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增沛 主治醫師
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
三級甲等
五官科
-
足跟痛的原因較為復雜,常見的有足底筋膜炎、跟骨骨刺、跟腱炎、跟骨滑囊炎、跟骨高壓癥等。 1.足底筋膜炎:這是足跟痛最常見的原因之一。長時間站立、行走或跑步,會使足底筋膜受到過度牽拉和損傷,產生無菌性炎癥,引起足跟疼痛。 2.跟骨骨刺:跟骨長期受到壓力和磨損,可能會形成骨刺。骨刺刺激周圍組織,引發足跟疼痛。 3.跟腱炎:運動過度、外傷等因素可導致跟腱發炎,足跟部位會出現疼痛,尤其在活動時加重。 4.跟骨滑囊炎:跟骨附近的滑囊受到反復摩擦、壓迫,出現炎癥,導致足跟疼痛。 5.跟骨高壓癥:跟骨內壓力增高,會引起足跟的脹痛。 足跟痛可能由多種原因引起,若出現足跟痛,應注意休息,避免長時間站立和行走。若疼痛持續不緩解或加重,建議及時到正規醫院就診,明確病因,并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
2024-10-13 14:54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王慶松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導致足跟疼痛的原因第一種:腳跟受風濕。這類病人受天氣變化影響較大,天氣忽冷忽熱時,行走時腳后跟疼痛難忍。第二種:腳跟血脈不活。這類病人癥狀表現為:如早上起床下地行走{或者}在沙發做一段時間下地行走時,腳后跟就像針扎一樣疼,但是行走一會疼痛的癥狀逐漸消失,再在沙發做一段時間下地行走又疼,就這樣反反復復。第三種:跟腱炎,腳跟骨刺,跟墊炎。這類病人癥狀表現為下地行走腳后跟就疼,嚴重時腳跟浮腫最嚴重時腳跟側面起包。足跟痛分為兩種:一種是真性足跟痛,X光片證實確有跟骨骨刺的形成,痛點集中;另一種是假性足跟痛,X光片沒有骨刺增生的形成,足跟部持續疼痛,雙腿有沉重的乏力感。足跟痛常表現為早晨起床落地的第一、二步最痛,走幾步后便可以逐漸緩解。如何預防和減輕腳后跟疼:第一:老年人應當防止過度負重及用力,包括控制體重,避免重體力活動第二:堅持足部鍛煉,以增強肌肉韌帶的力量和彈力,如赤腳在沙地上行走第三:堅持每晚用溫水泡腳30分鐘左右,或者給足部做簡單的按壓,促進局部血液循環第四:外敷貼劑{足跟骨方世醫貼},特效治療足跟痛,方內融合地道野生藥材之精華,獨特秘制組方,直接敷貼于患處,通過藥力滲透入皮膚,內傳經絡、臟腑,快速起到溫經通脈,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強筋健骨等作用,刺激神經末梢,擴張血管,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周圍組織營養,達到消腫,消炎和鎮痛之目的。
2024-10-13 14:54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尹君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耳鼻喉科
-
你好,這位朋友,根據你所說的癥狀,可以說是典型的產后風濕,也叫月子病,從你的病情中可以分析出,在你做月子期間,穿過拖鞋,外出走了路,而且在月子里出了很多的汗,導致了你體內的濕氣很重,也正是因為這些侵入體內的濕氣導致了你現在的體質虛弱,出現了耳鳴和疲乏的癥狀.產后風濕的主要癥狀就是發病的部位會出現酸疼,麻木,怕冷,發冷,沒有精神,稍微嚴重的還會出現睡眠不好,記憶力減退,脾氣煩躁,易發火,心跳快,怕嚇,心慌,以及內分泌紊亂.如果到了中晚期還可能出現手腳關節變形,生活不能自理的癥狀出現.所以此病越早治療越好,因為它會隨著年齡的增大體質的減弱,病情會隨之加重,從而導致很多的病發癥.值得一提的是,此病無論上醫院做任何檢查都是檢查不出來的.醫生會說你沒問題,其中的痛苦只有自己知道.此病是完全可以用中醫治好,不必有太多的擔心,平時多注意保暖,少下冷水少吹風和空調.少吃辛辣生冷的食物,少做體力活,多注意休息,保持好心情.同時,你也可以和我取得聯系,進一步問清癥狀后因病施治,并祝早日康復!!!
2024-10-13 14:54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肖起濤 主治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如果是短暫性忽來忽去的耳鳴,一般是生理現象,不必過分緊張,可聽之任之.如果是持續性耳鳴,尤其是伴有耳聾,眩暈,頭痛等其他癥狀,則要提高警惕,盡早就醫.耳鳴和其他疾病一樣,早期診治有助于病情好轉和康復.因為耳鳴常先于其他癥狀之前,這無疑是一種"警報",如氨基糖甙類抗生素的耳毒性往往先出現耳鳴,繼而聽力減退,當發生耳鳴時應立即停藥;貧血,高血壓的病人出現耳鳴或耳鳴加重,表明病情在進一步惡化,應引起警惕;長期在噪音環境下工作者,出現耳鳴,則應考慮調換工作環境.有些耳鳴早期明確病因,如盯聹栓塞,分泌性中耳炎等,即可采取相應治療措施,耳鳴也會隨之消失.但約有40%病人的耳鳴找不到明顯的病因.醫生稱為不明原因性耳鳴.祝好
2024-10-13 14:54
-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任立存 主治醫師
淮北口腔醫院
其他
內科
-
足跟一側或兩側疼痛,不紅不腫,行走不便.又稱腳跟痛.是由于足跟的骨質,關節,滑囊,筋膜等處病變引起的疾病.常見的為跖筋膜炎,往往發生在久立或行走工作者,長期,慢性輕傷引起,表現為跖筋膜纖維斷裂及修復過程,在跟骨下方偏內側的筋膜附麗處骨質增生及壓痛,側位X射線片顯示跟骨骨刺.但是有骨刺不一定有足跟痛,跖筋膜炎不一定有骨刺. 足跟痛是中老年人的一種常見病,尤以女性為多見.中醫學認為,足跟痛多屬肝腎陰虛,痰濕,血熱等因所致.肝主筋,腎主骨,肝腎虧虛,筋骨失養,復感風寒濕邪或慢性勞損便導致經絡瘀滯,氣血運行受阻,使筋骨肌肉失養而發病. 1,五川靈仙湯(不可內服,只可用于泡腳) 藥物組成:川芎20克,川烏20克,川牛膝30克,川斷30克,川椒20克,威靈仙30克,木瓜20克,透骨草30克,雞血藤30克,元胡20克,乳香20克,沒藥20克,芒硝(另包)50克,食醋250毫升. 方中川烏,川椒,威靈仙,透骨草,雞血藤祛風散寒,通經活絡;元胡,川芎,乳香,沒藥活血散瘀,行氣舒筋;木瓜,川斷,川牛膝補肝腎,強筋骨;芒硝軟堅散結,消腫止痛;食醋含醋離子,有較強的滲透作用,可助活血化瘀,軟堅散結之力.諸藥水煎熏洗,藥物作用于局部,滲透肌膚,直達病所,促進氣血流通,改善局部血液運行,軟化骨刺,促進炎癥吸收,從而使癥狀緩解或消除. 用法:將前12味藥加冷水3000毫升,浸泡12小時,煮沸30~40分鐘,倒入盆內,加芒硝,食醋攪勻.先用熱氣熏蒸患處,待水溫不燙時浸洗患足.水溫下降時可再加熱,每次熏洗時間不少于1小時,早晚各1次.1劑藥可用兩天.其它方法 1.足跟痛消除法:雙手扣腦后站立,然后蹲下,立刻再起來,如此為1次.每天做200次,分2回進行,3個月可見效. 2.點穴按摩法治雙足跟涼痛:用一手拇指尖盡力捏壓另一手內掌紋盡處掌根部位(稍偏拇指側),施術手另四指握手背作依托,在患者能接受的情況盡量用力.捏壓3分鐘后,變為一松一壓,有規律,有節奏地點穴36次為1遍,緩解后再繼續捏壓5分鐘.用此法治病:右足跟痛,點壓左手;左足跟痛,點壓右手.雙足跟痛,可先后點壓雙手穴位.一般治療5日后,病愈.注:此法用于骨質增生型足跟痛效果不大. 3.川芎法治足跟痛:取川芎45克研成細末,分成3份,裝入小布袋內縫好.將藥袋裝入鞋里,直接與患足痛處接觸,每次用l袋,3袋交替使用,換下藥袋曬干仍可用.
2024-10-14 01: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