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楊東銀 醫師
安都衛生院
一級
內科
-
外圍性腦積水是發生在嬰幼兒時期的一種特殊的腦積水類型,通常由多種因素引起,如腦脊液產生和吸收失衡、腦發育未完善、顱內感染、顱腦損傷、先天性畸形等。 1.腦脊液產生和吸收失衡:腦脊液的生成過多或吸收障礙,導致其在腦外積聚。 2.腦發育未完善:嬰幼兒腦發育尚不成熟,可能影響腦脊液循環。 3.顱內感染:細菌、病毒等感染引起腦膜炎癥,影響腦脊液循環和吸收。 4.顱腦損傷:外傷導致腦部結構改變,影響腦脊液流動。 5.先天性畸形:如中腦導水管狹窄等先天結構異常,阻礙腦脊液正常循環。 總之,外圍性腦積水需要及時診斷和治療。家長一旦發現嬰幼兒有相關癥狀,應盡快帶孩子到正規醫院就診,明確診斷,并在醫生的指導下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
2024-10-21 17:13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郭立軍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腦積水是腦脊液生成或循環吸收過程發生障礙而致腦脊液量過多,壓力增高,擴大了正常腦脊液所占有的空間,從而繼發顱壓增高、腦室擴大的總稱。分類:其原因大多是腦脊液循環通路某些部位阻塞所致,而生過多者則較少見。多發生在兩歲之內的嬰兒,可分為交通性和非交通性腦積水兩類,交通性是指腦脊液在腦表面的吸收受阻而言;非交通性是指腦室系統內的腦脊液循環阻塞。胎兒先天性腦積水多致死胎,出生以后腦積水可能在任何年齡出現,多數于生后6個月出現。年齡小的患者顱縫未接合,頭顱容易擴大,故顱內壓增高的癥狀較少。主要表現為嬰兒出生后數周或數月后頭顱快速、進行性增大。正常嬰兒在最早六個月頭圍增加每月1.2-1.3cm,本癥則為其2-3倍,頭顱呈圓形,額部前突,頭穹窿部異常增大,前囟擴大隆起,顱縫分離,顱骨變薄,甚至透明,叩診可出現“破壺聲”(Maceen)征。顳額部呈現怒張的靜脈,眼球下旋,上鞏膜時常暴露(日落征)。病嬰精神萎靡,頭部不能抬起,嚴重者可伴有大腦功能障礙,表現為癲癇、視力及嗅覺障礙、眼球震顫、斜視、肢體癱瘓及智能障礙等。由于嬰兒頭顱呈代償性增大,因此,頭痛、嘔吐及視神經乳頭水腫均不明顯。
2024-10-21 17:13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孔書雪 醫師
河北省邢臺市威縣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內科
-
我不知道年齡是52歲還是52個月,還是其他,我是兒科醫師,您也是在兒科提問的,我從兒科腦積水方面給您回答:腦積水發生的主要原因是腦脊液循環的通路被阻斷.引起腦脊液循環受阻的原因很多,諸如先天畸形,炎癥,外傷,腫瘤,蛛網膜下腔出血等.腦室內通路阻塞引起的腦積水稱阻塞性或非交通性腦積水;如腦室內通暢而因蛛網膜顆粒或絨毛吸收腦脊液障礙所致的腦積水稱交通性腦積水.此外脈絡叢乳頭狀瘤分泌過多腦脊液也可導致腦積水.輕度腦積水時,腦室輕度擴張,腦組織呈輕度萎縮.嚴重腦積水時,腦室高度擴張,腦組織受壓萎縮,變薄,腦實質甚至可菲薄如紙,神經組織大部分萎縮而消失.腦積水經檢查確診后應及時治療,腦積水會影響小兒智力發育.如能早期發現,及時處理,智力尚能恢復正常.腦積水治療:適用于早期或病情較輕,發展緩慢者,目的在于減少腦脊液的分泌或增加機體的水分排出,其方法:1,應用利尿劑,如乙酰唑胺,雙氫克尿塞,速尿,甘露醇等;2,經前囟或腰椎反復穿刺放液.腦積水手術療法:手術治療對進行性腦積水,頭顱明顯增大,且大腦皮質厚度小于1cm者,可采取手術治療.
2024-10-21 17:13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劉浩慶 醫師
肇慶市大旺開發區醫院
一級
全科
-
不太嚴重,按醫生的處方治療應該沒問題的。
2024-10-21 17:13
-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薛祖洋 醫師
冠縣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兒科
-
如果孩子在出生時有異常出生史如窒息、宮內窘迫、臍帶繞頸、羊水混濁等情況,那就要注意是大腦發育不良所致。那是要及早用腦活素及神經節苷酯制劑以促進大腦的恢復,并行康復治療的。但如果孩子沒有上述情況,那就不必過于擔心。以下文章是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楊冠英醫生所寫的:《淺談嬰幼兒的“外部性腦積水”》,希望您看后能放下心來。 “在日常工作中,我們常常遇到一些外傷或缺血缺氧性腦病的嬰幼兒的父母拿著患兒外院頭部CT或MR片來科會診,因患兒頭部CT或MR片見額葉或額頂部蛛網膜下腔對稱性增寬而被診斷為硬膜下積液、腦萎縮或外部性腦積水,所以非常擔心及害怕。當我們詢問患兒往往僅輕微的頭皮損傷或無任何癥狀,生長發育與智力發育也正常,不難做出患兒并非硬膜下積液、腦萎縮及腦積水所致。于是,我們詳細地向該患兒的父母解釋“外部性腦積水”原因、預后等有關情況,多數患兒的父母都會表示虛驚一場,然后向我們道謝并帶患兒高高興興走了。 嬰幼兒期額葉或額頂葉對稱性蛛網膜下腔(腦外間隙)在一定范圍內的增寬可以是一種生理現象。判斷蛛網膜下腔正常范圍的標準:額頂區大腦皮層表面與顱骨內板之間的寬度正常為0~4mm,縱裂前部寬度正常為0~5mm。有研究認為嬰兒及新生兒腦外間隙較寬呈現小→大→小的演變規律。新生兒無腦周間隙及腦溝可見,僅可見到窄小的縱裂。2~12個月的嬰兒腦外間隙(蛛網膜下腔)可明顯增寬,以2~6個月最明顯,至2歲左右絕大多數小兒腦周間隙及腦溝消失,僅有較窄的縱裂。有作者認為腦外間隙明顯增寬的原因系由于腦脊液產生吸收在發育過程中一時性失衡和生后數月顱骨發育比腦組織發育快所致,另外隨著腦白質髓鞘化,從出生到6個月內腦組織含水量急劇下降,腦容積縮小之后;神經細胞又再增殖,腦容積又增大;也可能是造成腦外間隙擴大、其后又逐漸縮小的一個原因,這是生理性的變化。由此可見嬰幼兒額葉或額頂葉蛛網膜下腔(腦外間隙)在一定范圍內增寬診斷腦積水是錯誤的。 當嬰兒及新生兒期額葉或額頂葉對稱性蛛網膜下腔(腦外間隙)超過正常生理范圍,其它部位蛛網膜下腔不寬或稍寬時,診斷為外部性腦積水(EH)。判斷蛛網膜下腔異常增寬的標準是:額頂區大腦皮層表面與顱骨內板之間的寬度大于5mm,縱裂前部寬度大于6mm。外部性腦積水又分特發性和繼發性EH。多數學者認為EH只發生于囟門未閉合嬰兒,開放的顱縫是EH發生的必備條件。各種原因引起腦脊液吸收功能暫時降低,加上脈絡叢分泌腦脊液增多而形成暫時性交通性腦積水,腦積水引起顱內高壓,嬰兒因囟門及顱縫尚未閉合,可通過顱縫裂開和囟門膨隆以緩沖增高的壓力,使顱內壓增高的癥狀減輕。繼發性EH可由多種因素可致此病,如:缺氧缺血性腦病、顱內出血、化膿性腦膜炎、高膽紅素血癥、早產等;找不到原因的稱特發性EH。特發性外部腦積水一般預后良好,大多數2~3個月后積水減少,2~3歲時可完全吸收,為良性自愈性疾病,對無任何癥狀者毋需做任何特別治療,此時應結合臨床定期復查,患兒囟門閉合后本病自然消失,一般無后遺癥。鑒于X線輻射對嬰兒的影響,不要過于頻繁復查CT,主張每隔6~12個月復查1~2次。繼發性EH應視病因及臨床表現而異,病情輕者將與特發性EH一樣自行消退吸收,無癥狀者或偶爾發現者可不必治療,大多數患兒去除病因后可自行吸收,不需給予特殊干預,以免增加患兒不必要的痛苦和家長的經濟負擔。損害嚴重者將發生腦萎縮,少數嬰兒在2個月至2歲可出現輕度的神經精神發育障礙如精神運動發育遲滯、一過性抽搐發作、行為問題、情緒障礙、甚至腦癱等,故對病情較重的外部性腦積水積極的治療是必要的。 嬰兒及新生兒額葉或額頂葉對稱性蛛網膜下腔(腦外間隙)較寬,影像學上需要鑒別的病變主要有硬膜下積液和腦萎縮: 1、硬膜下積液硬膜下積液多數為單側發病,若雙側則不對稱,顱板內側低密度區呈“新月形”,相鄰腦表面受壓內移、平整,腦溝變淺平,有占位效應。由于蛛網膜位于硬膜內側,蛛網膜下腔增寬時,更貼近顱內板,增強掃描時可見其內強化的點狀血管影(靜脈)與顱內板相鄰,而硬膜下積液因蛛網膜向內推移,血管影則遠離顱內板。 2、腦萎縮蛛網膜下腔增寬為廣泛性增寬,不局限于額頂區,其大腦半球間裂增寬范圍亦為整個半球間裂,同時多伴有不同程度腦室擴大。CT可見腦組織變薄、密度減低及腦溝普遍性加深,提示腦組織量的減小和質的異常,預后差,常有神經學異常、智力低下等后遺癥。”
2024-10-21 18: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