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黃飛龍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婦產科
-
封閉抗體治療是一種針對反復自然流產等問題的免疫治療方法,涉及免疫機制、治療流程、適用情況、潛在風險及效果評估等。 1.免疫機制:封閉抗體缺乏會導致母體對胎兒產生排斥,治療旨在通過調節免疫反應,使母體免疫系統接受胎兒。 2.治療流程:通常從丈夫或健康第三方抽取血液,提取淋巴細胞后注入妻子體內。 3.適用情況:主要適用于反復自然流產且封閉抗體陰性的患者。 4.潛在風險:可能出現過敏、感染等不良反應,但較為少見。 5.效果評估:治療后需定期復查封閉抗體水平,觀察妊娠情況。 總之,封閉抗體治療為部分反復自然流產患者帶來了希望,但具體效果因人而異,患者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評估和治療。
2024-10-20 19:13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祝隆光 醫師
岳西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其他
性病防治門診
-
您好:40-80%的胚胎流產的原因仍不明,與免疫因素有關,免疫病因學分析,封閉抗體缺失占了反復自人流產的大部分,約2/3與孕期母體對胎兒父系抗原至低反應,以致無法產生足夠的封閉抗體(保護抗體)而使胚胎遭母體免疫排斥.如果找不到病因的話,以后再懷孕靠盲目保胎是保不住的,而且多次流產對身體損害是非常大的.反復自然流產的夫婦含有相同的HLA抗原的頻率高于正常夫婦,過多的共有抗原阻止母體對妊娠胚胎作為異體抗原的辨識,不能刺激母體產生足夠以維持妊娠所需的封閉抗體,由于缺乏抗體的調節作用,母體免疫系統面對胚胎產生免疫攻擊而導致流產.我院是完整按照世界衛生組織人類不孕不育診療標準建立的現代化專科醫院,資深專家采用細胞毒免疫療法、隔離抑制療法,治療免疫性不孕效果顯著.建議您來我院詳查,明確具體情況,針對治療.以免錯過最佳的治療時機.如果您還有疑問,請隨時與我們聯系,祝您健康!I
2024-10-20 19:13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賀濤 主治醫師
河北省邢臺市威縣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內科
-
你好,封閉抗體即抗丈夫淋巴細胞抗體(APLA)。正常孕婦的血清中有封閉抗體存在。如果APLA陰性,則需要進行免疫治療。如果封閉抗體缺乏,就會導致流產。免疫治療:一般一個療程注射3次,第一次和第二次治療間隔7天,第二次和第三次間隔21天。每次治療當天,夫妻雙方都要過來,先抽男方靜脈血分離淋巴細胞后,再注射到女方皮內,當天即可完成。兩個月后就會產生抗體,有了抗體后半年之內要懷孕,懷孕后要再繼續治療到5-6個月就安全了,一次費用是500多吧,各地收費不一,最好到當地咨詢。
2024-10-20 19:13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任立存 主治醫師
淮北口腔醫院
其他
內科
-
如果確定要做封閉抗體治療的話,是要驗一下男方的血,看一下有沒有傳染性血液病(包括愛滋病檢測),有的話,男方的血就不能用了。封閉抗體主要是造成孕早期的流產。如果你在三個月以后流產,就不太可能是封閉抗體造成的。封閉抗體為陰性,不做治療,生育的成功率在10~15%左右。這是醫療機構以前做封閉抗體的對照試驗留下的比較客觀的數據。另外,封閉抗體即使轉陽了,也不能保證肯定就能夠成功生育。資料表明,封閉抗體經過治療以后,成功率能夠提高到75~80%左右。而且,封閉抗體主要針對的是沒有原因的習慣性流產。因此,應該確定自己沒有其他造成流產的原因。
2024-10-20 19:13
-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尹君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耳鼻喉科
-
足內翻的治療(潘塞緹方法) 本治療方法對于9個月以內就開始治療(最好是在出生后不久就開始)的孩子效果最理想。 對于9到28個月之間的孩子,本治療方法仍然有效,可以矯正全部或大部分的畸形。 28個月以后,潘塞緹方法仍然有效,但大多數的孩子同時將需要接受手術治療。 1.手法治療—經過數周的手法治療,將足的各塊骨頭整復回接近正常的位置,足的畸形逐步地被矯正。 2.打石膏—每次手法治療之后,足和小腿被打上石膏,保留5—7天,以保持足的位置。 3.重復步驟1和2直到足被矯正到正確的位置。 4.為了完全將足部矯形,醫生通常會切斷跟腱。這個小手術在局部麻醉下進行,僅需10分鐘。 5.支具—當最后一次石膏被除去之后,將馬上為你的孩子安上一個可以穿戴的支具: a.堅持穿戴3個月,每天穿戴23個小時。 b.之后的2到4年中,每次睡眠時穿戴。 支具是治療中一個關鍵部分。即使你的孩子的腳看上去已經恢復正常,但如果他們不是每次睡眠時間都穿戴的話,他們的腳也會有可能再轉回去,即使是在矯形超過兩年半以后仍然如此。康復訓練方法 3—6個月為翻身發育期。翻身發育過程一般包括以下四項: A、頸立直反射動作,主要見于新生兒,是在Moro反射與頸立直反射支配下,由于肌緊張分布差造成的。 B、頭背屈曲,角弓反張:翻身動作從肩向一側回旋開始,按脊柱伸展,頭背屈呈角弓反張位,多只能翻至側臥位。 C、自動翻身:屬皮質下支配,多無目的性,以骨盆帶抬高,軀干屈曲開始,可完成整個翻身動作。 D、有目的的翻身:在皮質的支配下有目的性翻身,肩與骨盆可同時向一側回旋,并可成四爬位或坐位,動作可靈活調節。 不會翻身,發育多停留在A項或B項,說明處在原始反射支配下,中腦和皮質水平的立直和平衡反應未發育成熟。 常用翻身訓練: (一)訓練時,將患兒取仰臥位,訓練者也可用雙手分別握住患兒兩臂上舉過頭,將兩臂左右交叉,從而帶動患兒身體向兩邊側轉身。 (二)患兒取仰臥位,訓練者,訓練者握其兩腳踝部,向左翻時,右腿曲向左側扭動,并同時逗引其頭向左側旋轉,這樣身體的重心就隨著頭,腿的帶動翻過來,這樣很好得訓練了肢體的轉移重心,上下肢得以協調。 (三)患兒取仰臥位,訓練者握其兩腳踝部,讓患兒向左翻身時,使患兒右腿屈曲,跨過左腿中線,使左臂屈曲,并逗引其頭部慢慢向左傾斜使患兒身體隨著球的滾動來完成翻身動作。 (四)患兒橫躺在楔形墊的斜面上,斜面可以輔助患兒軀干的旋轉。
2024-10-20 18:21
-