢快,
2024-10-21 19:46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邢學法 主治醫師
冠縣辛集中心衛生院
一級
外科
-
嬰兒手足搐搦癥 小兒缺乏維生素D時,血鈣下降,如果甲狀旁腺功能代償不全,不能動員骨鈣,則血鈣不能維持正常水平。當血清鈣<1.75mmol/L時,神經肌肉興奮性增高,即可出現驚厥和手足搐搦等癥狀。故本病又稱維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癥。 一、診斷 (一)年齡、季節、誘因:85%以上的病例發生在1歲以內,其中又以<6個月的嬰兒占絕大部分。季節以春季(3-5月)發病最多。維生素D不足,膳食鈣不足、早產兒及人工喂養兒易發病。 (二)臨床表現: 嬰兒以無熱驚厥為主。每日驚厥發作1-20次不等,每次持續時間數秒至半小時左右。驚厥時大都意識喪失,手足呈節律性抽動,面肌痙攣,眼球上翻,大小便失禁等。小嬰兒有時只見面肌抽動即為本癥的初期癥狀。發作間隙病兒神志基本正常。 較大嬰兒或兒童則以手足搐搦為主,即腕部彎曲、手指伸直、大拇指貼近掌心,足趾強直而跖部略彎呈弓狀,發作時神志清醒。 喉痙攣是嬰兒手足搐搦癥最嚴重的表現,可呈現吸氣性哮吼。吸氣困難,嚴重時可因窒息而死亡。肌肉注射時偶可誘發喉痙攣。 (三)隱性體征:只有以下隱性體征而無驚厥或手足搐搦者稱為隱性手足搐搦癥。 l.面神經征(Chvostek征):用指尖輕叩耳前面神經處,可見眼皮或上唇抽動。新生兒期此征陽性無診斷意義。 2.腓反射陽性:用小錘叩擊膝外側腓骨頭上的腓神經,足部向外側收縮為陽性。 3.止血帶征(Trousseau征):血壓計袖帶包裹上臂,打氣加壓使橈側脈搏暫停,5分鐘內出現手搐搦為陽性。 (四)實驗室檢查:血清鈣可低于1.75mmol/L,堿性磷酸酶增高,血清磷或低或正常或升高。 二、鑒別診斷 (一)與驚厥性疾病鑒別 1.嬰兒痙攣癥:多在生后3-7個月開始發作,發作時有短暫意識喪失及特殊姿態,智力多受影響,腦電圖呈特有的"高峰節律紊亂"。 2.甲狀旁腺功能不全:如新生兒期暫時性甲狀旁腺功能不全、手術時誤切甲狀旁腺時的功能受損及原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不全等,都可出現血鈣降低癥狀。但本病血磷增高、堿性磷酸酶正常,PTH下降,常需甲狀旁腺素治療。 3.其他:尚需與產傷、腦發育不全、神經系統感染、感染性疾病的腦癥狀,以及低血糖、鉛中毒等引起的驚厥相鑒別。 (二)與其他病因所致的手足搐搦癥鑒別 1.堿中毒性手足搐搦癥:低氯性堿中毒、呼吸性堿中毒或輸入過多堿性液等均可使鈣與蛋白質的結合增加,鈣離子減少而發生手足搐搦。 2.低鎂性手足搐搦癥見于長期腹瀉、長期輸液而未補鎂的患兒等,或臨床懷疑低鈣驚厥用鈣劑治療無效者也應考慮本病。患兒血鎂可降至0.75mmol/L以下,注射或口服鎂劑后可控制癥狀。 3.慢性腎功能不全所致的手足搐搦癥:因排磷功能減低、血磷增高抑制25-(OH)D3轉化為1,25-(OH)2D3以致血鈣降低。但本病的低白蛋白血癥和慢性酸中毒使鈣離子不一定很低,只在血清鈣極度減低或輸入堿性液時才出現手足搐搦。 (三)與喉部梗阻疾病鑒別:喉痙攣應與先天性喉喘鳴鑒別。后者主要癥狀為吸氣性喉鳴。輕者喉鳴為間隙性,易于鑒別,重者喘鳴持續,也伴吸氣困難,則需測定血鈣加以鑒別。 三、治療 (一)急救措施:喉痙攣與驚厥可致呼吸暫停,均有生命危險,應盡快急救。 1.保持呼吸道通暢:嚴重者先將舌尖拉出,進行人工呼吸或加壓給氧,必要時氣管插管。 2.驚厥處理:立即足量苯巴比妥鈉8mg/kg肌注;或副醛1ml/歲(最大量不超過5ml/次)深部肌注;或10%水合氯醛4-10ml保留灌腸;或安定每次0.l-0.3mg/kg肌肉或靜脈注射。同時針刺人中、合谷、少商、印堂等。 3.補充鈣劑:不要等血鈣測定結果,應立即用10%葡萄糖酸鈣5~10ml加10%~20%葡萄糖液10-20ml稀釋后緩慢靜注(不可皮下或肌肉注射,因可致局部壞死)并監測心率,如發生心動過緩即應減慢注入速度或停止,每日注射l-3次,連用2-3日。痙攣停止后改口服10%氯化鈣(既補鈣又酸化血)5-10ml每日3-4次,7-10日后改用乳酸鈣每日2g。氯化鈣應用時間不宜過長,以免發生醫源性酸中毒。 (二)維生素D治療:補充鈣劑3-5日后可給維生素D劑,由小量開始,以免誘發低鈣。劑量為2500-5000IU/d,一周后可增至5000-10000IU/d。療程與佝僂病相同,然后改為預防量。必要時亦可于鈣劑治療數日后給維生素D2或D330-60萬IU肌注一次。 (三)如按上法治療后發作仍不停止,應測血清鎂,如血清鎂<0.75mmol/L,可用25%硫酸鎂每次0.1ml/kg肌注,每6小時1次。1日后改用鎂3mg/(kg·d)分3-4次口服。 四、預防 預防從圍產期開始,1歲內嬰兒為重點,持續到3歲。 (一)胎兒期:妊娠期最后3個月應給母親補充維生素D劑400IU/d、適當鈣劑及戶外活動。 (二)新生兒期:盡早開始戶外活動。早產、雙胎、人工喂養、冬季出生兒或不能堅持戶外活動的小兒,于生后l-2周開始口服維生素D劑500-1000IU/d或10萬-20萬IU肌注一次,可維持1-2個月。 (三)嬰兒期:堅持戶外活動或口服維生素D劑400-800IU/d不可間斷。 (四)幼兒期:夏季增加戶外活動,可不用維生素D劑。冬季到來時(10月中旬)北方小兒20萬-40萬IU、南方小兒10萬一20萬IU一次口服(骨化醇糖丸)或肌注。高發病區春季(l月中旬)再用一次。 一般不加鈣或加鈣不超過0.5g,以免影響食欲。有低鈣搐搦史或淀粉為主食者可適量補給鈣劑。
2024-10-22 03: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