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肖起濤 主治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進行性肌營養不良是一組遺傳性肌肉變性疾病,主要表現為肌肉無力和萎縮。致病原因包括遺傳因素、基因突變、肌肉細胞代謝異常、免疫系統異常、神經肌肉傳遞障礙等。 1.遺傳因素:多由基因突變導致,如 dystrophin 基因突變等。 2.基因突變:某些特定基因的突變影響肌肉蛋白的合成和功能。 3.肌肉細胞代謝異常:能量代謝紊亂,影響肌肉細胞的正常功能。 4.免疫系統異常:自身免疫反應可能損傷肌肉組織。 5.神經肌肉傳遞障礙:神經信號無法有效傳遞到肌肉,導致肌肉功能障礙。 總之,進行性肌營養不良是一種嚴重的疾病,目前尚無根治方法,但通過藥物治療、康復訓練等可延緩病情進展,提高生活質量。患者應及時到正規醫院就診,遵循醫生建議進行治療。
2024-10-21 15:54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王海龍 醫師
邢臺市威縣第二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內科
-
進行性肌營養不良是一組原發于肌肉組織的遺傳性疾病,臨床表現為由肢體近端開始,兩側對稱性的、進行性加重的肌肉萎縮和肌無力。本病具體病因不明,目前主要有三種學說,即血管學說,認為血液循環障礙引起肌肉組織的梗塞;其次是神經源學說,認為運動神經元功能異常引起肌肉變性;第三是遺傳學說,細胞膜的遺傳性異常,導致肌酶外溢,從而使機體代謝合成更多的肌酶。本病的臨床表現(1)假肥大型:臨床上多見,屬性聯隱性遺傳,一般男性發病,女性僅為異常染色體攜帶者,通常不發病。多于4、5歲前發病,一家兄弟數人(或姨表兄弟)可先后患者。早期可有假性肥大,常見于腓腸肌,其次為三角肌和臀肌。患兒由于骨盆帶肌無力,步行蹣跚,搖擺,由于脊柱旁肌和腹肌無力,脊柱前凸,走路呈鴨步,由于髖部、膝部伸肌無力,從臥位起立時須行翻身俯臥,以手臂支地而使兩膝直立,然后以兩手攀扶下肢將軀干撐起,即高爾氏(Gowers)征陽性,患者上臂上舉無力,由于肩胛附近肌肉萎縮、無力,肩胛骨常呈翼狀聳起于背部,可見“翼狀肩”。病肌反射遲鈍或消失,也可累及心肌、呼吸肌,晚期可見心力衰竭。(2)肢帶型:屬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男女均可發病,多在10-30歲之間起病。可見上樓困難,舉臂無力,肌萎縮、肌無力,常從骨盆、肩胛開始,起初不對稱,發展多年才影響下肢,心臟損害少見。 (3)面—肩—肱—型:屬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男女無差異,多在青春期起病,首先影響到面部和肩胛部肌肉。缺乏面部表情,嘴唇增厚,也可見“翼狀肩”,較少影響心臟者少見。其它還有眼肌型和遠端型、先天型,臨床少見。目前西醫尚無特殊有效的針對性治療手段及藥物。臨床常試用以下藥物,暫時緩解臨床癥狀。如維生素B、C、E,聯苯雙酯、加蘭他敏、三磷酸腺苷等,但療效不肯定;肌母細胞移植可暫緩癥狀,但不宜于操作而且遠期療效不確定而不宜于推廣。中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骨生髓。肌營養不良屬遺傳疾病,又屬中醫痿癥,與腎的關系最為密切,先天稟賦不足,精虧血少不能營養肌肉筋骨,逐漸出現肌肉無力、萎縮。同時,脾胃為后天之本,化生氣血,營養五臟六腑、肌肉筋骨,且脾主肌肉,脾胃虛弱,氣血生化不足,肌肉無以營養則為肌營養不良。如果求助于中藥的話、可用六味+四君
2024-10-21 15:54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張俊相 住院醫師
威縣婦女兒童醫院
二級甲等
外科
-
進行性肌營養不良是一組遺傳因素所致的肌肉變性疾病。主要表現為緩慢起病、逐漸進展的肌肉無力和萎縮。根據受累肌肉分布不同,可分為多種類型:1、Duchenne型肌營養不良:為X連鎖隱性遺傳,男性發病,女性攜帶異常基因但不發病。多見于兒童發病,逐漸進展。開始表現為走路不穩,易摔跤,上樓困難,以后發展至行走困難,12歲前不能行走,只能臥床。體檢可發現四肢尤其是肢帶肌萎縮和無力,典型者呈翼狀肩,站立時腰椎過度前凸,行走時骨盆向兩側搖擺呈鴨步;從仰臥位起立時,必須先翻身為俯臥,然后用雙手支撐著下肢逐漸將軀體伸直。某些肌肉呈假性肥大,大多為腓腸肌(小腿),也有表現為三角肌、舌肌等,假性肥大肌肉外觀發達,觸摸較正常肌肉堅實,但肌力下降。面部和手部肌肉也可輕度萎縮。常伴有心肌受累和智能障礙。2、Becker型肌營養不良癥:又稱良性型肌營養不良癥,也是X連鎖隱性遺傳,男性發病,女性傳遞。多于5-20歲之間起病,表現與Duchenne型類似,但病程較良性,12歲時仍能行走,但起病15-20年后大多不能行走。心肌受累和智能障礙較少見。3、Erd型肌營養不良癥:又稱肢帶型肌營養不良癥,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兩性均可發病。多于20-30歲間起病,主要累及近端肌群,常先影響上肢,多年后再影響下肢。偶有腓腸肌假肥大。4、Landouzy-Dejerine型肌營養不良癥:又稱面肩肱型肌營養不良癥,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兩性均可發病。通常于青春期發病,首先影響面部和肩胛帶肌肉,呈特殊的“肌病面容”,上瞼稍下垂,額紋和鼻唇溝變淺,表性動作變弱,上肢抬高困難。檢查時可發現蹙額、皺眉、鼓腮、閉眼、閉口均力弱,三角肌、肱二頭肌、肱橈肌萎縮明顯。5、其它還有遠端型、眼肌型、眼咽型等肌營養不良癥,但均罕見。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癥的診斷主要依靠癥狀表現、肌酶化驗、肌電圖等。患者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乳酸脫氫酶(LDH)、肌紅蛋白(Mb)、谷草轉氨酶(GOT)等多種肌酶含量明顯增高;肌電圖示肌原性損害;必要時肌活檢可明確診斷。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癥的治療:本病西醫目前無特效療法。建議中藥治療.CPK)、正常參考值為18--196U/L;LDH為97--270U/L;GPT
2024-10-21 15:54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史東岳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右側頸部還有棗核的腫塊,左右活動還行,睡覺的時候頭有時還能轉向左側睡,有時頭還能立正,就一小會,我不想給寶寶做手術,后來我們是用康樂寶定型枕糾正斜頸的款式,慢慢糾正過來的。
2024-10-21 15:54
-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劉保福 主治醫師
威縣常屯衛生院
一級甲等
婦產科
-
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癥(progressivemusculardystrophy,PMD)是一組遺傳性肌肉變性病,臨床以緩慢進行性加重的對稱性肌無力和肌萎縮為特征,可累及肢體和頭面部肌肉,少數可累及心肌。根據遺傳方式、發病年齡、萎縮肌肉的分布、有無假性肥大、病程及預后,可分為不同臨床類型。包括假肥大型(Duchenne型和Becker型),肢帶型、面肩肱型、遠端型、眼肌型、眼咽型等多種類型,多有家族史。 按照典型的遺傳形式和主要臨床表現,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癥分為下列類型:(一)假肥大型屬X-連鎖隱性遺傳,是最常見的類型,根據臨床表現,又可分為Duchenne型和Becker。1.Duchenne型營養不良癥(DMD):也稱嚴重性假肥大型營養不良癥,幾乎僅見于男孩,母親若為基因攜帶者,50%男性子代發病,常起病于2-8歲,初期感走路苯拙,易于跌倒,不能奔跑及登樓,站立時脊髓前凸,腹部挺出,兩足撇開,步行緩慢搖擺,呈特殊的“鴨步”步態,當由仰臥走立時非常困難,必先翻身俯臥,再雙手攀緣兩膝,逐漸向上支撐起立(Gower征),均由于骨盆帶肌肉無力,萎縮,并波及髖、膝關節和足部的伸肌之故。隨后病情發展累及肩胛帶及上臂肌群則兩臂不能上舉,成翼狀肩胛,最后肋間肌和面肌亦可無力,某些受累肌肉由于肌纖維被結締組織和脂肪所替代而變得肥大堅實,此種“假性肥大”80%見于腓腸肌,亦可見于肢近端肌肉、股四頭肌及臂肌。腱反射減低或消失,無感覺障礙。后期常由肌萎縮而致肌腱攣縮和關節強硬畸形,不少患兒尚伴有心肌病變,心電圖可有P-R間期延長、Q波加深等異常。部分病兒智力低下。血清CPK明顯增高,本病預后差,多數在20歲之前不能行走而臥床不起,常死于肺炎、心衰或慢性消耗。2.Becker型(BMD):也稱良性假肥大型肌營養不良癥,常在10歲以后起病,首發癥狀為骨盆帶及股部肌肉力弱,進展緩慢,病程長,出現癥狀后25年或25年以上才不能行走,多數在30-40歲時仍不發生癱瘓,預后較好,其血清CPK升高不如Duchenne型顯著,肌肉組織化學染色可見ⅡB纖維,也與DMD不同。(二)面肩-肱型肌營養不良癥:屬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男女均有,青年期起病,首先面肌無力,常不對稱,不能露齒,突唇.閉眼及皺眉,口輪匝肌可有假性肥大,以致口唇肥厚而致突唇,有的肩、肱部肌群首先受累,以致兩臂不能上舉而成垂肩,上臂肌肉萎縮,但前臂及手部肌肉不被侵犯。病變也可累及脛前肌和肌盆帶肌群,引起下肢無力、萎縮而致垂足和脊柱前凸。心肌不受影響。血清酶正常或微增。病程進展極慢,常有頓挫或緩解。(三)肢帶型肌營養不良癥:屬常染色體隱性遺傳,偶為顯性,常散發,兩性均見,起病于兒童或青年,首先影響骨盆帶肌群及腰大肌,行走困難,不能登樓,步態搖擺,常跌倒,有的則只累及股四頭肌。病程進展極慢。晚期可侵犯肩胛帶肌群。有的肩胛帶肌群首先受累,則成為肩-腓肌型營養不良時、若不屬于面-肩-肱型者;應屬肢帶型。(四)其它類型:遠端型、眼肌-咽肌型(垂瞼、吞咽困難)、先天肌營養不良癥、強直性肌營養不良癥、Emery-Dreifuss型、進行性眼外肌麻痹型等,均極少見。 目前西醫尚無特殊有效的針對性治療手段及藥物。中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骨生髓。肌營養不良屬遺傳疾病,又屬中醫痿癥,與腎的關系最為密切,先天稟賦不足,精虧血少不能營養肌肉筋骨,逐漸出現肌肉無力、萎縮。同時,脾胃為后天之本,化生氣血,營養五臟六腑、肌肉筋骨,且脾主肌肉,脾胃虛弱,氣血生化不足,肌肉無以營養則為肌營養不良。治療該病以脾、腎為根本,肝主筋,主人身運動,且肝腎同源,故以健脾益氣,滋補肝腎,生肌起痿,強筋壯骨為主要治則,采用人參、黃芪、全蟲、龜板、當歸等數幾十種名貴中草藥,研究出強肌康痿系列方劑,經長期臨床實踐證實,該藥可使萎縮、無力的肌肉有不同程度的康復,防止肌肉萎縮及關節攣縮變形,療效理想。
2024-10-22 00: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